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特点与应对策略

2019-03-21山东省济宁市委党校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信息源舆情管控

山东省济宁市委党校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信息技术便捷了人们的生活,节省了人们的时间,打破了传统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信息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几乎都是依靠网络,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借助各种社交工具和APP,各种各样的信息源触手可及。当多样的信息在互联网中散播开来时,网络舆情就会形成。网络舆情是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特殊表现形式,它能直接反应某些特定群体的特定看法。为此,对于互联网时代舆情的把控和应对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缺乏对网络舆情的管控和应对,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基于此,本文将会对新媒体环境下舆情的特点进行梳理归纳,并就应对舆情的策略进行研究,为相关企业和政府机关解决网络舆情问题提供借鉴思路。

一、新媒体环境下舆情的特点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剧,舆情的产生和传播都呈现出以往时代不一样的趋势,总结来说当前环境下网络舆情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舆情发生的瞬时性

瞬时性是指舆情在一瞬间就可能触发,没有任何的预兆或是影响因素。新媒体时代舆情发生的瞬时性使得人们在应对舆情时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准备。在现如今的大环境下,信息源越来越丰富,任何人都可以借助互联网传播信息,这其中形式多样的内容和真真假假的信息都在迷惑着人们。人们借助手机录制视频、拍照等这类的信息来源本来就缺乏一定的规律,网民在获取信息后,可能瞬时产生不同的认知和体验,那么舆情的爆发就会在一瞬间产生。

(二)舆情内容的聚焦性

舆情的本质就是公众高度关注和跟进所致,为此在新媒体背景下舆情内容很大的一个特点及时信息的聚焦性。网络信息在传播时,绝大多数信息都不会引起过多的关注,可以说是“消失殆尽”。但是,有一些信息比如衣食住行的民生负面问题中食品安全、医药管理、生态环境等,再比如娱乐八卦内容中关于明星的负面新闻,这些信息往往会引起很强的聚焦性。为此,对于这些群体性的、民生性的、公众人物性质等的负面新闻,或是灾难的新闻,在网络传播下会很快的形成焦点,进而构成网络舆情。这种聚焦性信息引发的舆情时舆情比较主要的形成方式,也是需要的应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

(三)舆情影响的广泛性

舆情的产生一定伴随着较大的影响和信息的汇聚度,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相较于传统时代的舆情的扩散度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借助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以热帖、短视频、新闻等多种媒介方式传播,短时间内就可以形成指数级的传播量。在如此广泛传播的背景下,网络舆情更是会影响到许多人的决策和判断,伴随着网络暴力,公众很容易失去正常理智和判断力,出现过度情绪化的群体态度偏向现象。为此,面对网络舆情影响的广泛性的特点,社会各界都应该充分重视,需要对公众进行正确的疏导,避免将网络舆情影响事态进一步扩大。

二、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聚焦迅速、传播快速、影响面广,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从其发酵、传播、影响的等路径上进行应对是人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为此,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

(一)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

相关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构建是从顶层开始入手,通过理念和战略层面的指导来管控网络舆情,在具体施行时要注重以下三点:第一,明确网络强国意识。网络强国是大势所趋,是时代的选择,更是我党的执政之基。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战已经成为主要的战争形式,要想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就要继续明确和推进网络强国的意识,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团队,继续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第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法律法规的建设是为了从制度方面明确和要求网络规范,网络世界虽然是虚拟世界,但更应该加强对这种地带的管控,明确信息发布、审核的等流程和机制;第三,明确责任归属。确定责任的归属能够更好地对网络舆情进行管控和审查,包括对政府以及个人的主体明确,对发布信息的相关责任进行责任认定机制。对传播虚假信息、侵犯国家利益等原则性问题进行依法问责。

(二)提高网络舆情应对的整体防范能力

网络舆情整体防范能力的提升是处理和应对网络舆情重要的基础。新媒体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源传播迅猛,在防范舆情形成时,要借助全社会的力量。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政府的防范能力提升。政府的相关部门必须足够的重视网络舆情的发展,从网络信息管控的相关部门再到公安局、国安局等相关部门都要主动承担责任,防范网络舆情的产生。而且,各级政府都应该设立网络舆情管控部门,对辖区内网络舆情的发酵和发展进行合理管控;另一方面,公众自身要提高自身素质,对信息的传播进行有意识的筛选,提高对各种信息的甄别能力。特别是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国企人员等公职人员,更要坚决把控非法信息的传播和扩散,党员干部也要起到带头作用,要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为持续推进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尽自己的一分力量。当舆情发生时,要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审批和报备,设立权威新闻发言人制度,对不准确信息进行纠正和规范,抚平舆论导向。

(三)政府层面应该营造理性和谐网络文化氛围

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需要从信息源入手,要从根本上控制网络舆情的发酵和扩散。这就需要提升全社会的理性网络文化氛围,提高网民的素质,营造和谐的信息传播氛围。在施行时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对好奇、无心的舆情制造者进行合理的引导,对信息源进行删除或是在可控范围内传播,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任其自由扩散;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有意的、蓄意的制造网络舆情和引导群众导向的人,要严厉处置,绝不姑息。上述两类群体本质来看都是缺乏一种理性的心态,前者在信息的传播中处于好奇、欢喜的态度,而后者则受人蛊惑,表现出阴郁、负能量的特点。这些都是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旨所违背的,要杜绝网络舆情的产生就必须要从根源入手,从上网环境和公众信息普及和公众素质提升入手。诚然,这条道路毕竟是艰辛的,也是充满着坎坷的,但是这也是一条必然的道路。政府层面对于网络文化氛围的营造和监管,能够更好地安抚民众的心态,更是社会团结和谐的基础,也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所以,和谐和理性文化氛围的构建是民生发展的前提,也是提升民众幸福感的基础。

三、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速度快、聚焦度广,网络舆情的发生更加难以预测和把控,这对于构建我国和谐的网络环境来说是很大的挑战。为此,社会各界都应该充分重视网络舆情的发展,充分做好网络舆情的防范和应对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网络强国尽一分力量。

猜你喜欢

信息源舆情管控
EyeCGas OGI在泄漏管控工作中的应用
多端联动、全时管控的高速路产保通管控平台
睡眠者效应
BIM技术在土建工程管控中的运用
新媒体时代,记者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源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