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新闻传播类本科生就业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研究

2019-03-21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传播学因素人才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

2016年初,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媒体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竞争,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

当前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快速融合发展,全程媒体、全效媒体、全息媒体日渐成型,高校也紧随媒体发展脚步,在新闻传播类人才的数量及质量上契合媒体的发展速度。截至2019年,全国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布点1352个,721 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其中新闻学专业点336个,广播电视学230个,广告学368个,传播学80个,编辑出版学71个,网络与新媒体246个,数字出版19个,时尚传播1个,国际新闻与传播1个。从河北省内来看,具有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本科院校不足10 所,每年新闻传播学毕业生1000余人,那么,这些学生在就业时面临哪些问题,并且能否满足省内媒体发展需求,亟待我们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一、当前河北省内高校新闻传播类学生就业总体状况

本文以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河北传媒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调研方法,最终整理资料及数据分析总结得出:当前省内现有的新闻传播学类毕业生总体就业情况较好,有效就业率能够达到90%。学生就业去向为传媒相关行业的占比为30%,不到总体数量的三成,但所从事的岗位和所学专业关联度较高,比如所从事的岗位为编辑、记者、新媒体运营、文案创意等。剩余70%的毕业生中,59%流向其他行业,比如教育行业、金融行业、设计行业等,所学专业和就业岗位出现错位情况,这一数据也意味着毕业后未从事传媒相关职业的占比较高。最后,有11%的毕业生通过考研或出国等方式进入更高学府进行学习深造。

二、影响当前省内高校传媒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影响就业的因素有很多,广为认同的包括职业认同(professional identity)、择业动机理论(rational choice theory)等因素对毕业生的就业影响因素能够较为全面的阐述以上现象及问题。

1.职业认同更多地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阐述,这一观点是由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演变的新概念,后被其他学者继续完善。其中霍兰德从结果的角度认为职业认同是个人对自身职业的目标、好奇心、兴趣点以及天赋等认识的综合的认知程度。而中山大学的陶建杰教师认为所谓的职业认同是对即将从事的新闻职业在情感、社会价值、自我价值和从业意愿方面的总体感知和评价。也就是说省内新闻传播类学生在就业时受到职业认同因素的影响,而具体到新闻传播类的职业认同还包括对新闻传播领域的兴趣度、专业满意度、新闻敏感、对媒体工作者职业地位的认知、对未来职业规划等。进一步讲,也就是指媒体职业价值、职业自信、职业预期、职业兴趣。职业价值方面,现有的研究发现,传媒学子的专业意愿、新闻的教育效用、学校的类型是影响学生价值感的重要因子。而媒体实习经历、年级高低都是影响学生职业自信的因素。

2.择业动机理论,笔者比较赞同社会学家克尔蔓(coleman)的理性择取理论。这一理论强调人的行为更多的是从个人主义角度出发,其行为受到个人理性的影响,即强调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但同时也考虑个人行为过程中的社会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而个人的职业价值观体现在毕业生个体看待未来职业的基本信念和态度,以及对职业的价值所形成的一种倾向。

现有的研究发现,择业就业动机受到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双重影响。比如学生干部经历、实习经验等人力资本较多的学生在未来就业时,从事和本专业相关的职位关联度偏高。而社会资本强调传媒学生自己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网络的多寡。比如家庭中可以提供在传媒行业就业的机会,那么学生就业择业时则会重点考虑家庭因素以及所带来的关系网络而选择从事相关职业。

三、提升省内高校传媒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分析

以上的研究为我们深入分析河北省高校新闻传播类人才就业和择业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区域,河北省高校新闻传播类人才将大有所为,因此省内高校要及时补足短板,强化传媒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新闻传播类人才持续更好就业提供新契机。

(一)从政府层面:政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高地,要切实有所担当。紧紧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计划纲要,抢抓千载难逢的机遇,认真落实教育部高教司有关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要部署,再紧密结合我省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具体详情,制定高屋建瓴的规划纲要,从资金配置、人才引进、职称改革、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提供多元配套支撑,盘活我省高校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新闻传播类人才就业择业新理念。

(二)从学校角度:要积极落实省政府和教育机构在促进新闻传播类人才就业择业方面的政策扶持、资金补助等,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新闻传播类人才就业择业的相关政策。比如在科研方面,要加大对新闻传播类人才就业和择业方面的资助,积极引导教师加强对就业方面的研究,鼓励横向课题的申报和降低结项的硬性标准,真正激活教师研究就业问题的积极性。配合好学校就业部门举办的各类招聘会和宣讲会,切实构建真正能为学生实习和实践带来实效的校企合作新模式,让这些企业为新闻传播类人才的快速成长提供契机。

(三)从学生自身角度来讲。学生首先要及时转变就业观念,私人企业也是一种快速成长的良好渠道,而不能只盯着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不放,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在求学期间,务必及时尽早确定未来就业方向并不断锤炼相关品格和提升多项技能,比如拍摄、采写、策划、直播等,适应新技术变革下的新闻传播行业发展需要。在做好基本理论学习之外,学生应该积极走出校园,去专业的广告公司、媒体机构进行专业训练和学习,不断夯实基本技能,并利用课余时间,比如慕课、学习强国等平台学习新理论新技能,为未来良好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河北省内的高校新闻传播类人才的就业和择业问题需要我们下大功夫去破处弊端。紧紧围绕服务大局、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时代背景,以新技术变革创新为契机,重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加大对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的创新求变,树立新时代就业观念,在新闻传播学生就业择业创出一条新路子。

猜你喜欢

传播学因素人才
人才云
解石三大因素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2016央视春晚“咻一咻”的传播学解析
传播学视阈下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的培养研究
相遇中的“传播”:传播学研究反思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大数据的传播学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