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图书印制质量管理

2019-03-21中国标准出版社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印制出版物印刷

中国标准出版社

近些年来,国家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加大出版物质量监管力度,开展了一系列质检活动,加大了对不合格出版物及其出版单位、印制单位的检查处罚力度,目的在于提高出版物质量效益,减少出版物规模数量,实现从经济效益为主到注重社会效益的转变。

一般说来,提升图书的质量应注重其内容、编校、装帧设计和印制。前三项质量的体现只能通过印制,印制质量是前三项指标的综合再现,是所有工作最终的成果[1]。

一、印制质量管理原则

产品质量和服务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开拓市场的核心要素,质量管理是公司品牌信誉的保证,严抓质量管理可以提高企业效益,树立企业品牌。图书质量的管理与提升应遵循质量管理七大原则[2],尤其是七项原则中的领导作用、全员参与和改进原则。

(一)领导作用

公司领导应明确公司发展方向,梳理发展目标,并创造员工积极参与实现公司质量目标的条件。公司领导应重视质量并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制度,不断完善图书质量管理的检查、提升、激励和处罚机制,营造注重质量的氛围,赢在质量的理念方法,确保公司健康发展经营。这能大大提高图书印制质量;使生产过程更加协调;改善出版单位各层次、各职能间的沟通。

(二)全员积极参与

全员得到公司尊重并参与公司生产和管理活动,这为管理组织提高有效性和高效性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表彰、授权和提高能力,实现全员参与的能力。每个生产环节、每个部门和车间的日常沟通、协作等来确保生产有序进行。通过编辑、美编、校对、出版部印制员、印刷厂深入理解质量目标,这能极大促进协调图书生产过程,增强出版单位处理常见问题的能力,提升印刷质量。

(三)改进

成功的组织持续关注改进。要持续关注印刷行业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管理规定,不断提升更新质量要求。成功不是一成不变的,成功是循序渐进的。只有居安思危不断改进提升质量管理能力,才能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完善印制管理制度

目前很多出版社都转制改成有限公司了,原来出版社的规章制度也应及时修改完善,制定出实用、管用的制度,保证印制质量的合格。重点在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承印企业管理,明确承印企业资质要求、选择原则。遵循市场原则,建立内部竞争机制,协调好印刷厂的关系。在选择印刷企业时,对其资质、设备、人员素质、管理能力、信誉、物流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建立印刷企业分级制度,针对不同任务、不同要求选择印刷企业;对印刷企业所承印图书的印制质量进行分析,印制质量好,信誉好,周期有保障的企业可以增加印制任务;对印制质量不好,信誉差,周期经常出问题的要给予提醒、警告,甚至停止合作。

(二)样书管理要求。《图书质量保障体系》里规定印刷厂未成批装订之前,必须先装订10 本样书,送出版社查检。印制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成批装订前应检查样书;规定印后样书检查条款。长期坚持执行这项制度,印刷管理人员才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以免印刷质量失误,减少损失。

(三)对图书质量明确提出要求,要求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要求;对客户投诉处理和质量处理决定做出明确规定。定期或者不定期下厂,深入车间,及时检查印刷装订中的图书,随时掌握图书印刷的进度,及时发现质量纰漏,尽快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关注读者对图书印制质量的反馈,对投诉及时有效处理,并记录在案,持续改进。

三、严格执行标准

标准是企业生产、经营、检验产品的行为准则。

《出版管理条例(2016 版)》规定出版物的规格、开本、版式、装帧、校对等必须符合国家标准和规范要求,保证出版物的质量。

图书印制质量常用的标准是GBT 788—1999《图书和杂志开本及其幅面尺寸》、GBT 18358—2009《中小学教科书幅面尺寸及版面通用要求》、GBT 34053.3—2017《纸质出版产品印制质量检验规范第3 部分:图书期刊》、GBT 34053.4—2017《纸质出版产品印制质量检验规范第4 部分:中小学教科书》等标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提出符合CYT 2—1999《印刷产品质量评价和分等导则》的图书,其印制质量合格,否则为不合格。CYT 2—1999 并没有对印刷质量提出具体要求,只是将印刷产品标准水平划分为国际先进水平标准、国际一般水平标准和国内一般水平标准三个等级[3]。

图书印制质量判定等级分为“合格”和“不合格”及问题产品。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标准都是通用标准,指标范围较宽,所以鼓励各出版单位制定企业标准,指标应严于上述标准,这有助于提升印制质量。新闻出版相关协会也可以积极制定团体标准,树立行业标杆,提升行业整个印制质量要求。

四、落实精细化管理

从图书质量管理涵盖的内容出发,重点分析影响图书印制质量的诸多因素,提供精细化管理方法和解决方案,杜绝图书印刷质量纰漏的盲点,注意质量事故多发点,减少质量事故频次,为出版社提高印制质量提供具体操作思路。

(一)印前制作阶段的问题

印前制作是指按照图书的整体设计要求,将原稿加工制作成可供印刷复制的印版的工艺过程[4]。插图应避免有损压缩而造成的质量损失,不可直接使用低质量网络图源;线画图的线条清晰、饱满且不能过细,不能小于0.076mm;颜色模式应符合印刷要求,如彩色应转换为四色模式,其颜色设定值最小不能低于5%,黑色部分应做成单黑,尽量避免因四色黑叠加而可能造成的套印不准问题;分辨率要满足出版要求。

打样是检验印前制作效果和保证大批量印刷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主流的印前打样分为数码打样和蓝纸打样,前者主要检查颜色图像是否清晰,后者则是在拼版完成后,检查的是纸张开法、折手和装订方式,保证最终印刷内容的正确。打样和印刷分别是在打样机和印刷机上实现的,有一定误差在所难免。如何让打样准确,符合读者需求,出版社应提前与印刷企业沟通,争取做到打样时纸张、油墨、色序条件与印刷时基本接近,工艺尽可能一致。

(二)确定印刷工艺流程

出版社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印刷工艺和印刷设备,达到最佳印制效果。

图书印刷一般采用平版印刷,出版社常采用一些特殊工艺,如覆膜,UV、起凸、压凹、压纹、过油、模切、特殊印刷等。装帧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实现这些工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如果选择不当,不但增加了印制成本,还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比如在有纹理的特种纸上选择覆膜会容易出现气泡,过油后的勒口折口和书脊边缘容易因磨损掉色,UV 因用料或纸张材质导致不明显等。设计人员和出版管理人员也应加强对印刷工艺方面的学习,并及时与印刷企业沟通,打造精品图书。

印刷设备的型号、是否及时保养维修以及工序顺序等,都会对印刷产品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这需要出版管理人员选择印刷企业时进行认真考察。

(三)确定印刷材料

图书印刷的材料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油墨和纸张。如印刷彩色画册、宣传册、彩色期刊等应选用铜版纸或者哑粉纸,保证印刷效果,如果要求更高还可选择超感纸提升档次;普通黑白图书大多使用胶版纸,也可选择轻型纸相应减轻图书重量使其易于携带,或选择纯质纸让图书看上去更加精致。另外原国家新闻总署自2010年起一直推行绿色印刷,如中小学生教材教辅等出版物必须要选择取得绿色印刷资质的印刷企业,使用专用环保油墨及纸张。

掌握各种耗材的性能特点与印刷适性,尽可能规避可能对印刷造成影响的因素,发扬对印刷具有良好作用的特性。在选择印刷材料时应注重用户对印刷产品效果的需求,不能认为贵的材料就一定满足用户需求,便宜的材料就一定不行,应根据实际要求找出适合印刷的各类耗材。同一个印刷机,使用不同档次质量的纸张,其印刷质量有很大不同;油墨的不同对印刷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五、结语

出版物质量是出版物的核心,是出版业的持续发展基础,出版单位应增强质量意识,严把出版质量关。从领导重视,全员参与,持续改进,规范制度,执行标准,加强细节管理入手,增强印制质量管理能力,不断提高产品印制质量,为读者提供内容与形式完善统一的精品图书。

猜你喜欢

印制出版物印刷
神奇“印刷”术
内容丰富印制精美老挂历成为收藏界新宠
印刷+智能=?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荣誉与商机共存 第八届口华印制大奖
图书印制时效保障探析
2017年出版物
厚膜导电细线印制的研究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