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播音主持有声语言表达中“气息”运用的误区

2019-03-21太原广播电视台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丹田换气气息

太原广播电视台

任何一个物体都要在力的作用下才能发出声音。人类的言语发生活动也是如此。在其过程中,制声、共鸣、构字都离不开气息,这正是“气动则声发”的道理。生活中人人都会呼吸,但播音时却感到力不从心。这是一些播音从业者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是因为平时人们说话都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一句话说完了就自然停下来换气,而在有声语言的表达中,通常是对稿件进行二度创作,为了能够完整的表述作品内容,常常不敢随意换气,导致气息出现问题,造成这种结果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播音员、主持人在进行有声语言创作时,对于“气息”在认识上存在误区。

一、对于理论认知的误区

在播音学中,我们通常采用的控制气息的方式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种呼吸方法在较大程度上借鉴了声乐和戏曲这两个艺术门类控制和运用气息的理论和方法,然而,如果进行仔细地对比和研究不难发现,声乐表演和戏曲表演从使用目的的角度来看,均属于“非日常状态”的表达,这一点不同于说话,在运用和控制气息的训练方法上不太适用于有声语言艺术能力的培养。因此,如果完全将声乐和戏曲表演中的控制气息的方法运用于播音主持领域,显然是不科学的。

二、对于生理认知的误区

在戏曲表演艺术当中,常常讲究使用“丹田气”。很多练习者以为,所谓的“丹田气”,就是把气储存在丹田里,而后再实现控制和运用,这样的理解事实上是不正确的。从人体构造的层面来看,人的肺部是整个呼吸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也是唯一能够储存空气的身体器官。我们通过鼻子吸入空气,空气经过呼吸道而后全部进入到肺部。与之不同的是,传统养生理论认为:所谓的“丹田气”是指以意识引导而归于丹田的气感。这种气感在意识主导下配合发劲动作,能使劲力浑厚。可见,所谓的“丹田”则只是一个力量意识点,并非可以储存气息的器官,从生理角度也更不存在我们常说的“气息下沉”“气沉丹田”之类的可能性。

三、对于心理认知的误区

生活中人人都会呼吸,但是,作为接受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播音主持从业者,为什么在有声语言创作过程中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呢?在工作实践当中,我们也经常可以听到有播音员抱怨对于气息不能够有效控制和运用而常出现气不够用的现象,以及在播读大篇幅的稿件时会出现大脑缺氧等不良反应。导致这类问题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呼吸是一种自律性的生理活动,是一种完全下意识的行为,心理上不会轻易觉察,而在从事有声语言的创作或播音主持工作时,为了做到表达清晰准确、语言流畅自然、节奏快慢合宜、情感饱满充沛,往往在思想上就会背上包袱,这种心态下常常会造成不敢随心所欲地自如呼吸,从而导致“不会用气”“不敢用气”的现象发生,也会因此呈现出声带疲惫、身心疲累,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心里阴影,注意力过度关注说话时气息是否自如,总认为自己播读稿件时气息不足或者不能正确运用和驾驭对气息的控制,形成恶性循环,影响实践的效果。

四、对于概念认知的误区

这一误区主要是指对于增加吸气量锻炼方法的概念掌握不确切:如“腹壁站定”“抻住”“托住”“挂钩”等一系列概念上的认识不够准确,认为对气息的良好控制和运用就是要追求持久的、充足的吸气量,并且认为好的气息就是体现在一口气能说多少个字、多长的一个句子。事实上,这样的观点是不科学的。气息训练应当是系统性的。不仅仅要关注气息的技术和要领,更重要的是要熟练和系统地掌握:“吸气”“呼气”“补气”“换气”“就气”“偷气”等的方法,并在训练中形成完整的循环,只有这样才能在使用时做到游刃有余。

五、结束语

“气为声之本,气乃音之帅。”气息固然是我们发声的根源。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有声语言表达基本功的核心并非气息,而是吐字。掌握良好的气息训练方法,是为了使其稳定、均匀,有基本的控制能力,而最终目的是更好的服务于有声语言表达。因此,克服心理、生理以及认知上的一切紧张、僵硬和偏差,走出那些常见但不易被我们所注意到的误区,才能使训练更加科学和有效。

猜你喜欢

丹田换气气息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自然的气息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一)
浅谈流行音乐演唱中如何注意换气点的掌握
“春的气息”
基于CD4060 的室内换气系统延时关机电路设计
唤醒丹田方法之我见
春的气息
清晨别急着开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