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早高峰节目编排如何增强活力和张力

2019-03-21杭州市萧山广播电视台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高峰资讯听众

杭州市萧山广播电视台

互联网挤压了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但是,由于近年来私家车的迅猛增加,对于亿万司机来说,当前车载电台还是一个重要的媒介。特别是上下班路上,广播依然有它独特的作用和优势,因而形成了两个收听高峰。

从实践来看,晚高峰节目偏重于娱乐,早高峰节目偏重于资讯。从编排的角度来说,早高峰节目编排上的问题更多,研究的价值更大。

一、早高峰节目编排要适应早间的收听方式和需求

(一)伴随式与碎片化收听

早高峰一般指早上7 点到9 点。早上出行主要是到单位上班,当然也有送孩子上学的,到市场买菜的,还有兼而有之的等等。在这个时间段内,人们匆匆忙忙在赶路,很少有人能够完整听完整档节目。所以节目编排上不能大跨度,而要小板块。因为时间紧凑,播放的信息要短而精,不能长篇大论。

每个城市都有相对统一的上班时间,比如8 点半或者9 点整。上班大军出门有先后,而到单位的时间却都差不多,收听率曲线是持续上升的,但在距离上班时间10 至15分钟的时候,抛物线达到最高点之后就急剧下降了,所以临上班之前的这个黄金时段也有“高峰中的高峰”的说法。与之相对应,则应该安排最精华的内容,这一点也是编辑要考虑的因素。

(二)受众对信息的期待感较强

清晨是新的一天的开始,经过一夜的信息空窗期,人们希望在上班路上对昨夜今晨发生的国内外大事有所了解,对于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信息也能提前掌握。

所以早高峰节目,一定要下大力气精编,既要保证数量,更要保证质量。“要用最简明的文字,用最短的时间传播最新鲜、最丰富、最可听、最有用、最有益的信息”[1]。当然,这个信息也包括针砭时弊的鲜明观点,以满足人们更高层面的精神需求。

二、编排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塞得太满

因为都知道新闻资讯对于早高峰的重要性,于是编辑把国际国内时政民生的各种各样的新闻资讯摘编得满满当当,把早高峰时段填得严严实实。主持人播得累死,听众也听得麻木走神。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编辑低估了听众的信息认知水平。在移动互联时代,人们接触信息的渠道太多太容易。事实上编辑编的新闻,不少听众在前一天睡前大多就已经看到过了,他需要的是更新鲜的内容,或是对已知新闻更深度的解读。编得太满,容易使真正重要的新闻淹没在资讯的海洋里,无法凸显出来。连篇累牍的资讯,还会使早间节目显得沉闷,缺乏弹性和活力,使听众无法获得听觉上的美感。

(二)版块跨度太大

除了一些音乐、戏曲等类型化电台,通常新闻台的做法是:7 点到8 点:半个小时的“本地新闻联播”加半个小时的“国内国际新闻”;8 点到9 点:半个小时的“时事评论”加半个小时的“旅游文化类”节目。不同的电台在各个板块的时长和排序上可能有所不同,但这种类型的大版块编排的现象却比比皆是,而且越到基层越严重。这样大跨度的编排,虽然层次分明,但不够紧凑,缺少张力,关键是与听众在上班路上用碎片时间进行收听的节奏不协调。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对早高峰时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也有可能是广电合一后电台力量配备不足造成的。

(三)缺乏情感

缺乏情感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闻没有“温度”,二是播报“没有表情”。一些编辑片面理解早新闻“短平快”的要求,将一些原本有血有肉的“有温度”的好新闻,也删改的只剩骨头而变得索然无味。片面追求数量,导致早间节目成为冷冰冰的资讯堆砌。

另一方面,主持人还停留在“播”新闻的阶段,缺少与听众的互动以及主持人之间的交流。不会评论,没有个性,就成了一个只会播音的“肉喇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主持人作用没有发挥好,可能是体制原因,也可能是主持人自身素质不高造成的。

三、早高峰节目编排中提升活力和张力的办法与路径

以上所列现象,使早高峰节目变得僵硬死板,失去了活力和张力,难以吸引听众。要改变这种状况,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精选资讯内容

好的内容是办活早新闻的基础。所谓好,可以概括为“新鲜、全面、有趣、实用”八个字。首先,新闻要新,尽可能把昨夜今晨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新闻筛选出来。其次要全,不论是政治的经济的,还是军事的文化的;不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只要是有价值的新闻,都可以拿来为我所用,早新闻编辑一定要有“一朝听广播,便知天下大事”的雄心。还要有趣,有些新闻,事情不大,但趣味盎然,令人眼睛一亮,也不能放过。最后,就是实用,要大量增加民生服务类的信息,尽可能贴近百姓生活需求,让听众听了有满满的收获感。

(二)优化编排节奏

应该将早高峰长长的时间段,分割成若干个模式相近的板块进行运作,每个板块相对独立又相互勾联。各个板块内部又要做到新闻的长短结合和题材的多元化配置。比如,我们以半个小时为一个板块,分成三个段落来规划,可以如下设置:第一个10分钟,先用3分钟编15 至20 条快讯(A),剩下7分钟说3 至5件民生新闻;接着第二个10分钟,又是3分钟编15 至20 条快讯(B),剩下7分钟说二至三件热点新闻,并进行评论;第三个10分钟,又是3分钟编15 至20 条快讯(C),剩下7分钟,则是民生服务信息或是热门事件的集中报道。

当然,每个10分钟都不能填得这么满,中间还要留点时间用来播放宣传片,或者用来播报路况和气象,这样30分钟构成一个板块,然后一个板块接着一个板块呈现排浪式推进的态势。ABC 三组快讯加起来就是四五十条资讯,后面板块资讯不够选,可以适当重复。前文已经提到,早高峰里面还有高峰,在那个收听率最高的时段里,编辑一定要备有拿得出手的“硬菜”(编辑认为可听性最强的内容),但是,这并不妨碍主持人提前对后面板块可听性强的新闻作简要提示,以吊住听众的胃口。

(三)营造交流场景

在社交媒体日益活跃的新时代,广播没有互动已不能适应形势,节目也活不起来。早高峰节目需要重视交流感和对象感。节目必须双人主持,主持过程中双方必须经常有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同时,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与听众网友进行互动。

早高峰必须实行主持人中心制。“让主持人成为主导和控制节目的舵手”[2],才能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主持人要经常换位思考,把自己当成是听众的朋友,拉近与听众的距离。早高峰时段,只有资讯纯粹是播报方式呈现的,其它大部分时间,都是主持人在说、在聊、在评甚至在演。主持人要能收能放,充满朝气和活力,展现自身的个性和魅力。让听众愿意向你倾述和表达。这依赖个人的综合素质,但与编辑也是有关系的。编辑要根据主持人的个性、特长,有意识地给主持人提供便于交流互动的谈资性内容,必要时要精心为主持人设计特定的交流场景和语言。

(四)运用多元声音

“广播节目的编排,最终要靠广播符号也就是声音来体现”[3]。早高峰节目正在从拼资讯向拼主持人转型,一些电台开始聘请脱口秀主持人主持早间节目,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声音。声音的符号主要有言语、音响和音乐。首先是言语,光是两个主持人在说,声音还是显得单调,可以引入记者的口述报道、路况记者的现场连线、微信平台的听众留言等等。音响的概念更大,包括人的声音、动物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都是,在早高峰节目中适当运用音响和音乐,能够调节气氛、升华主题、增强节目的感染力。

(五)立体式布局与悬念式推进

早高峰节目虽然被分割成若干个板块轮番推进,但它推进的方式不是单线条的,而是多线条的,立体的。新闻资讯是一条线,话题互动是另一条线(往往互动时不止一个话题)。另外,早间实时路况播报是一条线,如果早高峰刚好有突发性新闻发生,突发事件的记者现场跟进报道又是一条线。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除了话题互动,我们还要动员听众网友给广播平台报料,满足他的表达欲,这其实也是一条隐形的节目推进的路线。

另外,为提升节目的张力和吸引力,每个节目板块开头都要设置节目提要进行预告,必要时还可以进行提问式或悬念式预告。通过不断地设置兴奋点刺激听众,来保持听众持续收听的兴趣。

猜你喜欢

高峰资讯听众
病毒病将迎“小高峰”全方位布控巧应对
资讯Information①
石庆云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雨天早高峰,自在从容时。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
资讯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