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及对策研究
2019-03-21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一、古典诗词翻译中的不对等现象
翻译讲求做到“信、达、雅”,“信”即为尊重原文,忠实于原文,尽量再现原文的意思;“达”为通顺流畅、自然畅达;“雅”为译文有文采,“神似”原文。然而由于英语和汉语存在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差异,有时会给翻译带来很大的难度,尤其是涉及到文化背景知识的时候,甚至无法做到翻译对等。
例如,晏殊的《踏莎行》中第一句为“祖席离歌,长亭别宴”。其中“祖席”是离别时饯行的宴席。古人送别时,先在路上祭拜路神,再设宴饯行,是一种较为隆重的仪式。现今社会早已没有这种习俗,也不是每个人都了解这一习俗。而英语文化中更加没有这种传统,缺乏对这种文化背景份的体悟,也没有与“祖席”相应的翻译。而“长亭”在中国古时设在路边的亭子,起初的作用是给驿站的信使歇脚、补充给养,后来慢慢成为行人歇脚、送别亲友的地方。“长亭”在古典诗词中逐渐被赋予了“送别之地”的新含义,多见于送别诗词。但在英语中却没有能够传达这种离别情怀的象征物。这句词被译为“The farewell song is sung for you;We drink our cups and bid adieu.”(为你唱一首离别的歌,我们饮尽杯中酒,与你道别。)“祖席”和“长亭”因为无法找到对等译文而被直接略去了。送别的意思尽管已经传达到了,但原文那种长亭依依送别的意境却打了折扣,变得比较通俗直白了。
再如,史达祖《齐天乐·白发》中写到“旧吟凄断茂陵女”。作者感叹自己爱情、仕途处处不如意,满怀凄切,只余一声悲凉的叹息。此句借用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典故[1]。而在翻译时被译为“An old song has denied a new bride.”“茂陵女”与“a new bride”并不对等,历史典故并没能有清晰完整的展现。这也是古诗词翻译有时难以避免的文化意象不对等。
二、古典诗词翻译中不对等现象的对策研究
在翻译中国古典诗词时,应仔细阅读要翻译的文本,透彻理解其含义,反复推敲,将每个字、每个文化知识的理解都落到实处,然后视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翻译方法。
(一)直译与省译的灵活运用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将进酒》堪称千古名篇。诗人在政治上受到排挤,郁郁不得志。借饮酒,诗人排遣内心压抑烦闷情绪;借诗歌,诗人抒发一腔不平之气。整首诗情感充沛,“会须一饮三百杯”“但愿长醉不愿醒”一气呵成,作者豪放不羁的性格渲染的淋漓尽致,读者可以切身感受到诗人饱满鲜明的情绪。酒到快意时,诗人呼朋引伴——“将进酒,杯莫停。”
译法(1):直译
岑夫子,名岑勋,他和元丹丘都是李白的好友,在李白的其他诗歌里也提到过两人。此处李白在招呼这两人一起痛饮,因此可以直接将两人的名字译出。这种译法简单直白,贴合原文。
译法(2):省译
李白与好友一起喝酒,抒发内心情绪,酒到酣畅淋漓时,劝酒不再一一点出好友名字。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在翻译此处时就略去了两人名字,使用省译的方法,将此句处理为“Dear friends of mine,cheer up!”这种译法不再引入额外的人名,不节外生枝,不给读者造成更多困惑,更利于读者的理解和保持整首诗一气呵成饱满、洒脱的情绪。两种译法思路不同,各有优点。
(二)理解原文后根据含义意译
在对诗词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翻译,尤其是涉及古代器物名、风俗、神话人物名称等的时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何种译法。
如王安石《元日》中“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句。“屠苏”在中国古代是酒名,但此处无法直接音译为Tu Su,会影响读者理解。为读者理解考虑,“屠苏”在有的译本中被译为“an ancient wine”,也有版本更简单地译为“wine”。传达含义简单明了,便于理解,但就文化意象再现而言确实打了折扣。
再以上文提到的“长亭”为例,有的译本中将其意译为Farewell Pavilion(道别的亭子)。尽管依然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韵味,但以将长亭用于送别的用途和诗歌“离别”的主题展现了出来,也是一种可取的译法。
(三)基于调查考证的灵活翻译
在涉及到地名、人物名称、头衔等的英汉互译时,一定不能够想当然地直接翻译,因为这些内容,古代与现代的叫法可能差别很大,或者发生过很大的变化。因此要进行仔细的思考、理解、查阅资料、求证、再形成译文。
例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永遇乐》词中有“中州盛日”之句,在翻译“中州”时,如直译为“Zhongzhou”,首先不够具体明确,其次无法引导读者思考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因此,在翻译时首先需要对历史和地理知识进行查阅,以确定“中州”之所指。“中州”,意为中原,在中国范围内是指黄河流域,经常用来指河南省。而这首词是作者晚年时通过回忆元宵节时汴京(今河南开封)的热闹景象,渲染节日氛围,而当下统治者偏安南宋一隅,早已不似当年汴京繁华景象,自己则形容憔悴,前后鲜明对比,试图含蓄地表达自己对于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愤慨。因此,“中州”在冯修文所译版本中被译为“Bianjing”。而汴京古时又称“汴州”“汴梁”,此处译为“Bianzhou”“Bianliang”也是可以的。林升的《题临安邸》中“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汴州”就可以直接译为“Bianzhou”了。
(四)适当增补注释
在辛弃疾《鹧鸪天》当中写到“唱彻《阳关》泪未干”。“阳关”是指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重要关隘,属中国古代交通要塞,后和“长亭”一样经常被引申为送别之地,流传下大量写阳关,抒发离别情感的诗词,如“不似阳关别泪多”[2]“便作阳关别”[3]等。其中的扛鼎之作当属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其中“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既抒发作者的留恋与不舍,也有送行的豪情洒脱。根据这首诗改编的古琴曲《阳关三叠》,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留恋。
在翻译《鹧鸪天》时,可以根据诗歌的含义将“阳关”翻译为“The songs of adieu”采用了意译的手法,凸显出诗歌的主题是送别。也可以另行增加注释,进行简明扼要的解释。如“This lyric reveals the parting grief by describing the parting scene.”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读者尤其是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读者了解“阳关”与“送别”之间的关系,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旨,感受诗歌传达的丰富情感。
三、结语
鉴于以上不对等下现象,中国古典诗词翻译对译者来说很有难度。一方面,译者需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包括英语水平和汉语水平,两种语言熟练运用才能实现译文的“信、达、雅”;另一方面,译者需勤于阅读,有较为广博的知识面,在面对各种文化知识的翻译时做到胸有成竹;此外,古典诗词翻译可能涉及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文化差异等等,甚至生僻、冷门知识、译者还需不畏困难,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勤于考证,力求做到译文“形”“义”皆准确。
注释:
(1)《西京杂记》中记载:司马相如打算纳茂陵的一名女子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表示哀怨和决绝之意,使司马相如暂时打消了纳妾的念头.
(2)出自《题阳关送别图》(明·蒲庵禅师).
(3)出自《水调歌头·奉别诸同官》(宋·吴潜).
更 正
本刊2019年30期第3卷总第078期第18页刊登“从新公共管理到整体性治理的思考”一文,作者:秦放,作者单位更正为:黄河科技学院。
特此更正。
《传播力研究》杂志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