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扩散理论视角下新闻热词翻译与传播效果研究

2019-03-21闽江学院外国语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热词英语

闽江学院 外国语学院

一、创新扩散与新闻热词

美国著名学者罗杰斯在《创新的扩散》一书中提出,“创新”意味着“当一个事物被某个人或团体认为是‘新的’的时候,它就是一项创新”;而“扩散”指的是一种新思维、新知识、新技术等在人群中推广并传播到全社会,最终形成一种共识(罗杰斯2016:7)。新闻热词,据百度百科其含义为“新闻热门词汇”。新闻,是指主流媒体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展现与传播信息的艺术形式,是紧扣社会、折射时代的一种文体。热,是指被大众所广泛所熟知并在互联网被广泛传播并带来巨大影响力。热词是感知社会发展最为敏锐的神经末梢,它具有时代特征并能引发媒体和舆论关注,真实反映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事件或民生问题,是语言的创新,它借助网络媒体与传播技术以及民众社会心理的变化,在使用过程中被不同程度地扩散,并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深远的影响。新闻热词作为语言的创新和扩散的结果,对这种语言现象的出现及其传播扩散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新闻热词的特点

(一)具有新闻特性和创新感

新闻热词紧跟时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常是伴随着一个时期的热点话题和民生问题,尤其在自媒体繁荣昌盛的时代,具有美好期许与“正能量”的各种热词以不可阻挡之势迅速传播。热词的生成和新闻创作一样具有特殊的精髓和理念,它紧扣特点,所宣泄的情绪往往反映了社会的共同心理,因此很容易吸引眼球并引发舆论关注。新闻热词所折射的民意特征,也就具有了显著的社会特征。例如:2018年6月7日高考拉开大幕,这项考试对我国考生来说是一次决定成败的机会,由于千禧年出现婴儿潮,因而这一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人数大幅增加,《中国日报》直接创造英文单词“Gaokao”。请看外媒的报道:“Drawing on your political knowledge,explain why the Communist Party should exercise leadership over the country’s economy,armed forces,schools and all aspects of society.”So read an essay question in this year’s gaokao…(The Economist 2018-6-28)。又如,目前中国市场最受欢迎的购物类应用程序之一拼多多在过去一年中吸引了近3.5亿客户,这个数字甚至超过整个美国的人口总和。拼多多成功赴美上市令众多人都大吃一惊。不少外媒也对此进行了报道:Pinduoduo,a popular Chinese e-commerce company and a rival to Alibaba's Taobao.com and JD.com,has filed for a $1 billion U.S.IPO.类似的新闻热词还有像“马甲线”(majia xian)。这些热词走红后,海外媒体也纷纷关注。而在今日这种全媒体背景下,各种新闻热词蓬勃发展,每个热词都隐含鲜明的时代印记和创新意识。

(二)具有强大的表达力和传播力

自媒体的繁荣使大众有了更便捷的方式获取信息,信息的传播出现了新特点和新趋势。新闻热词可以反映出特定时期民众间的呼声,其背后反映的是历史,体现的是民情,同时也反映大众对所关注事件及社会问题的态度。新闻热词经典传神,内容饱满,富有表现力。在信息时代,每年都有新的新闻热词出现,在其背后隐藏的是某一时代的特征。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声音越大,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就越大,而一国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越大,它的声音才会更多地受到注意和重视,所以,主流媒体在进行新闻传播过程中应关注国家形象塑造与软实力提升。

三、新闻热词对中国新闻传播的意义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发出了“凝心聚力,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伟大号召,目的是推动新闻舆论战线适应形势发展积极改革创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今日的中国每一天都在发生令人欣喜的变化,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展,“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对外新闻传播一直作为展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也肩负世界了解中国的主要任务。我国当代的英文报已经涵盖了中国政治、文化、经济、娱乐等各个方面,已经基本实现了“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初衷。通常情况下,媒体所突出报道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也是公众所关心的问题。这些看似简单生动的新闻热词背后都有各自的故事,通常伴随着社会重大新闻事件而生,都联结着民众关心的社会热点,相比新闻的本身更让新闻工作者和受众倍觉新鲜。在信息高度自由的空间里,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各种新闻热词在各媒体不断交相辉映,可以说,新闻热词的出现使报刊语言更丰富,这是由于热词本身极具有新鲜感与幽默感,大众在使用社交媒体的同时思考所处时代的自身价值、思维观念及生活方式等,更容易引发共鸣。

四、新闻热词的翻译方法

对外英语新闻一直作为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也肩负着世界了解中国的主要任务。图尔在In Search of a Theory of Translation(1980)中指出译文存在两种要求-----充分性与可接受性。充分性,指尽可能地与源语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在对热词的语言进行翻译的基础上,尽可能让热词看起来具有和源语一样的意义和内涵。对新闻热词的翻译通常有:直译法。译者为了使新闻读起来接近原文,通常会力求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能达到准确并凸现其鲜明特征。比如2018年度出现的“绿色物流”“上合峰会”“上海精神”“超级高铁”“共享护士”等等,都是采用直译的方法保留了原词的特色。另外一种是音译法。音译法是一种遵循原有语言内容的翻译方法,一般是根据源语内容的发音,找到发音相近的词作为替代文本,比如前面所提到的“高考”“马甲线”“拼多多”“煎饼馃子”等等。早期国人中式英语往往遭到众嘲,如今,越来越多的汉语拼音开始侵入英语语言中,甚至有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式英语已经被编入牛津英语词典中。比 如,“土 豪(tuhao)”“给 力(gelivable)”等等。所以有效地翻译新闻热词并将其运用到英语新闻报道中,能够对新闻传播起到策略性主动传播的效果。

五、新闻热词对英语新闻的传播效果

从罗杰斯的创新扩散四要素来看,新闻热词的生成、发展和传播也包括创新、传播渠道、时间、社会体系四个要素。新闻热词往往来自社会事件、新闻事件或者网络事件,一个新词能否成为热词,核心在于他人是否具有顺畅的传播渠道,社会体系是否有利于该词的传播等。从几种传播效果理论来看,舆论的形成,软实力的形成,传播力的形成并不完全取决于传播的内容,还取决于传播的机制、手段与技巧。新闻热词通常具有显著的隐喻特征,在英语新闻报道中增加创新意义的热词,能够创造耳目一新的感觉,有助于增强文化传播效果。

(一)提高英语新闻传播质量

我国英语新闻热词之所以能够被外媒广泛应用,作为中间媒介的外国媒体,还扮演者二次传播中国信息的角色,只有符合外国媒体意识形态标准的信息才会被传播者所接受。例如2017年诞生的“党的十九大”“一带一路”等等。这些热词反映中国社会一个特定时期发展的重心,在英语新闻翻译中使用实用性强的新闻热词能够极大提升国内外舆论关注度,这是由于热词本身极具生命力,吸引受众眼球,并具有舆论导向力。因此,新闻热词担负着传播中国文化与价值,塑造中国形象的使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提高英语新闻对外传播的有效性

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认为,大众传播所获得的效果,是凭借着媒介的影响和人群的共同作用完成的,大众传媒在传播新的信息方面能够起到明显的作用,这些作用想要转化成实际的效果则需要人际传播作为中介,大众是整个新闻传播中最活跃的群体,在创新传播的初期让目标群体发觉和知晓新事物的特性,然后通过人际传播扩散,使目标群体改变观念和行为,接受新事物。新闻热词涵盖领域广,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所以通过创新扩散规律,译者需要切实领会热词的文化内涵,加强国内外新闻媒介的交流,探索热词蕴含的内涵,不断加强新闻热词的英译研究。英文媒体则应合理地使用热词所制造的“热潮”在对外传播中增加其扩散速度,让我们的对外传播达到最好的效果,对提高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做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热词英语
热词
热词
热词
热词
热词
十九大热词 我践行
玩转2017年高考英语中的“熟词僻义”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