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文化类综艺节目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2019-03-21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传播力研究 2019年36期
关键词:汉字受众青少年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的重点任务,要求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载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1)

电视作为影响力最大的传统媒介,担负着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2017年,一系列文化类综艺节目如《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以综艺为载体,通过故事演绎历史,翻唱经典诗词、名人诵读经典的形式,让文物、诗词、汉字活起来,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魅力,得到了广大受众尤其是青少年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

一、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传播价值

曾经我们的青年哈日、哈韩、崇拜欧美,《奔跑吧,兄弟》《极限挑战》《中国有嘻哈》等节目风靡一时,众多电视节目被千篇一律的明星霸屏。尼尔·波兹曼指出“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

娱乐尽管可以带给青少年一时的满足感,但长此以往,民族文化认同感淡化,对国家的文化主权的独立和完整造成严重威胁。文化类综艺节目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国精神,唤醒中国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体记忆。

(一)家国情怀

家国同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家与国休戚与共。从血缘亲情到胸怀天下,从尊亲到爱国,家国情怀使得中国人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国家宝藏》第一期节目中邀请中国香港演员梁家辉演绎国宝石鼓的“前世传奇”,文物专家梁金声,则讲述一家人与石鼓南迁命运紧密相连,被迫分隔海峡两岸的故事。为了守护国宝,两岸三地的中国人血脉相连、文脉相连。《见字如面》中的书信将效忠于国和挂念于家的情怀紧密融合在一起。从两千多年前秦军将士黑夫的家书,到抗美援朝志愿军宋团长的家书,简单质朴,饱含深情。许子东点评闻一多写给父母的信,在民族危难之际,当时的80 后90 后用生命担当,改变了中国历史。如今的青年们可以不当政治家,但是不能不关心国家大事。

(二)文化认同

全球化进程使得世界各国文化有了前所未有的碰撞和交流,互联网的日新月异更是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离,中华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感。我们说着中国话,写着中国字,却不知道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内涵和韵味。文化类综艺节目对优秀传统文化记忆予以修复,引发更多人的情感共鸣,使受众能够在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到底是谁,我们要往哪里去?”历史已经走过千年,汉字、诗词、戏曲、文物等记载了不同时代的文化,为我们带来由衷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以传统文化对照现实生活,在与历史的对话中,受众内心深处的文化自信被彻底激活。

《传承者》展示了我国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马头琴、霍童线狮、侗族大歌等,古老的艺术在新时期得以传承,让受众在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增强了对国家文化的认同。

(三)审美提升

在娱乐充斥的荧屏上,文化类综艺节目像一股清流,滋润了我们心田,更是惊艳了年轻一代。《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设计就像一幅打开的卷轴,莲花、牡丹、月亮等中国元素与蓝,绿,灰的色调协调一致,营造出浓郁的中国诗词的意境美。“飞花令”成为年轻人乐此不疲的游戏新宠。《经典咏流传》中选择的歌曲既有理性的人生思考,也有现场演绎的炽热情感,情与理交织在一起,产生了荡气回肠的审美效应。《见字如面》中没有浮夸的表演,没有华丽的舞台布景,只有最简单的声音,嘉宾充满深情的诵读与书信相结合呈现出沉静之美。受众在静静聆听的同时,唤醒了内心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各种感受和体会。受众通过节目与古人“共情”,收获知识,陶冶情操。

二、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

文化类综艺节目选择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新的载体,推动传统文化从高冷走向亲切,促进受众的知识增长和品德提升,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优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放眼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有中国这样源远流长又灿烂辉煌的民族记忆,以汉字、诗歌、成语、戏曲、书信等为载体的传统文化,记录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家园。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神圣使命和责任是挖掘传统文化精髓,传承民族精神,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汉字英雄》从身边的汉字入手,展示汉字的发展轨迹,解读先哲的智慧思维,用不同的书写方式,绽放汉字书法的魅力。《国家宝藏》在娓娓道来中形成一种抚今追昔的文化认同,触发青年人进行思考,“我们的历史从哪里走来?”“我们的未来,又需要怎样的眼界与胸怀?”。《经典咏流传》将经典诗词与现代的审美价值进行有机结合,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创新。无论是黄绮珊演唱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陈彼得吟唱的《青玉案·元夕》,还是梁俊老师和山区孩子同唱的小诗《苔》,都将各自的生命体验融入诗词当中表达了人生的感悟。优秀传统文化借助新媒介,成功地转化为流行文化,契合了广大青少年受众的文化需求,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

优秀传统文化距离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往往比较遥远,生硬地说教很容易让青少年产生抵触心理。同样的内容,如果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讲述,他们接受起来就会更加容易。特别是在节目中邀请当前青少年喜欢的明星,如《国家宝藏》邀请王菲、黄渤、易烊千玺等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经典咏流传》则邀请王俊凯,毛不易等作为经典传唱人,近期更是请到李宇春演唱林徽因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青少年本是为追捧明星而来,结果却被节目内容深深吸引,从而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起亲密的联系。

5分钟一集的《如果国宝会说话》,抓住受众的碎片化时间,在刷屏的时候进行文化充电。节目形式活泼,当受众打开节目时首先出现的是“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接着弹幕中刷屏式地出现“已查收”的回应。解说词与时下年轻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如三星堆青铜人像“说我像奥特曼的,你别走”,陶鹰鼎“用当下的话说,就是萌萌哒”,国宝不再高高在上,反而成为广大青少年热爱的萌宠。

(三)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受众不仅可以观看节目,还可以扫描二维码或以微信摇电视的方式与选手同步答题赢取大奖,也可通过关注微信、微博或登录节目专区讨论,表达观点,在多样化的传播途径中实现了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比翼齐飞。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引发手写汉字的学习热潮。《国家宝藏》节目播出之后,不仅火爆朋友圈,还引发了博物馆热,“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朗读者》播出之后,很多城市的街边和高校内都安放了专业的朗读亭,满足了青少年学生朗读的欲望,引发了他们朗读的热情,有力地实现了线上与线下的结合与互动。

河南卫视的《成语英雄》推出同名图书,将文字、图片和视频进行结合,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还可以观看专家解读成语的视频,另外还有22 种以成语为主题的互动游戏,如我画你猜,图猜成语等,将节目的价值进行延伸,为读者带来了不同寻常的阅读体验。

《经典咏流传》为每首诗量身定制的新媒体H5 互动产品,观众可以通过微信摇一摇进行实时分享,微信公众号文章,节目短视频、音频同时分发,如《一首孤独了300年的小诗,一夜之间,亿万中国人记住了它》,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新闻办,文汇报等多个主流公众号转载,视频点击量突破4000万次,成为2018年春节期间最热门的歌曲。

三、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传承与发展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只有当青少年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同优秀传统文化,才会自主自觉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将优质的传统文化与电视综艺节目进行有效对接,进而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优质内容的支撑

离开优质文化内容,任何形式都将变成无本之木,当前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同质化比较突出,如《汉字英雄》、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汉字为主题,《中国诗词大会》与《中华好诗词》以诗词为主题。各地方卫视没有立足本地文化特色,盲目跟风模仿。而且出现了以话题明星为噱头吸引注意力,增加点击量的现象,过多相似的内容会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本末倒置则会引起原本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受众的反感,所以节目的收视率势必下降。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包括极为精彩的神话故事、传说、典故,灿烂优秀的文学名著、历史名人传奇。各民族、各地方的文化都各具特色,例如北方的游牧文化,南方的水乡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京派文化、海派文化等。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应广泛了解中国的文化类型,确定选题后深挖文化内容,总结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特别是其中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精髓,精心制作有中国风格、中国气质、中国自主版权的电视综艺节目。

(二)整合媒介资源,多屏互动

201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8.2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8.17亿,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比例高达98.6%。”(3)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多屏互动成为一种趋势。青少年受众更多是通过手机视频观看节目,他们不仅观看节目,在弹幕上同步对节目内容进行评论,还会将自己有关节目的思考和联想发送至社交媒体上。因此文化类综艺节目不仅要强化内容优势,坚持优质节目的制作,更要主动与新媒体融合,但是不能简单地进行内容平移与搬运,应该从为电视生产内容到为全媒体生产内容,采用大屏与小屏相结合的方式,拓宽传播渠道,在内容上进行同步更新,为受众主动接触与选择节目提供便捷的渠道。同时利用新媒体的互动性,收集数据,如收视率、点击量等,特别是受众对节目的评论,为节目的进一步优化提供参考。

(三)完善产业链,引导文化消费

现有文化类综艺节目相关产业链建设不完善,没有将产业链上游的内容向下游的产品和体验进行有效的延伸,对青少年受众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文化类综艺节目只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平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不应该只存在于每一期的节目中。为了增强节目传播效果,发挥文化类综艺节目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引领作用,必须拓展产业链,实现节目从线上到线下的延伸,组织进社区、进学校活动,通过文化沙龙、书画活动,音乐表演等方式,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产生共同的文化记忆。

不断开发衍生产品与服务,提升节目品牌影响力。以受众的文化需求为节目出发点,满足受众需求,在满足需求的基础上创造需求。可以开发相关产业链,如出版同名图书、日历、手账,制作APP、小游戏、小视频。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持续散发至受众的日常生活中,如举办博物馆主题活动,修建文化公园,开发旅游文化专线,引导受众进行文化消费。

“电视媒体应当有着一种文化的自觉,担当起传承发扬我国悠久文明的历史使命,为世界的文化多样性作出应有的贡献。”(4)文化类综艺节目先天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大力发展文化类综艺节目,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电视人的责任和使命。

注释:

(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人民日报》,2017-01-26-(006)。

(2)[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页。

(3)CNNIC 发布第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年02月28日 14:13:09

来源中国网信网ttp://www.cac.gov.cn/2019- 02/28/c_1124175686.htm

(4)胡智峰,孔令顺,《电视媒体的文化自觉》,《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10 期。

猜你喜欢

汉字受众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