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实践课程深度融合学习模式探析

2019-03-20景熹李振委

文教资料 2019年33期
关键词:学习模式深度融合

景熹 李振委

摘    要: 在媒介融合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和环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的双重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实践课程深度融合学习必须确立“一专多能复合”的目标和“教学评练赛”的融合学习模式,并辅以讲授课、操作课、点评课、实训课“第二课堂”“工作坊”课五种课型,完善新闻实践课程深度融合的“个性化学习”, 最终实现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实践课程深度融合学习模式与环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新闻传播业界人才需求、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及新闻传播人才“一专多能复合”培养要求的四个“联动”。

关键词: 新闻实践课程    深度融合    学习模式

环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指的是依托高校创新资源优势,集聚科技服务机构,加强政产学研合作,推动高校科研成果就近转化,形成围绕高校的创新生态系统,它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的新形式。2018年12月,我市首批启动了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文理学院6个环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

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实践课程主要涉及新闻学、传播学和播音主持艺术等三个专业,在全媒体发展和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的双重背景下,高校新闻传媒人才专业学习模式必须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形成新闻实践课程深度融合学习模式,让深度学习常态化。

一、确立“一专多能复合”的目标和“教学评练赛”的融合学习模式

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实践课程应该以媒体内容生产、传媒平台应用和传媒技术技能为三大教学模块,充分结合学生个性、特长和喜好,确立多层级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多层级”体现为“一专、多能、复合”,“一专”指学生至少精通一项专业技能,对应职业生存;“多能”指在精通一项专业技能的基础上,还具备其他多种专业能力;“复合”指在专业技能扎实的基础上,智商、情商、信商和财商全方位发展。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实践课程深度融合学习模式必须整合课堂实验教学和新闻传媒产业实践,依托全媒体实验教学中心,重点培养学生新闻传播内容生产能力、平台应用能力和新闻传播技术技能。

所谓“教学评练赛”融合学习模式就是打破原来单一的新闻专业实践课程条块分割的状态,组建新闻信息知识点可以在多课程共生并存进行整合重组的新闻实践课程深度融合平台。

“教”,就是通过线上的微课、慕课体系及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讲授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点、操作理论知识点和操作技能知识点及提示学习者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仅如此,教师还需“教”会学习者学习策略与价值观引导,促进学习者对整个新闻专业知识的整体把握。“学”,就是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和重点,一般新闻实践课程可运用项目学习方法,并具体给出项目学习的要求、完成时间和评价指标。学生通过课堂内外的集体学习、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工作坊”学习等形式,掌握所学内容。“评”,就是通过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通过循循诱导引领学生建立起新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完成新闻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内化吸收。“练”,就是课内外训练,新闻实践课程一般采用操作课、实训课“第二课堂”和“工作坊”课程三种方式,提高学习者的动手能力、检验学习效果,引导学习者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新闻知识点的理解和感悟。“赛”,就是鼓励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多参加专业竞赛,如“中国好创意”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新媒体创新大赛、市级的微电影大赛、全国大学生公文大赛和“创意星球”全国大学生学院奖等。

二、建立新闻实践课程深度融合学习的五种课型

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实践课程深度融合学习模式框架已在上文进行了阐述,学习模式必须通过课程建设实现。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实践课程深度融合学习模式应该将讲授课、操作课、点评课、实训课、“工作坊”课五种课型深度融合,促进学习者知识点内化吸收、相关技能掌握和专业综合能力提高。

讲授课应该树立“先看后学,翻转学习,课堂演练,评学互促”的融合学习理念,坚持把促进学生积极紧张地思考作为主要任务,教师在课前通过MOOC、SPOC和微课等方式,让学生学习新的相关知识点。在传统课堂中,教师随堂检测、提问、指导、讨论和评价,围绕学生课堂学习产生的疑难点、易错点和创新点,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做讨论汇报;安排足够时间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采用混合式课堂形式,确保新闻实践课程深度融合学习目标的实现。

操作课旨在让学生内化吸收新闻实践课程知识点,要求教师合理安排练习的知识点与操作环节,操作课的上课地点不拘泥于传统教室,时间不囿于上课时间。通过知識点的操作设置和知识点的相互联系,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点播归纳,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新闻摄影实践学习为例,学生的新闻摄影学习项目按照难易程度可分为三个等级:一级项目为专业核心项目,数量为1个到2个为宜,可在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中体现;二级项目为学期重点项目,即在本学期内需要完成的项目,数量为4个,即每月1个;三级项目为课程基础项目,即基础知识的摄影习作,数量为8个,即两周1个。学生在项目完成后要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项目学习完成的结果要“作品化”,学生拍摄作品需在全班展示、课堂讨论、教师点评和总结。具体项目列表如下:

点评课是在讲授课和操作课的基础上,教师点评学生新闻作品和学生互评新闻作品。在点评课上,教师分析典型性问题、共性问题,研究学生作品的创作思路、策略和运用的操作技能技巧,点评时,除了肯定学生做得好的方面外,更多的是发现其中的关键问题,特别是新闻理论、操作理论结合操作实践过程的问题、学生新闻作品创意同质化问题和新闻作品呈现方式融合的问题。这一过程中,教师善于从多个角度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思考,通过循循诱导引领学生建立起新闻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完成新闻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内化吸收。

学生自评和互评新闻作品在点评课中很常见,学生互评可以是学生个体单独互评,也可以采取小组互评的形式。学生在完成相关学习任务时,能够掌握基本的学习策略并习得核心知识点,但是,学生“单打独斗”式的个体学习已不能适应现今社会团队协作发展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了解自己学习困难所在,学会自评,还要认知其他学习者在类似情境中学习的特点、优势和不足,因此学生互评应运而生。学生互评往往能更直观地看到其他学习者的共性特点和学习困境,不仅是教师点评的重要补充,更是学习者学习能动性和主体意识的表现。

实训课采用“第二课堂”的方式,结合学生实际和现有全媒体实训中心设备,指导学生制订实训方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实训操练学习,规范学生的实训过程和操作方法;指导学生撰写实训报告,重点培养学生设计和完成实训的能力。本专业“全媒体实验教学中心”已投入使用,包括前期制作实训室、演播室、摄影录像实训室、录音实训室、非线性编辑实训室等五个实训室,可满足摄影摄像、节目制作、播音主持、非線性编辑、灯光照明、镜头语言等相关课程的教学需求。同时,还建立了“数字化语言实验教学中心”“美术画室”“平面设计实验室”等,“数字化语言实验教学中心”满足学生中英文听说演讲能力等课程的教学需求,“美术画室”满足素描、色彩等美术基础课程的教学需求,“平面设计实验室”满足平面设计、图片处理等相关课程的教学需求。

课余时间,本专业学生可以进入这些校内实训室完成作业或实训演练,提高相关英语、媒体技能,每个实训室设立1个专业导师,专业导师可根据学生第二课堂学习情况适当调整专业课教学计划。

“工作坊”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目的,提高学生团队的领导责任制建设水平,不断完善媒体内容生产和媒体运营制度。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在校内建立不同的“工作坊”,例如,校内新闻学本科应用型实训基地(采用校企合作机制)可以包括1个国际新闻(英语新闻编译)中心、1个新媒体梦工场(摄影、摄像与后期制作)、1个播主学院(播音与主持)和1个—2个新媒体内容生产与运营工作坊等。这些工作坊以“学生自主管理+指导教师统筹”模式展开工作,旨在培养本专业学生“一专多能、一精多会”的融合媒体能力。参与学生有其选出的各级负责领导,大家各司其职,从项目内容策划、内容制作、分工协作到媒体产品推广运营和后期维护甚至部分经费来源,都主要依托学生自主筹集、管理和实施,充分提高学生的传媒综合素养。

通过以上新闻实践课程深度融合学习五种课型的学习,学习者可以把操作课、实训课和“工作坊”课上的新闻作品拿去参加专业竞赛,通过专业竞赛,学习者能进一步提高专业水平与能力,从而让竞赛反哺学习。

三、促进新闻实践课程深度融合的“个性化学习”

优化学生在新闻实践课程深度融合学习中的学习小组建设,促进小组合作学习。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优化小组建设:

第一,明确学生团队负责人的作用。不但要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更要协助老师落实小组学习任务,起到组织和监督的作用。

第二,组内学习项目科学分配与实施。新闻实践课程除了每个学习者都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点外,有些知识点是可以通过不同学习项目的划分,成为选学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了解每个学习者不同学习兴趣和学习长处后,根据具体情况分配最合适的学习项目。项目组内各个成员的分工不同,但学习项目完成要求需落到人头上,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项目分工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第三,培养学习者的团队协作能力。在学习小组间、实训课“第二课堂”和“工作坊”课堂间开展形式多样的竞争活动,实行不同等级的计分制,最终鼓励学习者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的专业竞赛。

第四,加强学习小组的考核评价,实行平时打分、分阶段总结和期末作品打分等管理办法。

还要鼓励自主学习,培育个性发展:

第一,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多媒体网络资源、网易公开课、TED等资源学习资源拓宽视野,增加知识量,提升思维水平;第二,鼓励学生在完成专业规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参加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等级考试及资格证书考试,如普通话证书考试、教师资格证、导游资格证等;第三,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特色、发展规划及喜好,积极攻读第二学位或辅修专业学位,提高学历学位水平及就业竞争力。

最后,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实践课程深度融合学习必须做到内容拓展和平台升级:

第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开阔学生视野,夯实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实践课程深度融合学习的相关基础知识;第二,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训练实战技能,提高学生知识转化能力和创新力。第三,强化实践教学和实习环节,加强实习指导,重视实习基地建设,整合平台资源,为学生多元实践能力培养提供物质基础。

四、结语

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实践课程深度融合学习模式必须以环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需求为先导、以新闻传播业界人才需求为目标,以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以新闻传播人才“一专多能复合”培养要求为契机,实现新闻实践课程深度融合学习模式的“翻转模拟、深度实践、全效测评、以赛促学、融合创新”,实现地方本科院校新闻实践课程深度融合学习模式与环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新闻传播业界人才需求、地方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及新闻传播人才“一专多能复合”培养要求的四个“联动”。

参考文献:

[1]景熹,李振委.翻转融合:新闻摄影教学的全媒体深度学习策略[J].传媒,2019(3).

[2]周媛,常慧明.刍议融媒体时代民办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改革与发展[J].传播力研究,2018(5).

[3]黄旦.整体转型:关于当前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的一点想法[J].新闻大学,2014(6).

[4]黄亚鹰,车林莉.创新创业视阈下大学生深度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实践[J].湖南包装,2018(12).

[5]Hauenstein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Educational Objectives: A Holistic Approach to Traditional Taxonomies[M]. Lanham,Md.: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98.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环高校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背景下传媒人才深度学习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93330)阶段性成果;也是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新闻学专业国际新闻核心课程教学团队(项目编号:JT201803)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学习模式深度融合
发挥远程教育平台优势?探索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视听说混合学习模式研究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浅谈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