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读教师教学用书 有效设计学习问题

2019-03-20叶志敏

西部论丛 2019年9期
关键词:个性发展案例分析

叶志敏

摘 要: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例6)”为例,教师通过研读教师用书,在教师教学用书定位的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作了一定的调整,重新设计问题,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融入到独立学习任务单,搭建必要的学习支架,开放问题,满足孩子个性选择的同时,让每个孩子都能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再通过协作学习任务单把大家的学习结果统一起来,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案例分析 开放问题 个性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说明部分提出:使用这套教师教学用书时,教师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风格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灵活地运用书中的有关内容。……学生获得“四基”,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在研读教师教学用书的基础上灵活运用书中的相关内容,适当地重新设计新的学习问题就显得很有意义。

二、案例分析

【教材分析】

“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最后一个例题的内容,是学生完整学习了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及竖式计算之后对其应用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此前,教材在一年级下册编排了“找规律”的内容,以简单的图形和数字的排列规律呈现,学生经历了用语言和 “摆一摆”、“圈一圈”等动手操作的方式表述规律的过程,在不断加深对规律理解的同时,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重要基础。

本例题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经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在“知道了什么?”环节,通过两个小孩的对话审读题意,在“怎样解答?”环节,提供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一种是找到规律继续画图;另一种是利用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两种策略都呈现了分析问题的过程,但后一种方法是教学的重点。最后通过“解答正确吗?”这一环节检验解答是否正确。笔者在研读教师教学用书的基础上,得到广东省特级教师孙颖老师的指导,我们围绕以下问题进行了思考。

1.调整本节课的目标。

在教师教学用书定位的目标的基础上,我们作了一些调整,最终确定本节课的目标为:(1)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2)经历独立、合作的学习方式获得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验合作精神与交流意识。我们将理解为什么可以“用除法”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以及判断的关键作为教学的重点。

2.达成目标的策略。

我们认为,学生只有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才能更有效地积累活动经验。采用独立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式可以较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因此,我们重新设计问题,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融入到独立学习任务单,搭建必要的学习支架,开放问题,满足孩子个性选择的同时,让每个孩子都能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再通过协作学习任务单把大家的学习结果统一起来,促进共同发展。

【教学实践】

一、铺垫孕伏,初步研学

(一)复习回顾,唤醒学生已有认知

1. 基于学生已有“找规律”的学习经验,提出问题:按照下面的规律摆下去,横线上应该是什么图形?

学生:“△○□”、“△○□”重复排列,照这个规律,下一个就是△。

教师:再下一个呢?

学生:是○。

教师:看来难度还不够哦,第10个呢?

学生:△!因为刚刚这个○是第8个了,第9个是□,再一个就又是△了。

2. 小结:用“接着数”的方法可以找到答案。

(评析:本环节旨在唤醒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为新知学习打开第一道门。教材中提供的素材是黄旗和红旗按规律排列,本节设计为方便学生后面的画图,因此采用了一些常见的基本图形按规律排列。)

(二)生问师答,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1. 基于学生已经会用“数”的方法寻找问题的答案,尝试寻求其它解决方法。

(1)学生反过来考老师,任意选择一个位置请老师回答。

(2)教师追问:为什么老师能这么快回答出来?用了什么不一样的方法?

学生:老师应该是用了除法。

教师:你真厉害,知道了老师的绝招!(板书:用除法解决问题)

2. 小結:除了用“数”的方法,还可以“用除法”解决。

(评析:本环节设计别出心裁,让学生反过来考老师,一方面学生非常愿意考老师,调动了学习气氛,另一方面为引出“用除法”解决此类问题埋下伏笔。)

(三)顺藤摸瓜,寻求解决问题本质

1. 基于有学生提出用除法解决,初步研学其中的道理。

(1)教师:怎样用除法列出算式?

学生1:10÷3=3 …… 1.

学生2:10÷3=3(组)…… 1(个).

(2)教师追问:明明是找规律的问题,为什么能用除法来计算呢?

学生1:把它们看成平均分。(教师板书:平均分)

教师:这里有平均分吗?

学生2:有。可以看成是把这10个图形,每3个为1组,求能分几组,还剩几个。

学生3:算出3组余1个,那就说明是分完3组后,下一组的第1个。(补充板书: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

2.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重新梳理,并引导学生对照图形圈一圈,经历寻求用除法解决问题的本质的过程。形成如下板书:

(评析:通过追问“明明是找规律的问题,为什么能用除法来计算呢?”制造学习冲突,引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本质。学生通过你一言我一语,不断把自己所理解到的东西说出来和其他同学分享,其他同学也在分享的结果中不断找到新的灵感,不断完善解决该问题的过程。)

二、开放问题,以一拓多

1. 提出要求,独立解决。

(1)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尝试用计算的方法找到了第10个图形,同学们想亲自研究其它位置的图形怎样用除法计算吗?你想研究第几个图形?

学生1:我想研究第16个。

学生2:第27个。

教师:你们自己决定一个数,考虑到我们目前学的除法计算有限,就选30以内的数,我们亲自动手研究这个平均分的过程,看看是怎么分,怎么算的?

(2)出示独立学习任务单:

(3)学生活动,教师巡察,了解學生填写学习任务单的情况。

(评析:提供开放问题的学习任务支架,每个学生选择的数不一定相同,每个学生都会亲自经历一遍学习和思考的过程,为后面的合作学习提供不同的算式,共同讨论。)

2. 小组协作,共同研讨

(1)学生独立学习完成后,到小组里汇总,合作填表。

(2)组员共同讨论小组的发现。

(评析:算式的共同点并不是单凭一个例子就能说明,需要多组算式。每个小组的成员选择的数都不一定相同,把这些算式放在一起,共同点是显而易见的。而余数的不同对判断结果的作用也更有说服力。)

3. 小组汇报,建立模型。

(1)选一个小组上台汇报。

小组成员各自汇报自己的算式后由组长代表发言讨论的结果。

学生:这些问题都有平均分,也就是每3个分一组,求能分几组,所以共同点是:都用除法列出算式。判断的话,就看余数,比如余1,就是△,余2就是○。

教师: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情况需要补充说明吗?

学生:我选了第27,列式计算是27÷3=9,没有余数。

教师追问:没有余数怎么判断?

学生1:是□。

学生2:对,没有余数说明刚好分完,相当于一组中的最后一个。

教师:如果是5个一组呢?6个一组、9个一组呢?

学生:一样的,用除法计算后看看余数就知道了。

(2)小结建模:解决这类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关键看余数!余数是几,对应着每一组中的第几个;如果没有余数,说明正好分完,对应着每一组中的最后一个。

(评析:通过小组上台汇报和台下其他小组同学的互动,以及教师的适时引导,共同解决判断某一个位置上的图形是什么形状,关键在于看余数:余数是几,对应着每组中的第几个,因为是按规律排列的,为方便,可以直接看第一组中的第几个。同时,余数位置是0的情况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也补充说明了。这样,原教材的例题和“做一做”就都在此解决了。最后还发散到“每5个一组,6个一组,甚至更多个一组”的情况,同样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从而顺利建构模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 练习十五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时说出分析过程。

2. 教师用书评价样例第(7)题:

4个同学轮流报数,27号是谁报的?38号是谁报的?

3. 拓展题: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学校设计校园楼顶的彩旗按红、黄、蓝、绿的顺序重复,一共挂了30面。请你算一算,这些彩旗中红色旗有多少面?

(评析:上述三个练习体现了由浅入深、逐步递进的序列,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总结,积累经验

教师: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1:我终于知道刚才老师为什么能那么快猜出答案了,现在我也知道了。

学生2:我收获到了像这种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可以用除法解决,最后只要看余数就能判断了。

结束语: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虽然这节课已经结束,但我们可以把今天学到的知识灵活用到生活中解决其他相关的问题。

【实践反思】

纵观整节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主要得益于本节课的成功设计。

一、由浅入深,抓住本质。

本节设计从最开始的观察入手,学生借助一年级学过的找规律知识快速得到答案,过渡到“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10个图形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用计算的方式解决。这里通过解决第10个位置上的图形,理清问题的本质,作好铺垫,再让学生自行选择其他位置研究。

二、学习任务支架的设计,更好地开展个性化学习与协作学习。

本次独立学习任务单设计了较为开放的问题支架,通过学生在小组自由选择一个自己想研究的位置,然后根据前面活动的经验独立思考自己的新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重点强调分析问题的思路。其实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小组内每个成员既是独立的,又是互相依赖的,最终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为解决提出的两个问题“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点?”以及“判断研究的图形是什么形状,关键看什么?”提供保证。

三、重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由于本节内容是修订版教材新编入的例题,在以往只是作为拓展类习题出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需要时间去理解和消化的,短短一节课40分钟为尽可能让大部分孩子都能顺利达成目标,只有把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真正经历一遍,借助几何直观,让孩子动手画一画、圈一圈,帮助理解问题的本质,收效就大大提高。从最终的结果来看,90%以上的学生都能理解本节课的内容,也能根据建构的模型解决此类问题。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数学.二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6.

[3] 虞敏.问题驱动 主动经历 积累经验[J].小学数学教育,2016,(4).

猜你喜欢

个性发展案例分析
加强班级教育有效管理,激发学生追求幸福指数
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数学课堂的自主化教学
“互联网+”下的商业模式创新案例分析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数学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发展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