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语用型”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2019-03-20彭白梅

教师·上 2019年2期

彭白梅

摘 要:“语用型”教学是一种专注于提高学生语用能力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小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为了贯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文章对语用缺失现象及其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基于“语用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纠偏策略。

关键词:“语用型课堂”;小学语文;纠偏策略

语用能力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内容。语用教学的目的是在相关语境中,让学生感悟、探析并实际运用口语和书面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交往技能。

一、什么是“语用型”语文教学

“语用”是现代语文教学模式的新名词。那究竟什么是语用呢?“语用”即在特定的语言表达环境中准确、恰当、合理性地进行言语表达,并把学过的字、词、句、段、篇等内容经过语言加工,又根据语言环境的需要运用进行恰当规范。“语用型”教学模式,是本着对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所开展的新型的教学模式,看似与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相似,但实际上是抓住了语言运用的每个时机,让学生得到语言的训练。

二、“语用型”课堂的内涵与意义

首先,语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从目前来说,无论是什么阶段的语文教育,语法和语义教学仍然是最基础的形态。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许多教师在思想上虽然认识到了语用的重要意义,但是在实践中还是采用内容理解式的教学模式。首先,“语用”的内涵是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来感受语言的温度,准确把握语言中的丰富情感和精妙之处,理解作者通过语言来传达他的思想和情感。这就是语用教学的本质。其次,“语用型”课堂要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就要强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语言之美、文字之美,并将其落实到实际应用之中。最后,“语用型”教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包括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正确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还包括学生情感体验,在汉语文化的熏陶之下,促进学生思想、审美和人格的全面发展。“语用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与使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三、小学语文“语用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进行语用学习的动机和目标

在研究小学语文的“语用型”教学中能够发现其中一个较为明显的问题,即小学生认为语文学习本身的作用不大,并認为语文学习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没有多大益处。这反映出小学生对语言运用和学习缺乏清晰的学习动机和目标,对语文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全面,没有认识到对语言和文字的学习和掌握是获取信息并开展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

(二)学习动机和兴趣受到语言环境限制

想要让小学生主动参与语用学习,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语用兴趣和动机。但是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由于缺乏这一兴趣的培养环境,学生的语用能力培养受到了制约。小学生主要的语言就是家庭环境和学校,但是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之中,学校和家庭都缺乏培养小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字的意识,导致学生对语用能力培养并不热衷。

(三)教学目标的偏差,导致语用教学的缺失

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是以识字、认字为主体的,教材编排中是以课文内容为辅,以生字新词为主要学习任务,考试内容也往往以考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能力为主。例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中,在教学之前,教师往往会让学生收集一些感兴趣的风景名胜进行介绍,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正因为如此,许多学生会对语文课的认知产生偏差,教师也将语文课变成了地理课,而语用教学就不复存在了。

(四)功利性的教学评价

语用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呈现出较为功利化的目标追求。教师的教学评价片面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和语文解题技能,这就导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往往侧重于小学生在问题思考过程中的结果是否正确,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和任务,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和学习过程。小学语文教学仍然能继续走“应试教育”的老路,“考什么、教什么”成为教师关注的主要问题,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变革也会受限。例如,在《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教师教学中往往会关注对小艇特点的描写,也满足于“知识性”内容和“概念性”内容的教学,认为学生获得了知识。显然“应试教育”严重地影响了小学语文中的语用教学。

四、小学语文“语用型”课堂教学纠偏策略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也是认识成果的直观表现。学“语用型”语文教学就是指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着重培养学生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是提高语用能力的方式,因此教师要发展学生的语文思维。语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小学语文中实践“语用型”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措施如下:

(一)明确语文学习目标,建立良好的语文学习动机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追求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目标和人文性目标的统一,而这也是语用能力追求的目标。工具性目标具体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促进学生锻炼语言听说能力和语用读写能力,人文性目标则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塑造语文思维,并通过增强语文情感体验,逐渐培养健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帮助学生确定每一学习阶段的语用能力锻炼目标,并与语文教学中的语文范例、口语交际和锻炼、书面表达等能力锻炼相结合,促进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语用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语用认识

语言环境会对学生的语用能力培养造成影响,而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语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着重促进良好的语言环境建设,使学生对语用能力的培养形成正确全面的认识,提高学生参与语文学习和语言运用的热情。除了学校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营造文化气氛,教师在语文教学课堂中也需要重视良好的语言环境创设。学生在进行语文教材文本的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作者和文章的语言环境进行充分的认识,以促进学生对语文文本的掌握,贴近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语文文本真正的价值,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晏子使楚》时,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教材文本编写剧本,重视文中的场景,开展表演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文本所营造出的语境中感受每一个人物的思想情感,增强学生对晏子机智和勇敢品质的感受。

(三)构建语用兴趣平台,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语文学习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由从前的被动学习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主导的语文学习模式。为了解决学生语文语用学习主动性低、语用能力弱的问题,教师需要促进语用兴趣平台的构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发展自身的语用能力。一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语文课堂开展之前对语文学习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准备,以便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身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教师需要为学生提高自身语用能力创造空间,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的思考和表达。例如,在进行六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等文章的学习,对科学发展和人类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口语交际锻炼的目标开展“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的辩论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思考和认识形成语言表达,并在互相辩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思想的碰撞,塑造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高他们的语用能力。

(四)从学生感知出发,开展多角度教学评价

良好的教学评价能够激发学生主动进行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还需要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进行探讨和思考,帮助学生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而不应用简单的对或错来进行评价,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例如,在教学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过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时,有的学生说:“感到小女孩很可怜,没有享受过生活中的美好。”但有的学生说:“小女孩虽然很穷,但是在她每次点燃火柴的幻象之中,仍然能够感受到她对生活充满热爱。”虽然学生们对文章理解的角度不同,但都是经过自身思考和感受得出的结论,教师就应当对其认真思考的态度进行鼓励。

不管是何种教育目的和教育理念,小学生学习语文,主要目的就是打好语言运用基础,积累知識,灵活运用,锻炼阅读理解的能力。灵活运用语言,也就是能够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能够与人之间顺畅交流、对话,这才是语文教育的初衷和使命。语文教育的初衷和使命,就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在“语用”上,教师应让小学生们掌握好语言和文字的运用。“语用型”教学要以文学修养为指南针,充分体现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性质和特点,使“运用”教学成为语文教育的核心理念,并付诸实践。语用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语用缺失的情况,明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内容、优化教学程序、创新评价机制是提升“语用型”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我们应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创新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促进“语用型”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彭小虎.语用学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初探[J].成功(教育版),2013(18):71.

[2]李泽民,高 健.“语用”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17(13):48-51.

[3]虞海萍.“语用”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 学周刊,2015(15):65.

[4]石永云.小学高年级语文“语用型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8(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