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核心素养融入古诗词教学之浅探

2019-03-20曾玉林

教师·上 2019年2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核心素养

曾玉林

摘 要: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维度,目的是培养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而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是语文课堂。以经典篇目《蜀相》为例,可通过“涵泳与品味”“设疑深挖”“巧设情境”“以读促写”去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夯实其写作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古诗词教学;《蜀相》

从素质教育,到课程意识的三维目标,再到当今唱响的核心素养理念,教育改革的脚步一直在路上。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務的意见》,意见明确了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自这之后,“核心素养”理念也就成了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引领广大教师的一面旗帜。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在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承担着更多责任。不同学段,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要求和规定。高中学段的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维度。

很显然,语文教师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而且要引领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能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得有良好的品质和较高的格局,超越单纯追求分数的功利目标,把“核心素养”潜移默化地渗入课堂。然而,理念再科学先进,要真正得到落实,还需要借助课堂这一主阵地和具体有效的教学实践。以诗词教学为例,教师如能在备课前,自觉地有意识地考虑到语文核心素养在本节课中的落实办法和有可能的落实程度,那么,理念才会真正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要不,恐怕只能是“穿新鞋走老路”,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沿着惯性,滑向随意散漫的无效泥潭,或偏向于直观的提高分数的功利窠臼,这些都与核心素养背道而驰。

我虽对核心素养研究不深,贯彻不够,但也在日常阅读和写作的教学中做了一些浅探,不够成熟,就教于大方之家。本文以经典传统篇目《蜀相》为例,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自觉有意识地将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整合起来,力求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一、吟咏觉韵美,品味知语深

力挫北大才子,在《中国诗词大会》中斩获第三季总决赛冠军的杭州外卖小哥雷海为,最初背诗的兴趣源于诗词的音律美。他觉得诗词平平仄仄非常好听,读来朗朗上口,这一喜欢就是30年,可见中国古诗词语言之魅力。

在《蜀相》的教学中,我把诵读吟咏和品味语言作为主要教学手段,贯穿课堂始终:初读诗歌通其意,再读诗歌品其情,三读诗歌感其人。诵读吟咏是诗歌教学的基石,古典诗词独特的音律节奏和丰富的情感非读无以感受。因此,我将诵读环节与课前的诵读指导结合,在发给学生的预习学案中,先让学生找到诗歌的韵脚:寻、森、音、心、襟,以及平仄,诵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然后划分诗歌的节拍、找出对偶,感受诗歌的节奏、工整美。在充分做好诵读准备之后,让学生当堂激情朗读,甚至鼓励他们个性吟唱。这样让学生陶醉于古诗词的独特美感之中,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让他们于读中充分领略了杜诗的沉郁顿挫以及中华诗词的音韵魅力,从而培养其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诗歌的语言凝练、准确,表意丰富、含蓄,杜诗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涵泳品味诗歌语言,对学生语言构建和运用有着重要意义。为此,教学中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体会杜诗遣词用字的妙处:“这首诗中,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或词是哪一个?”学生不仅能找出大家司空见惯的“寻”“自”“空”“丞相”“柏”“泪”,并能对其意义和表达的情感进行恰当的阐述,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一学生竟能抓住“频烦”“老”进行解读。其认为“频烦”指多次,刘备多次问计于诸葛亮,这里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在对策中表现出来的天才预见和才华的高度赞美和崇敬,又为下面对如此天才却未完成西蜀统一大业的惋惜做了铺垫。另一学生甚至抓住“老”字,品味出了两重含义:既表现了诸葛亮为报知遇之恩,辅佐两朝君主的鞠躬尽瘁、劳苦功高;又借杜甫对诸葛亮的崇敬,表现了诗人自己虽年老不得志但仍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中唐诗人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杜诗囊括历史、融汇古今、含蓄深沉,在《蜀相》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和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态度分不开。我们可以利用《蜀相》这样的经典,充分挖掘诗歌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鉴赏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色处见繁花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时,黛玉说,学诗无非“起承转合”。诗有诗序,词有词章,这个“序章”即诗词的逻辑思路,以律诗来说,就是“起承转合”。在对《蜀相》的初读整体把握中,我就是利用律诗的这一特点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深广性的。这首诗,话语奇简,但容量极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学生对本诗的“起承转合”并不陌生,一般都能明晓诗歌由写景转到写人再到吊古伤今的思路。但要抓住诗中一个个的点(或意象、或人、或事),把这些点连成线,变成面,具体仔细地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恐怕就有点难了,因为已牵涉一些抽象思维了。这时教师就应该巧妙地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维于细节处深入内里,于平淡处挖掘深意,于无疑处领悟妙思。如此,学生的思维才有可能向纵深、宽广处延伸。比如首联就可设问:此联除了“寻”体现出的作者的崇敬,后面的“柏森森”还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学生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可对首联的祠堂环境特征及情感和颔联的“草自绿”“鸟空好”及情感的“起承”有具体的理解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如此类推,基本每一联教师都可引导学生往深处追问。

“深思问广”出智慧。“教是为了不教。”一首经典好诗的赏析我们不妨多花点时间,集中力量赏透一首,自然可以起到以一当十之功效。诗歌鉴赏是一个由表及里、点到面的不断深入的逻辑认识过程。语文教师如果能引领学生通过多次实践,举一反三,让其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那么对学生的今后的读诗、写诗甚至议论文的写作都有帮助。

三、知人论世情先动,联想入境灵魂融

领悟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达到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为引领学生充分领略这首诗的意境,我不仅让学生关注意象,注意意象的特征,而且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联系诗人的生平身世及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就明白诗人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从而把握诗歌鉴赏的基本入门方法。

学生把握住情感内容之后,要融入意境,得到审美体验,灵魂受到洗礼,还需教师帮助他们设置情境。我的做法就是,把书中《登高》中的插图——杜甫画像拓下来,制作成幻灯片的背景,然后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或课外接触过的诗句。从胸怀壮志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到困守长安的艰辛:“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再到艰难苦恨的晚年,仍挂念“戎马关山北”的国事,以致“凭轩涕泗流”。这样的情境中,一个“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的诗人形象就浮现在学生面前。《蜀相》中的杜甫只是特定情境下吊古怀今、伤人伤己的形象而已,其渴望建功立业、壮志难酬的矛盾深深地感染和震撼着学生。千载而下,遗恨泪下的又何止中唐“永贞革新”的领袖王叔文、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呢?还有不知不觉进入诗境的慷慨激昂的学子啊。诗歌鉴赏如能这样使学生身临其境,则是诗歌之幸、教师之幸,更是学生之幸。

荣格说:“每一个德国人灵魂深处都有浮士德的影子。”足见文学对国民精神、素质和人格的影响之深刻。语文老师当追求教学的艺术,像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要做学生灵魂的掌灯人,让诗歌蕴含的不朽中华精神、智慧民族文化、伟大家国情怀、强烈社会担当,融入学生的血液,陶冶其情操、滋养其性情,完善其人格,并化作伴隨他们终生成长的精神滋养剂,一代代传承延续下去。

四、由读而写华丽转身,课外练笔内化为能

叶圣陶说:“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这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高度吻合。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读写”是关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两项关键能力,也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能力,因此,我特意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课后练笔的环节,让学生模仿《感动中国》,给杜甫写一段颁奖词。这既是对诗歌中杜甫形象及情感的再次感悟,又是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体现了诗歌鉴赏的审美评价和创造,为学生积淀了作文素材,巩固了其思维成果,让其实现了由思想到文字的转化,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就是我班学生推举出来的精彩练笔。

生1:多少年来,泱泱华夏几起几落,而他的精神经久不衰;多少年来,中华文化坎坷传承,而他的诗篇历久弥新。怀揣着赤子之心,抒写爱国情怀, 托举入世精神,抨击社会现实,无畏无惧,忧国忧民。以愤慨激昂的文字,举起现实主义的旗帜;以凝练深沉的语言,诉说内心殷切的希冀。是他,杜甫!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以一副柔弱之肩撑起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

生2:漫漫长路,你在弹奏忧国忧民的千秋绝唱;破旧草堂,你在抒写壮志难酬的万古愁肠。你的赤子之心化为一腔怒火,燃尽腐败丑恶;你的不朽诗篇化为一腔热血,洒遍壮丽河山。杜甫,唐代诗歌天空一颗永不陨落的明星!

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长期训练,不能一蹴而就。我们应该将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整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存在,同时将“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素养扎扎实实地贯彻落实到诗词教学中去。

参考文献:

[1]李湘蓉,薛根生,佘同生.我们就这样实施新课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顾松麒,李之宣.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学习、实践、反思概要[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核心素养
多角度探究古诗,全方位加厚底蕴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