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学视角下看建盏在宋代风靡的原因

2019-03-20阚力

参花(上) 2019年3期
关键词:建盏宋代人类学

摘要: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角度研究人类的一门学科,以人类学角度通过对宋代文化、政治制度及生活习惯的分析,来探寻宋代建盏在历史上的发展及其变化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关键词:人类学 宋代 建盏

中国陶瓷史追根溯源是一部人类文化的发展史。1871年英国著名学者泰勒在《文化的起源》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并且是整个的生活方式。正如20世纪初社会学家所言,文化包括所有习得的行为、智力知识、社会组织和语言、经济的、道德的,或精神的价值系统。由此,要了解陶瓷种类的产生必须正确地了解它所属的时代,这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在浩瀚的陶瓷史中,宋代建盏通体黑釉,造型多为斗笠状,曾一度成为皇室的御用茶具并受到宋人的极度追捧。它的风靡与环境和主体有什么必要联系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儒释道影响下的宋代审美意识

众所周知,唐代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其文化具有奔放、磅礴的鲜明特色。在唐代,我们可以看到豪放自信的诗词歌赋,奔放纵逸的书法绘画,绚烂多姿的雕塑陶瓷,雄壮健伟的建筑风格,甚至还有着胡服扮男子的妇人。然而,这种大气开放的文化经过中唐末的混战与五代十国的大乱之后,却在宋代显示出了标志性的新的变迁。与开放、外向的唐文化相比,宋文化呈现出了保守、内向的别样情怀。美国人类学家怀特曾将整个文化分为三个亚系统,即技术系统、社会系统和思想意识系统。他认为三个亚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技术系统处于下,思想意识系统处于上,社会系统处于中。思想意识系统表达技术系统,并反映社会系统。①由此,面对宋文化的这种变迁,思想意识的改变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正如马林诺斯基所言:每个文化中都必然的有其宗教,因为知识使人有预见,而命运并不能克服命运的拨弄……宗教最后却是深深地生根于人类的基本需要,以及这些需要在文化中得到满足的方法之上。②所以,宋代审美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禅宗的盛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派别,起源于唐代中期,它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为进一步适应社会,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相碰撞、交融逐渐形成的新思想。禅宗提倡心性本净,见性成佛,主张清和、寂静与顿悟。这与提倡道法自然,主张清静无为、返璞归真,崇尚天人合一的中国本土道家思想又有相通之处。而且禅宗教义中视生死无别,宣扬随缘即是解脱,与生活在压力之中的士大夫的心理需求不谋而合,使得它在生活中普遍被接受。同时由于禅宗思想的广泛渗透,在宋代一段时期,禅宗已经变成一种士大夫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方式,这样也使得宋代文艺观开始追求意境的表达,追求幽远虚静的“空”,并由唐代的绚丽豪放向清雅内敛转变。而且禅宗重在参究人生根本之原理,使人自己研究,于此求得发明后,方可论学。在这种全新的研究方法下,当时的中国学术深受其影响,并产生了一种新儒学——理学。

理学的开山人物周敦颐主张“无欲故静”,而这种“无欲”其实与道家和禅宗所谓的“无为”和“无心”是一样的,都是摆脱内心的欲望,追求清净淡泊的心境。到理学发展到集大成时期,朱熹承续了二程“理”的概念,将“理”推向极致,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也就是克制人内心的私欲,格物穷理,内外兼修,达到与天地之理统一的境界。这种追求“克己复礼”儒家思想使得宋人更加追求自我内心的实现,以内在精神修养为最高的伦理本体,并推崇万物合一的审美境界。

因此,宋代审美在儒释道的影响下越来越趋向简洁朴实与风雅内敛,而且追求自然的本真。人们不再追求雍容华贵,绚丽多姿,而是越来越欣赏那种娴静温婉、朴素淡雅、赏心悦目的自然之美,并注重感官和心灵平和。正是这种审美思想使得建盏在宋代得以进一步发展,并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每种特定的文化一定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所以说宋代建盏的风靡必然受到当时政治经济的影响。

鉴于唐末农民起义的教训和兵变夺权的担忧,宋太祖赵匡胤在统一全国不久后便采取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兴文教,抑武事”就是其中的重要政策。除了“杯酒释兵权”之外,较于唐朝,宋更加完善科举制度,实行厚待文人士大夫的国策。在宋代,凡是有官职的人,除了有充裕的俸禄职田之外,还有冬春服装等各种赏赐。在重文轻武政策的确立下,宋代士大夫阶级迅速发展。而受过教育的士大夫们又有意识地寻求自身趣味的确立。与其他时代的鸿儒硕学的精英文化运动一样,文人士大夫拒绝浮饰与矫揉造作,他们提倡自然和平淡,除了纯粹的美学价值,还传达出避免人工和华而不实的品格特征。

同时,宋代繁荣的商业也是建盏风靡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唐后期均田制的瓦解与两税制的出台,自耕农的利益受到损害,租佃契约关系取代了从前的百姓与庄田主的庇护关系,社会的经济制度进行了重组和改造。在唐代,政府掌控商业活动,太宗时,还于牌楼上置冬冬鼓,并以此鼓声作为开市与闭市的标志。然而到了宋代,随着城市商业功能的扩张,政府不再严格控制商业活动,咚咚的鼓声也便归于沉寂。宋代城市商业活动的变更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大,其格局较前朝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各式的餐饮娱乐服务业都散布于大街小巷,并且与居民、官府、寺宇相错。这种城市空间格局的开放更是瓦解了前代的封闭坊市制度,城市逐渐变成社会的经济中心。茶肆在这一时期也广泛发展起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竞争,宋代茶肆已经讲究经营策略,行业分工也越来越细,针对官员、贵族、商人、市民等不同的人群,茶肆种类也越来越多。得益于禅宗的影响,士人饮茶慢慢变成一种高雅的生活方式,茶肆也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饮茶之风兴起,建盏作为一种体现宋代审美的器具也开始走上时代的舞台,为大众所青睐。

三、饮茶方式的改变

中国自古代就有茶“兴于唐,盛于宋”的说法。在唐代,饮茶已经普及到民间,而且很多文人墨客还著书立说,如陆羽、张又新、斐汶、温庭筠等,都在茶文献方面颇有建树,尤其是陆羽,不仅被誉为“茶圣”,其书《茶经》也是现存世界上关于茶的最完整最系统的专著。这种饮茶之风到了宋代竟达到“上自官府,下至閭里,莫之或废”,③ “茶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④的地步。虽然唐宋都比较盛行饮茶,但是两代的饮茶方式却不尽相同。从唐代开始,饮茶方式便由原来的粗放煎饮变为细煎慢啜,而在宋代,随着饮茶风尚的高涨,更是产生了斗茶习俗。在斗茶方式上,据蔡襄《茶录》记载,“钞茶一钱匕,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也就是说,在斗茶中,除了要掌握好茶和汤的比例,更要注重茶的色相。茶白也变成宋代斗茶中崇高的艺术境界。所谓茶白时,指斗茶时冲泡后的汤花,必须色泽洁白。由此,通体施黑釉的建盏在这一时期受到广泛欢迎。《茶录·论茶器》云:“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由此可见,建盏的盛行与宋代当时的文化是紧密相连的。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作为茶盏的一种,建盏在宋代的大量生产除了文化背景的使然,还与它匠心独运的设计分不开。

四、建盏的设计风格

首先,在造型上,建盏大都碗底窄小,器壁外撇,腹较浅且腹下内收,外形状如斗笠。这种口部外撇,底部却越来越纤小的变化正对应了宋人与天同理而又主张内心收敛的审美特征,而且多数建盏还在内壁口沿以下1.5厘米—2.0厘米的地方有一道环绕口沿的向内凹陷的“注水线”。这种造型的设计除了形式的美感外,还具有实用的功能,一是准确地度量注入茶水的计量,这一个凸圈起到衡量标尺的作用;二是有效防止在点茶过程中环回接口时茶水回流导致茶汤溢出,破坏汤面的完整与美观。

其次,建盏虽为黑瓷却不是纯黑,聪明的窑工们在烧制的实践过程中找到一种适合的气氛,使建盏的釉面在高温中出现窑变,形成美丽丰富的花纹,从而使其更加显得独特与不可复制,而且茶汤注入其中更增添了许多艺术品味,这给使用者带来了不可言喻的欣赏乐趣。比如宋代的兔毫盏,瓷器上黑色的釉色饱满温润,晶莹剔透,其表面上的白色纹理筋脉像兔子毛发一样纤细闪亮。历代都有人对此进行论述。宋徽宋赵佶说:“盏以青绿为上,兔毫为上。”苏东坡在《送南屏谦师》中云:“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乎?忽惊午盏兔毫斑,打出春瓮鹅儿酒。”⑤

最后,在宋代,建盏因为正烧,釉面在烧制中自然流动,多在器物外表近圈足处自然垂流,形成高低不同、大小不一的釉滴。这又与宋代追求本真的自然情怀相得益彰。使用者在拿起它的时候除了欣赏之外,又通过触觉的感受与之发生关系,给人以真实的存在感与独特的心理感受。

五、结语

通过以上对宋代建盏风靡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任何一种现象的产生都有其独特的根源,而且,这种根源的主体离不开人的作用。人依附于社会有着自己的文化,又不断创造出新的社会形态与文化观念。在这种语境下,对文化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就变成了对人本身的研究,通过诸多的表达形式与可能性的探索来展现文化的表达,这正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方面,也是人类学给我们现代研究带来的启示。人类学认识到文化与人之间的关联,它逼着我们去思考文化是多么有影响力,文化又是如何激发人们去采取行动构建我们生活的形貌的。也就是说,理性地研究文化可以使人们看清、理解人类行为的具体意义,并且在这种理性的思索之中,人类学的最终意义还是让我们在理论中找到实践的方向,并为之努力。正如建盏的出现与风靡一样,我们任何的创造与设计都应该面向人类过去的和现在的所有生物复杂性与文化复杂性的研究,在这种研究下,通过阐释经验和行为习得来反思,并付诸新的实践,来进入一个共享和协调的意义系统。

注释:

①方李莉:《中国陶瓷史》,齐鲁书社,2013年版。

②费孝通:《译文集》,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群言出版,2002年版。

③徐吉軍等:《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南窗纪谈》,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

④徐吉军等:《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⑤引自百度百科。

(作者简介:阚力,女,博士研究生,唐山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环境陶瓷艺术)(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建盏宋代人类学
《审美人类学》评介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建盏的新发现
宋代建盏的科学研究
建盏之初探
从文化内涵解读建盏之美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体质人类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