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进展
2019-03-20张传协范郁山
张传协 范郁山
(广西中医药大学1 研究生学院,2 针灸推拿学院,南宁市 530001,电子邮箱:dove1714@163.com)
【提要】 偏瘫是中风常见的后遗症。体针疗法是中医学常用的治疗方法,体针治疗中风后偏瘫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康复效果。现将近年来有关采用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中医认为中风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阴阳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脉外致脑髓神机受损的病症[1]。偏瘫是中风后最常见的后遗症,常以半身不遂、偏身感觉障碍、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气短乏力等为主要临床症状[2],根据表现又可将偏瘫分为痉挛性瘫痪与软瘫。体针是采用针刺手法刺激体表各部位经脉、穴位,激发经络气血,以调节整体功能的治疗方法,是治疗中风偏瘫的有效方法之一。现将近年来有关采用体针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体针治疗
1.1 传统针刺 传统的针刺疗法是将中风偏瘫从“痿证”论治,据“治痿独取阳明”之论,治疗时取患侧手足阳明经穴作为主穴,上肢手阳明大肠经,取患侧曲池穴、肩髃穴、手三里穴、合谷穴等,下肢足阳明胃经,选取患侧解溪穴、足三里穴等。孙刚毅等[2]报告,采用传统针刺疗法配合“老十针”治疗中风偏瘫,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下肢不遂、气短乏力等症状,改善日常生活能力;针刺的穴位有肩髃、极泉、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丰隆、解溪、昆仑、太冲、 太溪等。“老十针” 即上脘、中脘、下脘、天枢(双)、关元、内关(双)、足三里(双),是王乐亭老先生根据脾胃论所创。徐利民等[3]报告,采用阴阳经穴透刺法治疗中风偏瘫,上肢穴位取合谷透后溪、曲池透少海、外关透内关;下肢穴位取绝骨透三阴交、阳陵泉透阴陵泉、昆仑透太溪;透刺法主要选择手足阴阳二经的腧穴,一阴对一阳,一针透两穴,具有协调阴阳,疏通经络的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率。
1.2 董氏奇穴法 董氏奇穴法为董公景昌家传绝学,董氏奇穴有别于十四经穴的穴位,其针法为独特的巨刺法及运气针法[1]。董氏奇穴法认为中风的发生与肝风、痰火关系密切,木(肝经)、火(心经)两阴经均上行至头部,肝风与痰火均是引起中风的主因,应用运气针法针刺肢体健侧的木火、灵骨、大白、九里,配以肾关、人皇、地皇 、肩中、重子、重仙、正会、后会,上肢痿软重者加肩中,手指拘挛不张者加肢体健侧的重子、重仙,对治疗中风偏瘫有一定效果[4]。郑约保[1]报告,运用董氏奇穴法配合运气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能够改善其言语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1.3 平衡针法 王文远教授于90年代创立了平衡针法,该针法在中医心神调控学说及现代医学神经调控学说两大理论的指导下,以患者的自我修复系统为介导,通过调节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途径实现对机体的管制[5]。崔娜等[5]报告,运用平衡针法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偏瘫可以改善患者的运动及平衡功能,比传统针刺联合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李珍等[6]将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偏瘫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针刺组在此基础上配合平衡针联合头皮针治疗,头皮针取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平衡针取健侧偏瘫穴、肩痛穴、膝痛穴,结果针刺组在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方面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潘俊晓等[7]报告,采用平衡针(针刺偏瘫穴、肩痛穴、腕痛穴)联合运动再学习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治疗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明显好于仅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的对照组。
1.4 靳三针法 靳三针疗法是以靳瑞教授为创始人创立的“靳三针”组穴配方为主的,一种根据临床针灸经验选穴取穴的流派。曹晓光[8]采用靳三针疗法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对肌肉弛缓瘫患者采用颞三针配合手三针(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为主;对肌肉痉挛瘫患者采用颞三针配合手挛三针(极泉、尺泽、内关)、足挛三针(鼠鼷、阴陵泉、三阴交)为主,并根据患者临床症状选穴配穴,治疗后能改善患者神经缺损症状,疗效优于单纯康复训练。曾访溪等[9]观察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效果,结果发现该疗法能明显改善患者日常功能、神经功能及患者肢体痉挛状态,颞三针+手、足挛三针比颞三针+手、足三针的效果更优。
1.5 其他针法 郭威堂等[10]采取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偏瘫,以四肢内侧阴经穴位和督脉穴位为主,采用提插补泻手法治疗,大大地降低了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康复效果,表明该疗法具有醒神、滋补肝肾的作用。殷玉鹏等[11]运用巨刺、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结果表明巨刺、针刺夹脊穴能够刺激脊神经后支、前支,达到疏通经脉、活血化瘀的作用,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杜小正等[12]采用“三位一体”针法治疗中风偏瘫,“三位”是指将头针、夹脊穴和十四经穴联合治疗,发挥整体与局部治疗的作用,经治疗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更快。白杨等[13]采用郑氏温通针法治疗中风偏瘫,该针法“温”以振奋阳气、化痰瘀、祛阴邪,“通”以疏通经络,通调气血,欲温先通,以通促温,温通相合,对于恢复患者肢体功能有较好的疗效。郭婷婷等[14]运用张力平衡针法联合挛三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该疗法通过刺激手法兴奋拮抗肌、抑制痉挛肌,有效缓解患者肢体痉挛状态、提高肌力。
2 体针联合其他治法
2.1 体针联合头针 曾友华等[15]报告,采用针刺头穴配合体针治疗脑卒中亚急性期肢体运动障碍患者,头针取顶中线、健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留针6~8 h,对恢复患者的运动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具有优势。崔秀芳[16]运用方氏头皮针配合体针治疗中风偏瘫,取穴为偏瘫同侧“伏象”上、下肢,偏瘫对侧“倒象”上、中、下部,结果显示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疗效明显。吴成祥[17]报告,针刺中风后偏瘫患者患侧头部感觉区、运动区,能明显改善患者的活动能力。
2.2 体针联合埋线 埋线是将传统针刺和现代医疗技术融合的特色疗法,能改变穴位周围的微观组织结构,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诱导机体产生变态反应,促使免疫系统分解、吸收蛋白线,达到调整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18]。刘瑞玲等[19]报告,在常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背部俞穴埋线治疗中风偏瘫,背部穴位选肾俞、肝俞、心俞或脾俞、膈俞、胆俞,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常规针刺治疗。谈慧[20]运用揿针配合埋线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埋线部位以前臂肌群肌腹中点为主,手部揿针取穴四渚穴(八邪穴上1寸,各掌骨间掌指关节后方凹陷处,从桡侧到尺侧依次称为大渚、二渚、三渚、中渚),能有效改善患者手功能障碍、生活能力。
2.3 体针联合其他 鲍志德[21]应用体针配合推拿治疗中风后偏瘫,针刺运动区及感觉区,采用强刺激捻针,配合点、捏、拿、揉、拔、理、按、颤等推拿手法,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黄日龙等[22]采用体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能有效缓解其肢体痉挛状态,改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宋梁涛[23]采用体针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电针选用阳陵泉、环跳、曲池为主穴,配以昆仑、解溪、伏兔、足三里、合谷和外关穴,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疗效好。陆玲玲等[24]以体针配合耳穴埋豆治疗中风偏瘫患者,耳穴取皮质下、神门、肩、腕、膝、肝、肾、肘、髋、踝穴,耳穴埋豆可通过刺激相关内脏神经分布的耳郭区域,激活迷走神经,达到恢复肢体功能状态的作用。赵志芬等[25]采用体针结合眼针疗法治疗中风后偏瘫,眼部穴位取“上焦区”与“下焦区”穴位为主,眼针疗法能够缓解脑血管痉挛、减轻水肿、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及早建立,促进偏瘫肢体的康复。有学者报告,应用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醒脑开窍针刺法、巨刺法治疗缺血性中风后偏瘫,均能改善患者病情,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患者快速康复[26-27]。谭秀芬等[28]报告,应用自拟的偏瘫通络汤联合针刺风池穴、灵骨穴治疗缺血性中风偏瘫(气虚血瘀证)获得较好疗效。谭景光等[29]报告,应用体针配合中药包熨烫(桂枝30 g、吴茱萸30 g、小茴香15 g、花椒15 g)治疗中风后偏瘫效果优于针灸合并基础治疗。
3 结 语
针灸是中医特色治疗手段,有行气通络、活血化瘀、调节脏腑阴阳等作用,用于治疗中风偏瘫有一定的疗效。体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具有独特优势,有助于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恢复机体功能。中医学者根据前人经验,不断丰富体针内容,将传统体针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创新中医治疗方法,提高中医诊疗技术,最终提高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中国针灸已经获得世界的认可,建立国际诊疗标准,不断追求中医标准化,使中医针灸走向世界是中医学者未来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