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变革与思考

2019-03-20□龚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23期
关键词:教与学变革信息化

□龚 会

一、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变革现状

信息化背景之下,微课、慕课、翻转课、混合学习等正在融入和变革传统课堂,越来越多的教师积极投身信息化课堂教学变革的研究和实践,信息化背景下的教与学变革正悄然发生,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当前的信息化变革教学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智能教学空间逐渐形成。在智能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一是校园建设逐步实现了“物理空间、资源空间和社区空间”深度融合的灵动学习空间,校园正逐步变成一个没有围墙的智能教学空间;二是虚拟仿真技术快速进入课堂,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正在逐渐融入常规课堂、进一步拓展了课堂教学资源和教学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成为变革课堂的新趋势。

(二)移动学习工具进入常规课堂。各类新媒体、新技术悄然融入课堂,为课堂教育教学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教室的黑板实现了“传统黑板—幻灯机—投影仪—电子白板—交互式一体机—智慧黑板”的变革,“板”的变化推进了由“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向“三去除”(去黑板、去讲台、去教师中心)的转变,加速了“生本”理念在实践中的应用;二是智慧课堂教学支持系统、APP等成为了改变教学的又一利器(码卷、码书、码课的应用越发广泛和深入),为智慧课堂教学变革奠定了技术基础;三是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自带设备)理念逐渐变为现实,学生学习终端日渐丰富,平板、反馈器等学习工具进入学生课堂已成为常态,学生人手一个终端,使得学生接触到了一个超越教材和教室的学习空间,移动学习工具进入课堂有效实现了“教师-学生-媒体”的高效互动和有效生成。

(三)教育大数据助力课堂变革。教育大数据在教学全过程的诊断、反馈、评估功能逐渐崭露头角,为教师精确把握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效评价学习成效奠定理论和技术的基础。教育大数据的深入有效应用,为教师有效判定“学生在哪里、课堂教学将要去往哪里、教学是否已达到目标”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为智慧课堂教学变革成效评价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总之,在新媒体、新技术支持下,课堂教学的结构、形态以及教的工具、学的工具和评价工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教学实现了以资源转变和技术支持为基础的有效变革。信息化背景下的教与学变革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他们真正领会了多少、参与了多少、改变了多少,是值得我们冷静思考与积极应对的重要话题。

二、信息化背景下的教与学变革应对

21世纪是“课堂革命”的世纪,2017年9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吹响了“课堂革命”的号角[1],课堂教学改革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广大学校抓住信息化课堂变革主阵地,不断推进教师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变革、服务育人创新型人才培养,从多方面推进学校改变。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理应聚焦智慧课堂新理念,构建适合于信息时代教与学理论的课堂教学模式和相应的策略。

(一)更新信息化教学理念。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要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以新发展创造新辉煌。信息化必将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更好契机,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必将成为未来课堂变革的关键、成为推进学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深刻理解信息化课堂教学变革理念、提高教师驾驭智慧课堂的能力、大力推进信息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顺应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必然需求。人们应聚焦“课堂革命”,牢固树立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理念,将信息化教学理念学习、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信息化教学实践与研究、数字化教学评价和教师专业发展有机结合,系统推进学校信息化课堂教学革命。

(二)重构课堂教学模式。信息化课堂变革要求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2]。具体而言,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讲到底”的“讲堂”模式,大力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堂”模式。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增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媒介”的高效互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重视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关注教学策略变化。

1.混合学习是信息化教与学改革的必由之路。信息化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的二元融合创新,“混合学习”实现了传统教学与在线学习的二元统一,基本满足了我们对于信息化教学模式变革的诉求。基于“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的有效教学模式是信息化背景下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2.融合新媒体、新技术、新平台的混合式翻转课堂为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变革提供了思路。翻转课堂重新定义了课前、课中和课后各环节,实现了课前、课中和课后的融会贯通。在课前,教师能够依据学习平台有效组织学生学习微课和在线教学资源,并开展导学测评、获取数据反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真正实现;在课中,教师能够依据所掌握的真实学情,有效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生成”的课堂,教师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和促进者;在课后,教师可以依据课堂教学的数据分析,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复习、安排布置差异化作业,基本实现课后“差异化作业”,教师也可以凭借新媒体新技术对学生课后的学习进行智能监管和个性化指导。

(三)变革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流程再造的关键是要变革传统教学结构,要将以教师为主体的程序化预设课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成性课堂。教学结构变革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的核心内涵之一。教学结构的变革在课程组织上体现为课程组织方式的转变和师生主体地位的调整。信息化课堂更加强调了师生地位的平等和协作,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同时学生也能够借助教师的引导自行进行知识方面的探索[3]。课堂教学结构正在从“阶梯型”(目标—成就—评价)课程逐渐过渡到“登山型[4]”(主题—探究—表达)课程。

课堂教学结构变革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表现为以“学”为中心的生成性教学。生成性教学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种新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性课堂教学提出的,具有不可预测性和随机性。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变“预设与执行”为“预设与生成”。通过“有向开放、交互反馈和聚焦生成”,努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启发他们的智慧、增进学习者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切实提高学生的真实学力。

课堂教学结构变革还表现为师生教学行为的变化。师生教与学行为的改变是基于精准学情的重构,在大数据技术和有效测评的支持下,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必将依据学情变化而做出更有成效的调整。

总之,应以信息化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抓住信息化教学改革关键和难点问题,加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育,推进新时代“课堂革命”,满足信息时代创新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新需求。

猜你喜欢

教与学变革信息化
楷书的教与学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教与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欢迎订阅《小学数学教与学》
变革开始了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