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现状及原因分析

2019-03-20付志伟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23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家庭

□付志伟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如何将资助与育人融合,以资助工作为抓手,达到育人的目的,在新形势背景下高职院校迫切需要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功能。

一、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及其存在问题

高职院校资助体系主要包含:“奖”、“助”、“贷”、“勤”、“补”、“减”等几个方面,其中“奖”、“助”、“补”属于直接资助;“贷”、“减”、“勤”属于间接资助。为更清楚了解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笔者以411名学生为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资助存在供需不平衡状态。对调查问卷中的“您认为现有的资助项目是否满足了资助需求?”这一问题,统计数据显示,高达55.47%的学生选择了“部分满足”,24.33%的学生选择了“满足”,但还有6.57%选择了“未满足”。从调查结果上显示高达62.04%的学生觉得资助未能满足实际需求。此外,由于高职院校能提供的“勤、减、免”等非常之少,也进一步导致供需矛盾加剧,不利于资助育人功能的发挥。

(二)部分学生德育失范。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资助育人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德育失范的问题。在调查问卷中“您是否认为国家无条件资助贫困生是应该的?”这一问题,只有31.63%的学生选择了“不是”,32.6%的学生选择“说不清”,35.77%的学生选择了“是”。由此可见,还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三)资助评定方式单一。在调查问卷中“您认为现有资助模式存在哪些不足之处?”这一问题,有26.28%的学生认为民主评议制度主观性太强,有37.96%的学生认为贫困证明开具容易,可信度不高。很多学生为了得到资助,争当贫困生,开具虚假证明。这种现象伤害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利益,也会导致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对社会、学校产生失望情绪,不利于班级团结,更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未充分发挥受资助后的育人功效。在调查问卷中“您知道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吗?”这一问题,65.3%表示“一般了解”。在“您所在的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后续教育吗?”问题中,35.3%的人选择“不清楚”。在资助工作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资助政策并没有全面的了解,资助工作者在此过程中对学生也缺乏系统的教育引导,这就弱化了资助体系的德育功能,资助政策隐含的育人功效并未得以发挥。

二、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观念的影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社会物质文明发生较大变化,精神文明的进步速度赶不上物质文明的前进速度,社会充斥着“一切向‘钱’看”的意识,这种观念已渗透至社会各阶层意识深处,也影响学生成长环境,导致一些家庭经济贫困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这种现象,思想较为偏激。在调查问卷中“您是否认为国家无条件资助贫困生是应该的?”这一问题,35.77%的学生选择“是”,32.6%的学生选择“说不清”,大部分参与调查的学生认为国家应对自己进行扶持。

(二)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中小学阶段对学生的教育主要以智力教育为主,注重学生的学业发展,学校、家庭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提供的学习环境较单纯,三点一线,相处时间最长的是教师与家长,而在此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较少,有的学生进入大学后无法独立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承担多样消费水平的刺激,导致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上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为后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带来隐患。

(三)家庭经济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经济困难的学生家庭来说,学费与生活费支出存在巨大的压力,父母面对生活的重负,平时忙于生计,对子女的情感需要、心理健康需要回应较少,缺乏对子女的关心与教育,另外,由于生活压力大,父辈也容易表现对金钱极大的渴望,这无形中助长了子女在评定奖助学金时理所应当的心理,给学校资助育人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四)学生个体的影响。中小学阶段,学生大都居于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学生的区别表现不太明显。到大学阶段,学生99%都是住校,衣、食、住、行都在一起,从穿着、消费习惯、生活水平、才艺表现等方方面面就体现出巨大差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一时难以适应这些冲击,与普通学生相比,他们更容易思想波动,产生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调整,将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三、拓展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手段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可多穿插案例教学,将中国新时代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取得的成果,在维护中国海外利益事件中所做出的努力在课堂中进行展示,激发学生爱国心。还可将国家扶贫攻坚政策及所做的工作讲给学生听,国家从政策层面上、国家领导人从行动上都在关心关注贫困家庭脱贫、贫困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被关注的对象,学生更应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的关心,努力学习,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以同心同力全员育人为手段,深化资助育人功能。学生在校接触最多的是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及后勤服务人员,发挥他们的育人实效,使资助育人得到深化。保证高校学生资助管理的工作人员的队伍结构合理、数量稳定,并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对学生开展资助管理的过程中更好地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后勤服务管理人员关系到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事关学生衣、食、住,学。学生在校学习顺不顺心,生活舒不舒心都与后勤服务人员有关。后勤服务人员到岗前必须进行岗前培训,树立正确的服务育人理念,开展服务工作时,要以育人为出发点,强化服务质量、提升服务品质,使与他们长期接触的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三)以注重资助过程管理为重点,强化资助育人效果。对高职院校来讲,学生在校仅三年,大一时可侧重对学生进行经济资助,通过班级学生代表、班主任、辅导员、院系领导、学校领导等组成相应认定小组,保证学生能公平、公正的享受资助,使学生能安心在校学习。大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成长意识,加强培养学生专业素养,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及勤工助学,在实践中提升自我能力,并继续做好资助申请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班级学生的力量,发挥群众监督力量,杜绝出现虚假受资助情况。大三时,适当减少经济资助,侧重于给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和顶岗实习的机会,同时根据学生就业需求,拓宽就业渠道,提供就业援助,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四)多渠道拓展资助育人功能,巩固资助育人成果。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2016年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座谈会中谈到,资助育人没有固守的模式,需要广开渠道、创新渠道。利用志愿服务活动、勤工助学、社会实践、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等活动体系,打造易于学生接受的新模式新方法。第一,组织受资助学生参加各种志愿活动,体会“给予”,谈“获得”,以此让受资助学生接受感恩教育,接受心灵洗礼,从而回报社会。第二,通过树立先进典型教育学生。将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优秀学生的先进事迹进行挖掘,在校园内进行广泛宣传,形成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第三,一方面通过对获得国家助学金及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进行政策宣传,不仅使他们熟知国家政策,了解不按时还贷所导致的诚信后果。另一方面,学校也可建立诚信库,建立量化考核标准,将考核评分作为学生申请各类优秀、奖助学金的基础信息,对学生的诚信形成约束。第四,高校可在图书馆、食堂、后勤管理部门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劳动获得自助。还可积极与校企进行联系,将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拓展为勤工助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实践机会,也可以经济上使学生获得一定资助。

(五)以心理健康中心为平台,培养学生自强自信。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大学生,他们大多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强烈的自尊心,具备努力学习改变现状的动力,但也承担着巨大的思想包袱和自卑、消极情绪;一方面家庭经济条件困难,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自卑;另一方面心理压力过大,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导致成绩下滑,最终变成一个经济条件、学习成绩“双贫困”的学生。高校要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重点,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可组织他们参加社团,通过社团组织的各项校园活动引导他们改善自己的性格,提升他们与外界交往的能力,帮助他们调适心理,克服自卑心理,树立正确的贫富观。

四、结语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项重要工作,把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相融合,资助以教育为导向,不断进行德育渗透,真正做到以育人为本,才能实现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从而引导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健康向前发展,使资助工作以育人为目的成为普遍共识。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家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