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创新机遇与挑战

2019-03-20王艺澄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23期
关键词:社团大学生能力

□王艺澄

一、互联网创业新趋势

在当前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国民生活水平与质量大幅提高,家庭氛围与教育观念也有了新变化。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加速了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并逐渐向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中渗透。互联网以“低门槛”优势融入进人们的生活,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新的途径。

国家对于高校毕业生创业持支持态度。“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积极推进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为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1]。李克强总理基于这样的背景环境,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观念,鼓励大学生积极创新创业,合理利用高校和互联网资源。在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下,高校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社会组织也可以更好地发挥自身职能,成为沟通学生和政府的桥梁,实现高校学生个性化就业。

二、大学生进行互联网创业面临的挑战

在互联网提供的平台优势下,大学生进行互联网创业也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更复杂、更严峻的挑战。据调查,72.5%的大学生认为“缺乏资金”是创业路上的最大障碍,其次是的“自身能力不足”和“缺乏市场意识”[2]。

(一)创业资金缺乏。许多试图创业的大学生,诱因往往是灵光一现的创意或兴趣爱好.然而,创意和兴趣缺乏基本的资金保障,会直接影响到创业规模和形式。

近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逐步增长,学生创业所需资金不能全部依靠国家,而应拓宽视野,从各方渠道解决融资问题。从政府政策方面来看,更优惠的财税政策可以减轻大学生创业的资金压力,减少创业成本;从资金来源方面看,小额贷款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较为方便的资金来源,然而其自身体系并不规范完善,同时应当鼓励社会各类投资机构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投资,拓宽大学生创业资金获取的渠道。

(二)自身能力不足。

1.专业知识技能。借助互联网创业入门门槛虽低,但对创业者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并不比传统实体低,大学生虽然在网络知识和计算机技术方面占优势,但是商务运营、市场营销、平台创建等管理知识和经验在互联网创业中同样重要。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并不完善,有关指导、培训不够全面深入,导致学生相关知识积累不足,缺少独当一面的专业与实践能力。

2.商业管理能力。《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报告》指出:未就业大学毕业生面临社会资源不足、个人能力较弱、交往能力较差、团队协作能力欠缺等问题,这些素养在就业创业中是关系到团队建立和运营的关键所在。管理能力不同于专业知识,只能依托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进行训练,而专业对口的商业管理能力则需要更精准的创新创业帮扶政策。

(三)项目选择盲目。许多大学生对于创业的实质并没有深刻的了解,只看到了创业的表面形式,缺乏实际了解与操作、充分的市场调研,忽略其项目的可操作性和可盈利性。造成该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起步晚、范围窄、体系不完善,未能让学生在校期间对创新创业有确切的认知和实践;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与社会联系较少,没有深入了解社会实际情况,也没有对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方向作出认真规划和考量。在这种情况下的创业,缺少足够的准备与积累,往往会滋生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导致许多具备技术实力的大学生创业过程难以继续。

(四)创业环境不利。随着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与鼓励措施的落实,社会对大学生自主创业也更加认可,给大学生创新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从事创业的热情愈加高涨。然而,在网络法律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方面依然存在不利条件。

1.虚拟的网络平台。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欺诈事件频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足,网络安全监管难度大,网络平台普遍缺少规范意识。发展迅猛的电子商务平台,对于普通消费者和大学生创业者而言,都存在相当程度的挑战。

2.保守的文化心态。我国的传统文化倾向于安稳、保守

的就业方式,对于创新创业这种不确定因素较多的就业方式,家庭和社会舆论普遍不鼓励。“大学毕业生择业盲从,缺乏职业生涯设计技能的现象相当普遍。对职业成功的理解过于肤浅,缺乏理性职业成功观念”[3]。

三、完善大学生创业环境的应对措施

(一)健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职业生活规划、就业指导类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然而相关创业课程则较少,应当将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创业能力纳入学校相关课程中,并辅助相关科研项目与平台。

(二)大力推行创业类社团。高校就业创业类社团指大学生自行组织的以就业、创业为主题的社团活动。该类社团兴起时间不长,以就业服务类和职业规划类为主。较之于就业类社团,创业类社团在管理制度、资金来源、专业指导上要求更高,需要高校提供有力支持以完善社团管理制度,保障社团活动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时吸纳社会赞助,为社团在活动运作、指导人员聘请、创业启动方面提供资金支持,以保障社团的发展与进行。

(三)建立“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双导师”制指学生被分配校内、校外导师,实现校企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共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校内导师负责学生的就业知识引导等方面。校外导师由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较高的实践类人员担任,负责传授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帮助学生提高实践操作能力、职业技术能力,为学生未来在实际工作和创业时可能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思路和方法。“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施,能够使课堂教学与社会职业需求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增强其创新创业能力。

(四)培育良好的创业环境。创业实践和课程建设不足,是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重要阻碍。因此,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应当针对学生创业能力进行逐步培养,提升学生自信。同时,加强创新创业的沟通和宣传,营造鼓励和支持互联网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促进高校学生、家长、社会的就业观念转变,鼓励大学生抓住互联网创业的新机遇。政府层面应加强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鼓励、扶持政策,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采取多种途径拓宽创业渠道;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推进网络安全防护措施,重视社会诚信建设与考核,进一步加强网络法治管理、网络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互联网创业环境,保障互联网创业安全性和稳定性,促使大学生网络创业良性发展。

猜你喜欢

社团大学生能力
缤纷社团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大学生之歌
K-BOT拼插社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