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犯罪的社会原因分析
2019-03-20范贤聪
□范贤聪
随着大学招生人数的急剧增加、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层出不穷,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导致部分大学生消极颓废,心理迷乱,情绪失控,从而失足犯罪。在犯罪的大学生中,知名大学的学生所占百分比是比较高的,而且越是高学历犯罪造成的社会影响更严重,犯罪领域涉及面更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学生犯罪是内因和外因等多方面原因综合引起的,既有家庭、社会等外部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即内部原因,虽然内因起决定作用,但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与传统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相比,其社会原因却无法令人忽视。本文主要从大学生犯罪的社会原因进行探析。
一、引起大学生犯罪的经济方面的原因
经济方面是导致大学生犯罪的社会原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给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带来了一些冲击。
(一)贫富分化。市场经济是竞争机制,竞争总有胜利者和失败者,从而就会形成财富的两级分化,贫富分化很容易让部分人产生心理上的落差和不平衡,再由于社会上还存在一些不公现象,部分大学生就会将自己抱负的不能实现归结于社会原因,从而产生仇富、仇视社会的心理。恩格斯在他的著作《英国工人阶级》中阐明:“藐视社会秩序的最明显最极端的表现就是犯罪。”大学生对这一问题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很容易产生不平心理,个别甚至因此会走向犯罪。
(二)“利益价值观”的变化。市场经济释放了人们的需求,鼓励人们追逐利益,但必须正当合法。但目前我国的市场竞争规则和监督机制还有待于完善,有的大学生把过分追逐利益作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把拥有巨大财富作为衡量自己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准,为了利益不择手段,违背法律规范和公序良俗,从而走向犯罪道路。
二、大学生犯罪的政治原因
当前,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一方面,我国政治体制以良好的制度和规范为大学生提供成才保障;但另一方面,政治体制转型中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也会对大学生产生一些不良影响,比如,大学生可能因贫困原因对政治体制改革产生抵触;农村背景的大学生可能因“三农”问题而对体制产生错误认知,甚至产生极端行为,部分大学生因家庭底层化和敏感的心理而在政治认知上形成错误而走上犯罪道路。
三、大学生犯罪的文化环境原因
我国大学的文化环境从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大学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知识观、价值观、思维习惯、情感表达等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对控制大学生违法犯罪起着重要作用;但是,文化环境也存在消极的一面,会给大学生造成严重困扰,造成他们对社会主流道德标准的怀疑和误解,成为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诱因。我国几千年来一直是道德礼仪之邦,有着优良的传统美德标准,但当前在利益驱使下,很多人抛弃和遗忘了这些优良的传统道德文化,为了追逐利益不择手段,放弃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而走上犯罪道路。文化环境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多元文化和亚文化的冲击。改革开放使我国文化从一元化转变为多元化、异质化,使我国文化在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文化的同时吸纳了一些糟粕的东西,主体文化与大量亚文化的并存,一些低级趣味、色情、暴力文化存在,而且由于高学历、高智商也使他们的犯罪手段、方式包括犯罪种类高科技化、新型化。
(二)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随着科技的发达,网络媒体给人们带来方便,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诱惑。黄赌毒的非法书刊、音像资料、网络中的各种色情和暴力网站在暴利面前屡禁不止,还有当前社会上网络传媒存在的一些负面导向,都对引导人们不法追逐利益产生了不良影响。
四、大学生犯罪的大学精神环境原因
大学精神环境主要涉及学校的历史传统、校风、人际关系、精神氛围等,它承载着特定的思想文化、价值取向、情感和风气,学校精神环境的积极方面不仅满足了大学生对精神文化的渴求而且还形成文化诱因,成为他们成才的精神动力。但学校精神环境仍然存在消极因素。
(一)大学教育目标存在功利化。
1.从大学教育过程方面来看。应试教育仍旧普遍存在,重知识的“输入”而轻思想品德的“塑造”,在开设课程方面,部分大学主要从获得利益的角度去争相开设一些所谓能赚钱的专业,只重视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法律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2.从就业观方面来看。很多大学是以就业率高低、学生毕业以后能否进入领导岗位或者能否挣大钱作为评判学生是否成才的标准。大学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但许多大学却并不太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当薄弱,心理咨询机构形同虚设,再加上现在的一些大学生连最基本的道德底线都难以坚守,因此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大学教育中法制教育环节薄弱。虽然大学普遍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但法律基础作为公共基础课,一方面,教学形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针对性不强;另一方面,学生修公共课一般都只满足于拿到学分,并没有真正掌握法律知识运用技能,在发生纠纷或者当自己受到不法侵害时,不懂得运用合法手段解决纠纷或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反而采取违法手段以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忽略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的灵魂,曾经有教育部领导说:“不少学校目前更重视自然科学的传播,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够,以德育为例,从习惯上说,这门课更多的是一门成绩,而非指导自己活动的信念。我们的教育应该把他律变成自律。”
孟子提倡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当前,在中小学,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而在大学,则是以学分作为考核大学生是否成才的重要标准,也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大学教育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准,只要学生修满学分,大学教育即大功告成。学生在人文、对社会的认知及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水平一般很低。主要表现为道德感不强、责任心下降、规范意识不够等。造成大学生重功利轻社会责任,缺乏奉献精神,缺乏人道关怀精神,人与人之间冷漠相待,出现了信仰危机、人性危机,当特定的条件出现时,就会产生犯罪行为。
当前,正是由于大学忽视人文教育,部分大学生缺乏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才导致了犯罪的恶果。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社会原因对大学生犯罪有着重要影响,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净化社会环境做起,目前,应主要通过东西部计划、乡村振兴战略、政府提供制度支撑等平衡地区经济发展,逐渐缩小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缩小贫富差距等,优化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信息监管,加强网络媒体建设,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学校尤其应加强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引导他们进入正确的轨道,并且还应注重提高大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同时司法机关要进一步加大打击教唆、引诱大学生犯罪和侵害大学生的犯罪活动,依法对大学生犯罪绳之以法,对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起到震慑,达到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