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协调发展的促进策略

2019-03-20祝海玉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23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科技融合

□祝海玉

一、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协调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当代,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协调发展不仅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导模式,而且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以及推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何谓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发展?目前我国学术界存在着广义与狭义两个不同层面的认识和理解。对“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广义理解,源自于当代西方“创意”与“创新”之争,它从根本上突破和超越了传统文化产业的窠臼,主张把文化的“创意”与科技的“创新”紧密契合,由此形成一种崭新的“双向融合”的“跨界”概念。对“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狭义理解,则主要是指“文化的科技化”,也就是用先进的技术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作为人类文明的积淀和结晶,文化与科技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及领域,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化进步,又从根本上制约着科技创新,二者的融合协调发展已经成为影响人类文明历史不断向高层次发展演变的重要而关键的力量。由于影响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因素具有多维性,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协调发展决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而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政府、企业、人才、产业和公众五个层面,采取切实可行的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协调发展的策略。

二、促进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协调发展的策略

(一)政府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一是要在充分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各地域文化资源,科学规划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协调发展战略与实施路径,重视示范基地以及园区建设,引导相关产业能够集聚发展。二是要努力引导建立信息服务中心及技术创新中介机构,不仅能够在技术研发、信息咨询与共享、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协调发展企业提供帮助,而且能够在数字化技术应用、影视文化作品制作、文化和科技产品版权交易等方面为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协调发展企业搭建服务平台,由此实现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成果顺利转化为相应“生产力”。三是政府部门应当不断增强政策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可以通过专项资金的形式提供财政支持,可以通过展会、推介会、网络等多渠道招商提供融资服务,可以通过企业参股实现多种融资优化配合,可以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扶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创新发展。四是政府相关部门还要注意“加强对科研成果和文化科技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促使文化资源和科技资源能够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促进形成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1]。

(二)企业层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企业人才服务体系,充分挖掘企业自身的文化因素。一是企业应立足本地文化与科技资源,坚持以文化与科技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主动地研发、创新和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丰富、完善和提供更优质的富有个性化的创意产品及服务,在此基础上生成和模塑特色企业文化,促使企业不断走向立体与多元。二是企业需珍视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的专业人才,建立和完善企业人才服务体系,既要善于通过“产—学—研”深入有效合作机制,实现企业员工技术素质提升,为企业发展储备更多后备人才;也要提供相关优惠政策的制定,紧跟科学技术与文化产业发展步伐,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人才的引进。三是企业必须重视具有自身“精神气质”的企业文化建设,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机融合一些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因素,积极主动地拓展和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充分彰显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文化产品及其衍生品的价值空间,最大限度地契合和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要。四是企业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营销宣传,“借助现代化的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逐步扩大文化产品及文化服务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2]企业只有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自身人才服务体系,充分挖掘企业自身文化因素,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层面:重视示范基地或示范园区建设,以此作为重要载体,扎实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从产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视角来看,重视文化与科技融合协调发展“示范基地”或“示范园区”建设,并注意能够切实以此为重要载体,才能扎实推进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而最终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协调发展。一是需要特别重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技术、万物互联等现代科技在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彰显文化产业和文化产品创新品质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籍此促使文化产品在思想内涵和精神气质方面的提升,并实现其传播力、吸引力、号召力和感染力的有效提升。二是要特别注意“用现代科技积极培育新兴文化业态,着力培育一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型的骨干文化企业,带动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3]。三是当代社会各个产业之间不可能是彼此割裂、互不联系的,因而还要重视上、下游相关“产业链”之间的密切联系,想方设法促进和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之间实现“跨行业、跨部门、多元化”的相互渗透和深度融合,最终达到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走向“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四是要特别注意充分发挥文化或科技行业组织或协会的作用与功能,通过“搭建平台、提供服务、统筹协调”,使他们能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推动文化与科技向更高层次的融合协调发展。

(四)人才层面:重视培养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引进海外相关领域高素质人才,搭建文化科技人才良好的创业平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协调发展,一刻也离不开专门人才的支撑,特别需要文化与科技素养兼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然而,在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中,高等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往往更偏重于某一领域的知识传授与技能形成,也就是说更为重视“专才”的培养,致使文化与科技兼具的复合型人才的缺乏,这不可避免地制约和影响了我国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协调发展。一是高等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要契合我国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实际情况,从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到课程结构的设置,从校内人才培养机制的确立到校内外“一体化”复合型人才成长长效培育机制的形成,都要聚焦和致力于有利于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塑造和培养。二是政府、企业、社会和高校也要不断加大具有海外国际化背景和视野的高端人才的引进,既可以考虑采用“刚性引进”的方式,也可采用“柔性引进”的方法,特别是通过建立重点合作实验室、客座或兼职、科研协作研发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这些高端人才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协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三是政府、企业、社会和高校还要确保这些高端人才在“引进来”的基础上,能够“留得住”、“用得好”,要千方百计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搭建能够使他们干事创业的有效平台,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热情,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造性活动之中,由此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协调和高质量发展。

(五)公众层面:加强文化资产保护和传承的宣传,激发公众参与文化与科技融合协调发展的自觉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从国内外已有的实践经验来看,民间组织、普通公众积极参与和介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这是推动文化自身发展及其与科技融合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然而,我国虽然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但由于重视不够、保护不力或传承失当,导致许多优秀文化资源面临被破坏甚至失传的困境。就文化与科技二者关系来说,科技一旦失去了文化资源的浸润和支撑,它就会不可避免地丧失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发展动力。一是各级地方政府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举措,保护、宣传和传承这些优秀文化资源,使广大人民群众了解文化资产保护对于自身乃至整个人类的重要意义,掌握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的路径与方法,积极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文化资源的社会舆论环境。二是各级地方政府也要根据自身实际“出台相关法规政策,鼓励那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及文化名人等积极参与进来”[4]。三是作为地方文化创造者和享用者的普通公众,也必须树立起自觉主动的责任意识,投身于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之中,认真谋划,积极作为,敢于担当,乐于奉献,为实现文化产业与科技的融合协调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与贡献。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科技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