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内容研究
2019-03-20□王斌
□王 斌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关心关怀青年的成长与教育,对青年和青年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青年观,为青年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青年价值观
近代思想巨人梁启超直言: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如何认识青年、看待青年,是体现一个政党对青年的态度,更是对青年价值的认同。我党的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都对青年给予了高度评价。毛泽东更是把青年誉为早晨八九点的太阳,认为世界归根结底是青年的。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青年价值观,相信青年、代表青年、赢得青年。
(一)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党的未来和希望。青年是最富活力的,也是最富有智慧的,青年在整个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江山代有人才出”,社会总是在一代代青年的努力下不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青年的价值所在,提出青年不仅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同时指明了青年价值实现的方式:与人民一起奋斗、前进、梦想。青春才能亮丽、昂扬、无悔。
(二)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青年是一个国家的形象,青年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青年的理想、本领、担当与国家前途、民族希望息息相关。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网络的发展,青年人中不乏拜金主义者,更不缺“佛系青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青年的精神状态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作用。不断引导青年,要做奋斗者,要做追梦人,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不断教育青年,激励广大青年勇敢奋斗,努力造就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
(三)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有激情、最活跃的力量,也是一个社会精神状态的直接反映。青年的精神状态不仅直接反映一个国家的发展活力,同时也反映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五四时期的青年激于爱国热情,发起五四运动,才促使中国代表毅然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20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开启了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设热潮。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青年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是全社会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群体。
二、青年使命观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年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中间力量,青年就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有梦就有了奋斗方向,追梦就与祖国共命运,圆梦就与人民共呼吸。
(一)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人的一生,应该是奋斗的一生,不要给人生留下遗憾,青年时代就成为关键之所在。要成就精彩人生,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青年就应珍惜韶华、奋发有为。“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需要一代代青年接续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希望青年牢记使命,奋发有为,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
(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接班人的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战略选择。“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党的教育方针。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相信青年,信任青年,寄希望于青年。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构建全程、全员、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要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开创性地提出新“三步走”的伟大蓝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但这个伟大梦想的实现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用口号喊出来的,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赓续努力才能实现。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青年是生力军和突击队。因此,就必须把青年培养成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要把青年培养成具有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青年人才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拥有理想信念坚定、创新意识强的复合型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集聚青年人才。
(一)青年是未来的领导者、建设者。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实现“中国梦”,归根结底在培养造就一代代可靠青年。青年始终是领风气之先的,也是最富有朝气和梦想的。英雄出少年,有志青年不仅是党、国家、人民之需,也必将在党的指引下、国家的培养下和人民的帮助下成为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展望未来,中国青年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必将是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
(二)青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力军和突击队。“我是祖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中国青年在不同时期的呐喊,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宣言书。新时代以来,我国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也前所未有地遭遇各种挑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新时代中国青年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重要讲话中指出:“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三)相信青年、依靠青年。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关怀青年、信任青年。习近平主席指出青年是我国和民族发展的力量所在,也是我国事业成功的力量所在。对于青年干部,要求热情关心,又要严格要求,既要有识人慧眼,也要用人之道,更要爱才之心,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特别是对有培养前途的优秀青年干部,习近平给予特别的关爱,提出“要不拘一格大胆使用”。
四、青年成长观
青年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就好比小麦的灌浆期,党和政府要给青年以阳光雨露。青年同时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学校要注意引导。在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都要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第一个台阶。
(一)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要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在时代大潮中建功立业,成就自己的宝贵人生。
(二)青年要爱国、励志、求真、力行。青年正处在理想信念树立的关键时期,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不仅要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要做到知行统一。习近平主席强调,青年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要知行合一,做实干家。唯有如此,才能让青年成长为能堪大任的优秀人才。
(三)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锤炼高尚品德、矢志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进取、坚持求真务实。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过硬本领是人才之基,高尚品德是为人之魂,艰苦奋斗是光荣传统,开拓进取是时代精神,求真务实是成功准则。青年要在这六个方面下功夫,同人民一起开拓、同祖国一起奋进,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才能成长为祖国真正需要的人。
五、青年教育观
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青年正处在思想成熟的关键阶段。重视青年就要重视青年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关心关怀青年的成长,重视对青年的教育。
(一)理想信念教育。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青年只有树立正确而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成长为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建功立业的人。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强调当代青年要“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把人生理想融入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二)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青年教育就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坚持“三全育人”模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做在日常,做到个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进行教育的关键课程,习近平主席高度关注,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指出全体教师一定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要树立“大思政”观念,由思想政治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每位教师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价值理念,新时代的价值理念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2014年五四青年节,指出全社会都要抓好青年的价值观养成,要帮助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并明确提出青年的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全社会协同一致,同向同行,引导青年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四)良好家风教育和劳动教育。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和基础,家风教育是培养品学兼优的青年的活水源头。习近平主席以自身优秀的家风为全国人民做出了表率,也注重对青年进行良好家风教育,树立良好的家风家规。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家风教育全社会要统一行动,因为“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劳动教育是人生第一教育,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对青年的劳动教育,提出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以劳动托起“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