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记住乡愁:潮州沙溪村“心慈向善”》中“善”的文化传播

2019-03-20杨永强

传播与版权 2019年8期
关键词:潮州家乡文化

杨永强

(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记住乡愁:潮州沙溪村“心慈向善”》是由中宣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策划,原中央电视台组织拍摄的大型纪录片。该片以“关注古老村落状态,讲述中国乡土故事,重温世代相传祖训,寻找传统文化基因”为宗旨,在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民风民俗、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中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等核心思想,通过镜头表现出来,每一集都表达了一个村子的核心文化。[1]2015年1月1日起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采取季播方式。2016年4月14日播出的第二季第十二集《潮州沙溪村—心慈向善》节目,运用镜头画面系统展示了沙溪村“善”文化的传统及当下的意义。文章结合该节目对潮州传统的“善”文化进行解读,以管窥中国“善”文化的历史渊源以及当下传播意义,便于更好地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

一、礼善为先,推及他人

百善孝为先。朱熹《四书集注》中说:“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悌。”孝悌是规范父子、兄弟之间的关系,是家庭成员间的伦理道德。以孝为基础,发展为友爱兄弟。悌包含在孝之中,孝的内涵在父子伦常的基础上,扩大到兄弟及其他社会成员,将爱父母推广至爱亲人,再进一步推广为爱他人、爱社会。[2]可以说,善文化与孝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施孝必要心存善念,一心向善才能爱人。潮州沙溪村的由来就是源于村中有一条流过的“中离溪”。该溪为明嘉靖七年的乡贤薛中离所修。明代以前,这里曾有两条河,天干则枯,天雨则涝,周边村民苦不堪言。明嘉靖七年的乡贤薛中离利用自身威望,召集乡民,疏通河道,贯通了两条河流。从此以后“患溪”成为“福溪”,养育一方子民。为了纪念薛中离的善举,当代乡民将河名改为“中离溪”。薛中离的“义行善举,守望相助”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沙溪人。潮汕地区崇拜祖先神明,每个家族都建有祠堂,祠堂为家族祭拜祖先的神圣之地。20世纪80年代,潮州发生瘟疫,沙溪更是疫情严重,苦不堪言。沙溪村最大的陈氏宗族毅然决定将陈氏祠堂改为医院,将祖宗牌位请出,祠堂改造为诊疗室与救护站。这种以“家国情怀”为主而不惜牺牲家族利益的行为,践行了善的最高境界:爱他人、爱社会。

二、融善于堂,春风化雨

潮州民间有俗语:“京都帝王府,潮州百姓家”,“潮州厝,皇宫起”。以此来形容潮州民居的独特建筑风格,一座宗祠或者老厝都承载着潮州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人文道德精神,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历史积淀隐喻着道德教化与象征意义。

坐落于沙溪的陈慈黉故居善居室,是一座宏伟壮观、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其具有代表性的善居室从1922年开工,直到1939年日本攻陷潮汕时还未完工。陈慈黉是旅泰的实业家,他所拥有的资产完全可以聘请名匠设计施工,加快整个工程的进度和提高效率。可他却偏偏雇佣乡人,以最原始笨拙的方式修建。而起提名“善居室”,可见整个工程是他接济乡邻的一种间接手段。他没有高高在上的恩赐与施舍,而是通过修建善居室来接济乡里,既达到眷恋桑梓之情,又潜移默化地施善德于乡邻。整个善居室的“嵌瓷”工艺内容基本都是与儒家核心思想相关的“忠孝仁义”。这种融善于堂的做法,使后代子孙耳濡目染,能够从幼年开始就融入自己的价值观众,有利于优良家风的传承。

三、止于至善,反哺桑梓

中国古代的“善”至少有两个维度。从善的客体方面说,“善”是对国家,对社会产生有益的结果,从这个方面来说,它等同于“社会正义”。从善的主体方面来说,善是人(主要是君子)具有一种利他的美德,从这个方面来说,它等同于“善良性格”。[3]《记住乡愁:潮州沙溪村“心慈向善”》这期节目中,重点介绍了“善”文化的代表人物陈伟南先生。陈伟南先生是香港爱国实业家,以“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事业的成功在于努力”为座右铭。陈伟南先生从小就立志改变家乡的面貌,他认为家乡落后的根源在于教育的贫瘠,所以他立志从事教育业以提高乡民的文化素养。大学毕业后,他又改变了这一想法,认为个人去当教师,只是星星之火,作用太小。所以他去香港创业,20世纪90年代回到家乡后,看到家乡的教育、医疗、基础设施依然落后。他觉得是时候该为家乡做点事情了。而且一坚持就是16年,捐资款额已达1亿多元。首先,他从改善家乡的办学环境做起,兴建了现代化的幼儿园、小学、中学,让沙溪村的乡民在自己村内就能接受到系统性的基础教育。尤其是宝山中学的兴建,不仅有一流的教学楼、教学设备、教学环境,还有一流的师资。他还在这里设立奖学金、助学金。这种“百年树人”,办好教育的善举,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尊尊”“亲亲”的高尚道德情操的体现。其次,他修建了医院,让病者有所依,这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无私精神,也是其饮水思源,回报家乡的桑梓之情。他还修建了家乡的道路、绿化、配备运动设施等,让家乡面貌焕然一新。这位百岁老人幽默地说:“我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挣钱,另一个儿子花钱。”这个花钱的儿子就是兴建的学校、医院等。儒家文化的传统以“仁”为核心,而仁的表层是“仁义”,其本质就是“爱人”,也就是“与人为善”。爱人的理想社会就是“大同世界”,使得“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可见,儒家的“与人为善”,不仅仅在于完善自我,而是要上升到“大爱”,对普罗大众充满同情心,对社会充满责任感,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达到善的极致,即至善。陈伟南先生的这种“兼善天下”胸怀及崇高的道德品质正是“止于至善”的典型代表。他还意识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所以,他把善文化的传承当作家训,他还在陈氏祠堂中专门设立了“报本堂”。报本堂的寓意就在于怀报善念,造福桑梓。孙奕伟曾是中学时代受助于陈伟南助学金的一名教师,他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房地产公司的优厚待遇,背着父母去报名上岗考,现为宝山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他深受陈伟南的影响,认为“教书行善”“教化子弟”是对陈伟南先生的最好报答,也是最令陈伟南欣慰的。

四、乐善好施,大爱无疆

善文化不仅融入人际交往、民风民俗中,在职业道德中“善”也是忠于职守的一种崇高品质。古人云:“善人者,人亦善之。”沙溪村华侨医院的蔡乙发,坚持30多年上门行医,造福乡民。蔡乙发在20世纪80年代的那场潮州瘟疫中,觉得自己不懂医术而不能为乡民治疗病痛而内疚。于是,他发奋自学医术,成为远近十里的名医。由于,他家里离华侨医院15公里,所以他搬到医院来住。有些老人由于年迈体弱,不能去医院,所以他就萌发了“送医上门”的想法,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骑着自行车,带着老伴去乡下为村民免费行医。潮州嵌瓷工艺师卢芝高,把慈善文化主题融入自己的嵌瓷工艺中,来潜移默化的宣传“忠孝仁义”的道德品质。而且自己省吃俭用,创办了大型的室内嵌瓷工艺展,阐释了“善”文化的经典典故,为弘扬社会正能量做出了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4]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又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5]“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通过解读《潮州沙溪村—心慈向善》中对“善”文化的阐释与践行,把“善”文化融入当下的生活,继承它,弘扬它,践行它,为建立和谐社会贡献一己之力。

猜你喜欢

潮州家乡文化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潮州手拉壶“飞鸿”的象征意义
谁远谁近?
潮州优质杨梅高接换种技术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文化之间的摇摆
潮州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