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从科技成果中发掘科普图书选题
2019-03-20董祥富
董祥富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上海 200070)
随着我国整体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科技成果数量逐渐攀升,质量不断提高。其中,不少科技成果很适合以科普图书的形式向公众推广,让公众了解和理解科学。然而,事实上大部分的科技成果都以论文、专利、技术报告等方式呈现给少数专家学者阅读和了解,普通公众基本上无法相见,很多最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也就无法向公众科普。同时,作为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主要渠道之一的科普图书,面临着选题老生常谈、重复度高、原创内容不足等短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对科普图书的接受度,科普图书的整体市场表现黯淡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科技部发布的2017年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出版科普图书1.41万种,总印数1.12亿册。显然,科普图书的市场规模和读者需求还是比较可观的,也就是说科普图书有受众,有需求。那么,拓展科普图书的选题范围,优化科普图书选题,打造优秀原创科普图书,就是每一个科普编辑必须思考的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问题。
根据从事科普图书的编辑工作的实践,笔者认为从最新科技成果中发掘科普选题,即将科技成果科普化不失为一条捷径。如此既能让科普图书及时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又能部分解决科普图书原创内容不足的问题,从而增强科普图书对读者的吸引力,提升科普图书的文化传承和传播价值。
一、在科技成果中发掘科普图书选题的可行性
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中,科技成果被界定为:对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实验、研究试制或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根据科技成果的性质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基础理论成果,主要包括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新发现、新学说;二是应用技术成果,主要包括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农业、生物新品种、矿产新品种和计算机软件等:三是软科学成果,包括对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动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方法和观点。从科技成果上述的概念和性质来看,其几乎涵盖了智力成果的所有方面,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也就是说,科普图书在其中可以发掘的选题是相当宽泛的。
我国的科技成果数量不断增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的《2017年全国科技成果统计年度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共登记科技成果59792项,比2016年增长1.72%。而从2013年(52477项)到2017年(59792项)的5年间,科技成果登记数量更是增长了13.94%。此外,也有许多科技成果因各种原因并未登记统计,也就是说科技成果的实际数量可能远大于统计数量。
因此,无论是从科技成果的内容范围还是从数量上,都给科普图书的选题挖掘提供了丰富的“土壤”资源,只要认真分析、研究各种科技成果,就不难从中遴选出优秀的科普图书选题。如近年来我国突出的科技成果——以超大的建筑规模、空前的施工难度以及顶尖的建造技术而闻名世界港珠澳大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位于贵州省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和大飞机科技专项等,这些科技成果关注度高,影响力大,如果能选择合适的切入口策划科普图书,必定能吸引读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大飞机出版工程”就是其中的一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冰川图鉴》一书,其选题就来源于冰川调查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这一科技成果原本只是冰川研究者的势力范围,比较小众,但随着近年来冰川旅游的兴起,大众对冰川的兴趣与日俱增,该书以此为切入口,用原创图片加简明文字介绍的形式,介绍了我国冰川的概貌,该书的科普价值得以凸显。
二、从科技成果中发掘选题可提升科普图书的原创性品质
众所周知,科普图书和科技期刊、报纸是最传统的科普形式,一般统称为科普读物。科普图书将艰深复杂、枯燥难解的科技内容,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文字、图片等形式加以诠释,让读者理解科学,进而喜欢科学。因此,科普图书对读者的影响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让读者愿意读愿意看,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和理解科学知识;第二层次,帮助读者释疑解惑,追踪最新的科学发现,这就要求科普图书拥有较高科学价值和原创元素;第三层次,让读者因为读一本科普书而选择科学事业。比如20世纪80年代末的“走向未来丛书”就曾影响过很多人。在某种意义上,科普图书比其他图书承担的责任更多。
但是,尽管我国科普图书的出版数量近年来一直保持1.4万种左右,越来越多的人也喜欢上了科普阅读,但科普图书原创性不足的短板还是相当突出的。与引进版图书相比,在整体的表现和影响力上存在还较大的差距。据《2015年出版科普图书统计报告》一书的数据:2015年出版的科普图书中,引进版图书约占20%,近3000种,但就平均销售量和销售额来说,引进图书是原创图书的1.3倍和2.1倍。显然,原创科普图书的影响力与引进图书相比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另外,科普图书以编著、译著类为主,原创类作品数量较少。2015年出版的科普图书中,编著和译著类占86.8%。
那么,如何解决科普图书原创不足的问题呢?除了相关政府机构奖励等大力扶持原创科普作品外,在科技成果中发掘科普选题不失为增强科普图书原创性的捷径。以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多年前的获五个一工程奖的《图说高新技术》一书来说,编辑是从当时科技进步奖获奖成果中获得灵感,进而深度挖掘选题,策划成书,最终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从科技成果中发掘科普图书选题的路径和实践
如上所述,我国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科技成果登记在册,作为编辑如何从中筛选出具有科普价值的成果呢?这不仅是考验编辑的资料收集能力,更是考验编辑的科学素养、知识维度。不过,只要遵循图书选题的发掘、策划的流程,这些问题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图书的出版流程主要包括信息收集、选题形成、论证选题、确定作者组稿、订立合同和编辑加工等步骤。第一步是信息收集,它其实也是选题的来源方式,如从出版社原有的优势选题中深度发掘开拓,又比如模仿畅销图书或获奖图书开拓新选题,又或者通过市场调研、读者调查等开发选题,等等,不一而足。简言之就是编辑如何从纷繁的信息中发现新颖有价值的选题。其实,从查阅科技文献资料包括各类科技成果或科技奖项入手,可以比较有的放矢地了解该领域最新的成果和有关学科发展的趋势,从中可以挖掘出有特色的原创选题。而近年来网络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更为这种发掘选题的方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然,这一方式需要编辑有相当的科学素养和科普敏锐度。
以笔者编辑出版的《多彩的蘑菇世界——东北亚地区原生态蘑菇图谱》为例,这一选题就来源于科技文献资料的查阅。最初设定的选题范围是有关生物多样性的科普内容,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大家熟悉的“蘑菇”其实并不简单,因为它曾让瑞典生物学家林耐犯难。林耐把地球上的生物划分为两大类——动物和植物。他依据花部的形态及数目又把植物界分为24个纲。那么,不开花的植物,如苔藓、地衣、蕨类和蘑菇怎么办?林耐把它们放在了最后一纲——第24纲中。其实,这第24纲中的植物也并不是“同类”:苔藓、蕨类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地衣、蘑菇则没有叶绿体,是非绿色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靠腐生、寄生或共生方式繁衍生存。后来,科学家把这类生物称为“真菌”或“菌物”。人们则习惯把真菌中个体比较大的叫作“大型真菌”或“蕈菌”,俗称“蘑菇”。据专家预测,世界上的真菌或菌物种数达150万种之多,是一个庞大的类群,其中仅有5%的种类被人类所认识和记载。蘑菇不就是让读者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很好切入口吗?
之后,经过进一步的资料查询、选题论证,一个独具特色、原创性丰富的选题就脱颖而出。该书出版后,获得了很多科普图书奖,市场表现也较好。更可喜的是,作为一部原创性科普作品,还成功地输出了版权。
此外,笔者参与编辑出版的上海优秀科普图书“科创之光书系”的选题也是就科技成果中的热点问题深入发掘、拓展而形成的。
图书对接的是社会的文化精神消费需求,它需要优秀的创意和优质的内容,让读者愿意读、喜欢读。因此,图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原创、优质的内容。科普图书的生命力也在于此。尽管时代在变化,技术在进步,阅读方式在改变,但“内容为王”的出版业内核并没有变。科技成果的丰富内容、严谨的科学性和原创性契合了公众对科普图书的要求。因此,从科技成果中发掘科普图书的选题,可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前景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