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对大众图书出版工作的思考
2019-03-20赵璇
赵 璇
(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 100037)
一、大众出版的经营环境
(一)出版管理持续调整
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时期。图书从业者应当认清当前形势、顺应发展大势。一段时间以来,出版行业从主管机构到管理机制体制都进行了调整,提高质量效益成为一个明显的、常态性的变化。下一步,大众领域乃至整体出版行业都应重视研究如何调整产品领域和产品线布局,提高产品的适应性。
(二)大众出版领域的市场基本面
近年来,大众出版市场态势保持基本平稳,但竞争日趋激烈。大众类图书产品更新迭代快,热点选题来得快去得也快。受政策影响很大,读者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三)业务要素变革快速推进
(四)质量要求和社会效益评价不断强化
社会效益的实现水平和评价体系的得分,直接关系到出版资源的获得与分配。要落实中宣部印发的《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的有关要求,切实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目前,对出版物的内容质量和导向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大众领域所涉及的相关细分产品线,有的可能就面临着取舍与调整。同时,在选题与产品设计中,要对能够体现与提升社会效益加分项的内容开发予以高度的重视。
二、大众领域产品开发
(一)在产品整体结构上,大众领域要推进有竞争型的产品结构的建设
产品开发的过程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需求、满足需求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判断选择、不断市场验证的过程。抓产品开发工作,不要就事论事,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定要有大局观。必须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总体原则去整体布局,努力明确出版方向,优化产品结构。要着力构建所有产品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产品树(即产品集群)。
大众领域的产品要有定位、有重点、有特色。要制订与落实头部产品开发经营计划,力争打造出头部产品和准头部产品。同时,要加强对腰部产品矩阵的开发与建设。在腰部产品的经营上,一是要品牌化,要梳理打造成几个产品品牌;二是要系列化,新产品带动老产品,不断更新完善,从而形成头部畅销品和准畅销品(10%~15%品种)+腰部常销系列套系(60%~70%品种)+尾部一般品(25%~30%品种)的相对稳健、风险可控的产品布局。
要实现图书精品化,即充分调研市场,提高内容质量,契合社会热点,应用新兴技术,研究呈现方式,强化用户体验和完善配套资源。
(二)在资源采集与开发上,要坚持资源国际化和本土化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一些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图书来源于欧美发达国家,我们有必要引进外版优质资源。另一方面,《图书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试行办法》明确指出,出版社的本土书占比要高于70%。在外版书的引进上,要优先选择有热点概念的、有特色的、有知名度的、译者有资源的、有合作推广平台的。同时,要加强本土书的开发和作者资源的争夺。要争夺核心资源,对于一系列新领域,调研要充分、把握要稳准、下手要快狠。
(三)在产品开发领域与方向上,要认真谋划
一是要符合市场有需求潜力的方向,二是要有一定的资源和开发经验的积累,保证内容质量。
首先,图书要实现商业化。不考虑商业化,那只是自娱自乐。如何商业化?只有存在市场需求,产品才能卖出去,才能有更好的效益。其次,内容要实用。内容要能解决用户的问题,给用户带来价值。再次,要有娱乐思维。开发的产品除了内容实用外,还要有娱乐思维(即用户体验),要让用户对产品产生兴趣。最后,要差异化。开发的产品一定要差异化,避免在起步阶段就进入红海。
(四)在产品出版规模和策略上,不盲目上规模上产品,防范潜在的风险
要思辨地对待大V作者,不要被作者和中介“忽悠”。一些精品书(套系)应该适度提升定价,满足消费者“炫耀性消费”的心理需求。应在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产品线的特性,制定实施相应的定价策略计划。
1.3.2 临床疗效判断标准 输卵管通畅率评价标准:通畅:注液5~7 mL后即刻观察到输卵管伞部有染液排除,输卵管未有局部膨大显效;不畅:注液5~10 mL后略感轻度阻力,输卵管有膨大等情况,且伞部有染液滴出;阻塞:推液时受到阻力较大,且难以注入液体,伞部未见液体滴出。
要积极推广数字印刷,数字印刷是实现合理下印、降低库存的有效途径。经营者要有防范风险的意识,要本着“少印勤印”的原则,谨慎下印数。
(五)在产品开发与积累上,图书产业作为一个实体经济,应该把真正的功夫下在开发产品上
这些年,虽然实体经济发展得比较慢,但因为重视了产品开发,相比虚拟经济,还是有较强的生命力的。实践证明,企业要想基业长青,一定要重视产品开发。一定要做有形的、可持续获得资源、可持续销售、可不断更新迭代的产品。所谓产品才是硬道理,有了产品才能放到渠道里,才能实实在在地变现。
大众领域的选题开发总量应该按照满足“一年出版,一年储备”的标准来要求,要加大选题开发的力度,同时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动态调整。在不同的产品领域梳理出核心作者圈,加强作者资源与知识产品平台经营合作。加强知识产品的整体运作与开发,尝试建立自己的知识产品品牌,同时加大与强势平台的合作开发力度,增加知识产品变现的方式和手段。
(六)在产品的特色策划上,要加强与社会效益评价指标的对接,加强主题策划出版
可以考虑策划一批定位于G(Government)端,也就是政府市场、主题出版物市场的有关选题。要全面利用政府的各项出版政策,努力争取更多资金资助,包括“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国家出版基金、国际出版工程和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要提高认识、积极参与,加强政策研究和工作指导,组织好相关项目的预研和申报工作。积极申报各种奖项,扩大出版社的影响力。
(七)在产品的数字化开发与运营方面,大众出版领域数字化融合发展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要抓紧梳理与落实作者授权,制定出电子书上线、纸质图书+互联网模式的专项工作计划和收入目标,作为经营的拓展与补充。纸质大众图书的增值服务是可以大力开发的项目。要紧跟互联网发展趋势,开发一些知识付费的产品,甚至尝试自建知识付费平台。
三、在生产质量保障方面
政府不断加大对图书行业发展的引导力度,不断加强对导向、质量、资质、版贸和重点领域的监管,双效统一、社会效益优先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导向是红线、质量是底线,都是“高压线”,一定不能碰触。
(一)加强对导向质量的把关
导向质量是一个出版社的红线。我们必须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严把导向关,是我们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具体体现。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在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上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做到坚定不移。必须抓紧抓好导向管理工作,绝不能在导向问题上犯错误。
做好书稿的导向把关工作,就是要明辨是非,提高政治鉴别力,其核心是对大是大非问题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这是我们作为图书出版工作者应该履行的最重要的岗位职责。我们必须养成对照《出版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六条明令禁止的内容审视书稿价值取向的习惯,坚持正确导向、增强文化自信、不断提高鉴别能力。要怀着敬畏之心,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时刻严把书稿出版过程中的导向关。
在导向问题上,我们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对于大众领域的书稿,更不能掉以轻心,风险就在我们身边。对于一些大V作者、偏激言论、有劣迹的公众人物要尤其注意,这需要我们时常关注时事、新闻。引进版书稿问题会更多,经常存在地图错误、意识形态差异等方面的问题,务必引起高度重视。
(二)加强对内容质量的把关
图书是内容产品,其质量决定了图书的生命力,大众图书的内容质量尤为重要,是影响出版社品牌的重要因素。从当前的大环境来看,人民群众对图书质量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读者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图书质量投诉逐年增加,总局查处力度越来越大,媒体对各类问题产品的曝光也越来越多。
图书的质量是综合性问题,包括内容、编辑加工、排版校对等影响因素,但图书质量应该从选题组稿阶段就开始抓起。要加强选题评估,严把选题关。在选题上要更贴近市场,更能快速反映市场需求,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要将一些有敏感问题、不能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选题在源头处加以控制。从源头把关,增强对敏感问题、敏感选题、敏感作者的把关能力和意识。
要认真落实《出版管理条例》《图书出版管理规定》《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等法规、规章,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形成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文化。
(三)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策划编辑应当多花些时间在市场调研、策划选题上。要提高本身的编辑素养,加强组稿过程的管理,切实提高书稿的内容质量。策划编辑的角色正在从图书出版者向内容经营者转化,除了要提升策划能力外,还要提高自己作为经营者的素质。要锻炼编辑的综合能力,促进编辑选题判断力、专业驾驭力、语言表达力、政治鉴别力、印装呈现力“五个能力”全面发展。要优化加工力量配置,落实专职编辑部职能,同时建立和培养优秀的社外加工力量,在旺季高峰时期形成对社内加工力量的补充,实现加工能力与生产规模相匹配。
要建设一支具备专业能力的编辑加工队伍。按照专业领域配置和培养加工编辑。大众领域图书跨专业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因此一定要有专业能力的支撑。在中央在京出版单位负责人座谈会上,出版管理司周慧琳司长强调,没有专业能力你就不能做!在养生保健、历史、政治等较为敏感的领域,一定要有资质,不能盲目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