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科普出版,实现“双效”统一

2019-03-20耿建业

传播与版权 2019年8期
关键词:科学普及科技类科普

耿建业,李 雪

(科学出版社,北京 100717)

科学普及是让广大公众接受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提高全民科学素养的活动,对增强国家整体科技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我国虽然很重视科学普及的宣传与出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仍有不小的差距。此外,网络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繁杂的信息,很多缺乏科学根据的内容被肆意散播,很容易误导广大群众。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1]出版机构作为文化单位重要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传播真理、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重要责任,做好科学普及工作既是实现社会效益、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也是扩大品牌影响力、实现经济效益的有力举措。

科技类出版社处于科技传播的最前沿,出版了大量的科技出版物,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学科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大部分科技出版物相对过于专业,读者面较窄,社会需求量较低,对广大普通民众缺乏吸引力,社会效益不够显著。因此,加大科技传播的力度,特别是面向广大青少年、普通群众的科普知识传播,科技类出版社责无旁贷,需要加快调整与落实。

一、坚持正确出版导向,增强社会责任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牢记职责使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2]因此,科技类出版社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导向,增强社会责任感,发挥自身优势,努力为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建设科技强国服务。

面对广大群众对科学知识的客观需要和求知欲望,科技类出版社要积极出版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科普作品,充分体现文化出版单位的社会责任感;要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不断提升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社会责任与经济责任相平衡的经营能力;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出版战略,把科普出版作为提升自身品牌和社会影响力、实现双效统一的重要抓手,为科普出版提供制度保障,在立项和出版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引导科技编辑更加重视科普工作,积极主动参与到科普出版中来,培养一批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编辑人才,保障科普出版的长期持续、健康发展。

二、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原创精品

好的科普作品离不开充分的调研和精心的策划,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内容,公众迫切想了解哪方面的知识,社会舆论与关注点在哪里,必须做到有的放矢。出版社作为专业的出版机构,要有第一手的市场调研分析,掌握充足、及时的信息,了解社会需求和读者需要。同时,好的科普作品更离不开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只有专业的科技工作者才能深刻揭示科学道理,透彻解析科学现象,塑造科普精品,传递科学精神。如广为世人熟知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就是由英国伟大物理学家史蒂芬·威廉·霍金撰写的,被翻译成40种文字,销售几千万册。中国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认为:“好的科学小品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点燃理想的灯和希望的火花;培养读者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开阔眼界,启发思想,引导他们幻想未来,激励他们向科学技术进军。”[3]因此,科技类出版社一边面向广大读者,一边连着科技工作者,把二者紧密联系起来,从读者那里了解需求,从科技工作者中找到合适的作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为创作出版高质量的原创科普作品打下坚实基础。

针对新时代社会发展和公众需求的不断变化,科普出版要结合国家科技创新的新成就和新热点,既要做到深入浅出,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又要图文并茂,引人入胜,把科学道理和人文情怀紧密结合起来,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

针对坚持文化自信的时代主题,科普出版要体现中国特色,体现传统文化,体现民族特色,这不仅关系到科学普及的效果,还关系到历史文脉的传承,进一步提升社会效益。要大力发展本土原创科普作品,真正贴近百姓日常生活和情感认知,既要在公众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又要在公众心中播下爱国的种子。

三、关注社会热点,正确引导公众舆论

在图书市场上,有一些科普作品内容陈旧雷同,为了畅销夸大其词、哗众取宠,甚至是未经验证的伪科学,不仅起不到科学启蒙的作用,而且还可能误人子弟。同时,网络上各种各样打着科普旗号的伪科普、伪科学信息流传甚广,公众无法辨别真假。因此,科技类出版社要关注社会热点,加强正向宣传,积极出版发行高质量的科普作品以满足公众对知识的渴求,正确引导公众舆论。

以核电为例,我国一直在致力于核电发展战略,核电技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实现了核电“走出去”的第一步。然而,国内对发展核电还存在很多误解,老百姓对核能有一种“核恐怖”心理,特别是日本发生福岛核电站事故之后,更是“谈核色变”,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对发展建设核电站的态度。因此,科技类出版社应该积极策划和出版相关科普作品,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核电,消除老百姓心中的顾虑和疑虑,推进我国核电顺利发展。

又比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公众对健康生活越来越关注,对相关健康生活、科学养生的知识需求非常迫切。一时间,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难辨真伪的养生文章。一些没有医学背景的文化公司为了经济效益创作了大量粗制滥造、标新立异的养生书籍,严重误导了众多读者。因此,科技类出版社要发扬科学精神,积极组织相关医学机构、专家出版一批权威性的健康养生科普作品,正本清源,提高全民健康素质和树立健康生活理念。

四、立体化营销,扩大影响力

科普作品的出版并不是科学普及的全部,还需要加强营销和宣传工作。比之学术著作相对固定的营销渠道而言,科普营销要拓宽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宣传,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让更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和关注。

在线下,要充分发挥出版机构的传统优势,开展多种多样的现场活动。如与各大图书城、图书卖场联合,开展作者见面会、读书会、科普宣传周等活动,请作者现场给广大读者讲解科学知识,解释科学现象,揭示伪科学的危害。通过作者、编辑和读者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提升公众对科普知识的兴趣,扩大图书社会影响力。另外,还可以加强与各地的中小学、科技馆等公益性教育机构合作,为他们提供多种多样的科普读物,共同开展科普展览、展示、知识讲座以及科普互动体验等,通过这种全方位的学习和接触,加深公众对科学知识的了解,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观念。

在线上,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多媒体的宣传优势,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等特点,把相关科普知识以及科普图书无法表现的一些视频、动画等资源整合起来,进行合作和联动,让更多群众了解相关科普知识。例如,公众平台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4],传播速度极快,对于热点领域的热点科学话题,公众的关注度高,容易吸引读者和公众的注意和重视,从而通过点赞、转帖、朋友圈转发等方式迅速传播出去。同时,公众平台还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可以留言、评价,发表自己的感想、感受,受众群体的参与度、接受度较高,更有利于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总之,科技类出版社作为科学知识传播的重要窗口和媒介,要积极调整,充分发挥科技出版的功能,不仅要面向科技前沿服务科学家,出版能够代表我国科技水平的“高大上”出版物,而且肩负着向公众进行科普宣传的重任,出版接地气的科普作品,通过发展科普事业,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科学普及科技类科普
月度荐书单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广州市海洋科普基地活动效果调查研究
民国时期科普教育的开创与探索
入围2016 IDEA金银奖的18款科技类产品
二维码在科技类学术期刊中应用的思考
我国食品科技类高影响力期刊近年学术影响力动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