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问政节目转型策略
——以《问政山东》为例

2019-03-20

传媒论坛 2019年10期
关键词:问政媒介

陈 斌

(新华日报社 新华传媒智库,江苏 南京 210092)

面对新媒体技术的冲击,媒体人已由最初的忐忑不安变为虚心接受。当前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存,两者互相融合,共同发展。虽然新媒体对电视节目的冲击远低于其他媒体,但生存形式也不容乐观。利用电视台资金雄厚的特点,部分娱乐节目早已迈开了转型的脚步,通过自主研发和引进其他国家流行节目,电视台和网络上同步播出,在提高收视率的同时为电视台做宣传,提升人气。相比之下,受收视率拖累,资金投入相对不足,问政节目转型明显滞后。最近山东台和江苏台两档大型问政节目横空出世,尖锐的观点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使观众眼前一亮,掀起了一股新的问政浪潮,为问政节目转型指明了方向。

一、问政节目的产生背景

“问政”一词,出自到《论语》“子路问政”,意为询问如何管理政事。电视问政是我国政事独特的展现形式。2010年湖北武汉电视台推出了全国第一档问政节目,节目邀请群众和地方政府官员共同参与,由群众就社会安全、食品安全等问题现场对政府官员提问。此种节目形式一经推出就掀起了一股问政热浪,很快被各地方电视台模仿。据统计资料显示,到目前为止开设问政类节目的地方电视台已经超过100家。电视台在对问政类节目取名时通常非常直白,如山东省的“问政山东” “问政日照”,江苏省的“政风热线”,还有的直接叫“问政时刻” “问政进行时” “电视问政”,也有部分与形式相结合的如“圆桌会议” “请人民阅卷”等。可以说电视问政节目已成为连接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职能部门与广大群众之间的有效媒介。电视问政节目的出现,也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结果体现。

各地方电视台的问政节目虽然在具体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都遵从固定的节目流程:首先播放提前录制好的调查视频引出问题,接着由主持人向接受问政的单位代表发问,追问其问题存在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具体的解决方案、解决时效,之后由现场观众和问政嘉宾、对负责人的回答追问,负责人对后续问题进行解释、补充,最后是对被问证人的回答进行综合评分。

在问政类节目中,媒体人职业素质成为节目能否成功的关键。选题深度把握得当、报道客观公正、顶住各级压力,对节目内容保密,都是促成节目成功播出的重要因素。排练过的节目流程、念稿式的官方回应,都会被观众吐槽节目作秀。很明显观众不会捧场一档作秀的问政节目。

真实性是电视问政节目持续发展的动力,观众的喜爱和支持则是节目存在的基础,电视问政将问政对象暴露在观众的监督之下,让政府在行使权力的同时成为被监督的对象,进而规范政府官员的履职行为,提高履职效能。

二、传统电视台问政节目存在的问题

电视问政节目起步较晚,开设不过十年左右,节目内容随着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电视问政节目将新闻与政治有机结合在一起,成为当下政府传递执政信息的主要方式,但不可否认的是,传统电视问政节目还存下以下问题:

(一)共享性差

问政节目的主要职责是控制舆论导向和舆论监督,是百姓与政府之间的传话筒,是政府行为的监督人。湖北、江苏、浙江等省的地方电视台均推出了问政栏目。但受地域限制影响,各地政策经济状况和百姓生活各有不同,在本地比较有市场的问政类节目到其他城市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不能引起共鸣。问题产生的独特性是造成问政类节目共享性差的主要原因[1]。

(二)政府准备不足,部分官员有抵制情绪

问政节目的本意是为党员干部和群众搭建沟通平台,推进政务公开,实现民主和谐。问政节目内容覆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要求政府官员第一时间对百姓生活中发生的问题给予解答。可以说问政节目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录制过程中,主持人难免会提出一些尖锐问题。面对面的发问使得某些底气不足的政府官员产生抵触心理,把自己误认为指责对象。还有的官员综合素质不足,面对摄像机不能应答自如、言语含糊其辞、不敢承诺解决时间,问政效果大打折扣,让群众产生失望情绪。

(三)选题缺少深度

节目组在制作节目时,对某些涉及政府主要部门的敏感话题经常避重就轻。在现场录制时,对某些问题不进行深究。很多观众在收看节目时感觉只听到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方法,对有疑问的解答没有听到质疑的声音。参与问政节目录制的政府官员通常级别不高,对大多问题不能即时拍板定案。深度话题缺乏和现场交锋不犀利造成问政节目深度不够,吸引力不强。

(四)零互动和零反馈

直播是近年来兴起的模式,很多节目已经采取了这种方式,包括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也已经开启了多地互动和直播互动的模式。直播模式要求节目制作要有较高的灵活性,主持人要有较好的反应能力[2]。直接对话和现场解决问题是问政节目最大的卖点,然而不少问政节目还停留在提前录制阶段,无直播、零互动、零反馈是影响问政节目收视率的主要原因。

(五)对新兴媒体形式运用不够

传统问政节目的收视率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内容局限性大。二是运营手段缺失。受新型电子产品和工作时间的影响,人们收看电视的时间已经越来越短,在年轻一代群体中尤甚。拓展多种传播渠道成为吸引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必要方式。

三、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网络技术和电子通信技术等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将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介聚合在一起,用一种既定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其比以往更方便、快捷[3]。

与传统媒介相比,媒介融合时代信息生产具有内容传播互交性强、形式全媒体性广的特点。当代观众拥有较强的媒体素养,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讯息并利用媒介工具传播信息的能力都比以往有很大的提高。传统的媒体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电视台正在经历由“你播我看”到“我点我想看的”,由纯节目形态到全节目形态的转变。

四、媒体融合背景下问政节目转型案例研究

2019年伊始,山东台推出了一档全新的大型问政节目“问政山东”。该节目以“一问到底 狠抓落实” “一诺千金 真抓实干”为宗旨,聚焦百姓关心的难点、热点,以问题为导向动真碰硬,督促监督相关部门狠抓落实、履行承诺[4]。节目每周邀请一个省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与电视问政,公开向社会和群众解答疑惑、现场进行答复。作为省级全媒体问政平台的“山东问政”,实行“电视问政”和“网络问政”同时播出,形成全媒体联动问政、省直政府机关反馈答疑、面向社会公开打分评价的系列监督机制。“问政山东”的主要优势和不足表现在:

(一)直面主要部门、挑战敏感话题

这档节目在内容选材上更有深度,在录制环节更加针锋相对、高潮迭起。在前三期节目中,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生态环境厅3个省直部门做客直播间接受问政。三场问政涉及的问题一个比一个尖锐,现场始终辣味十足。敢于挑起顽固、难解话题,敢于辣味逼问成为这档电视问政节目最为鲜明的特点。如主持人在视频播放结束后直接进行提问“视频中反映的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济南东部地区,我们也了解到生态环境厅的办公地点就在济南东部地区。想问一下王厅长在上下班途中有没有看到过类似的情况?”如现场观众打断领导发言直接发问“某某厅长,由于时间关系,什么原因我们就不听您说了,就说说怎么解决问题,最快什么时候能解决吧!我就想知道,你们具体是怎么来压实责任的?您说的最短时间具体是几月几号?”政府主要部门领导直接参与节目,直面尖锐问题现场承诺给予解答,事后接受监督审查是新时期党中央领导下人民干部摆正自身位置、全心服务群众的最好体现。用共产党人的一身正气让群众放心,彰显政府服务于民、为群众当家做主的决心,摆脱了作秀嫌疑[5]。

(二)结合信息技术,建立公众平台

网络平台有强大的传输信息和共享信息的功能,是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的主要方式。网络传播形式多种多样,聊天通常以匿名为主,这也使得大家更容易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想法。“问政山东”节目组紧跟时代步伐,在山东电视台网站上建立省级问政平台。设立最新报道、我要问政、连线部门、联系记者、我要报名等环节,将问政节目与广大群众密切联系起来[6]。群众可以通过网站直接报名参与录制,可以直接与记者沟通反映问题,可以随时关注节目进展,可以对反馈结果进行公开评价。“问政山东”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群众零距离交流。

同时也应看到,“问政山东”虽弥补了传统问政节目互动性不强的劣势,但对公共媒体运用不足,“养在深闺人未识”,再有深度的节目也需要好的宣传。

除经营好官方网站外,问政节目还应借助多种户外媒体提高节目曝光率。车体广告、车载电视、大楼墙体屏幕等都是公共媒体的范畴[7]。人们每天出行都不可避免地接触这些公共媒体,利用这些公共媒体,问政节目会潜移默化地走入人们的心里,这是一种无形的宣传。公共媒体的强迫性、重复性和封闭性特点是其强于传统电视的最主要优势。它迫使人们由被动的接纳问政节目转变为关注问政节目、喜欢问政节目,引导舆论潮流[8]。

此外,问政节目还可以开发手机APP,如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学习强国APP”软件,随时打开手机都可以观看到国家最新的实事政事,世界最新的风云变幻。借助多种公共媒体,建立有效的传播机制是使得问政节目广为人知,积蓄后续长期力量的重要途径[9]。

五、结束语

电视问政节目以舆论监督为主,它的生存、发展均由群众决定。政府满意、群众认可是电视问政节目的宗旨。“问政山东” “政风热线”等媒介融合背景下产生的新型问政节目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积极学习典型案例,担负起媒体监督职责,遵从时代发展规律,让一切新兴媒介都成为问政节目的载体,让问政节目的转型之路越走越畅通[10]。

猜你喜欢

问政媒介
“视察+问政”双击民生实事项目
媒介演进中的戏曲形态衍生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