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网络综艺背后的传播学视角分析
2019-03-20牟茜薇上海大学
牟茜薇 上海大学
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娱乐化内容的消费需求也随之旺盛。国内综艺节目有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更是给了网络综艺节目广阔的创作空间,各类“网综”应运而生,其中不乏收视和口碑皆不俗的“现象级”综艺的诞生,如《向往的生活》系列、《这!就是街舞》、《创造营2019》等等。
网络综艺节目一方面满足看受众视觉欣赏的需求,丰富了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我国娱乐文化产业强大的发展动力,本文将对当下热门“网综”展开分析,运用传播学视角探究其“火热”背后的原因。
一、网络综艺节目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2014年起,我国网络综艺节目的数量与播放量就一直保持增长态势,历经五年多的高速发展,当下中国的网络综艺市场进入了激烈竞争的时代。2018年,新播国产网综数量为162 部,网综投资规模达68 亿,同比增长超58%,在政策趋严的调控下,大量资本涌入网综市场,网综内容实现了质的飞跃。(1)
超级网综数量大幅提升,涌现出《创造101》、《偶像练习生》、《这!就是街舞》、《向往的生活》等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品。头部网综重视开发长尾效应,推出衍生节目进一步扩大影响,同时,腰部内容针对不同用户持续深耕,类型趋于多元。网综付费模式逐渐形成,商业化能力不断增强,网综产业链不断完善,网综市场的生态进一步形成。
二、网络综艺节目的“火热”原因
(一)官方发力,内容制作精良
资本投入是决定网综内容质量高低的关键,当下,大热的“现象级”网综无一例外都是“大厂出品”。网综观看量Top20 的节目,几乎都来自于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这三大头部视频网站。官方大手笔的投入,保证了整个综艺节目制作过程的环节的顺利进行,而优质的节目输出也为收视率和点击量提供了保证,同时有利于后期的广告招商,这也为优质综艺的良性制作循环打下了基础。[1]
(二)技术赋权背景下的多渠道传播
移动端的普及和互联网的技术赋权都为网综的“火热”提供了技术加持。网络自制综艺不仅限于同一终端设备,伴随移动终端的普及,电脑网站、智能手机和APP 的使用,实现了受众随时随地观看网综的可能性,甚至成为用户打发“碎片化”时间的利器。[2]技术赋权的大背景下,用户可以参与到网综制作的过程中,《创造101》作为一部“现象级”网综,再度掀起了“全民造星”的浪潮,用户可以主动为自己喜爱的选手“打Call”,充分满足用户的互动参与感。
(三)内容多元,充分考虑受众需求
弗洛伊德说:“一个幸福的人从来不会幻想,幻想只会发生在愿望得不到满足的人身上”。大众媒介无疑具有这样一种“造梦”属性,个体无法实现的愿望,可以在媒介塑造的“拟态环境”中,通过观看网络综艺得以实现自我愿望的“替代性满足”。当前,网络综艺节目的类型丰富多样,既有《偶像练习生》,《这!就是街舞》等选秀类节目,也有《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等主打“诗与远方”的“慢综艺”节目。受众的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现实生活中受众无法体验的生活方式,无法抵达的“诗和远方”都可以在网络综艺中得到实现,唤起受众的“共情式体验”。
(四)消费社会下的粉丝经济“变现”
法兰克福学派思想家洛文塔尔指出,20世纪美国流行杂志中的传记作品越来越倾向于“消费偶像”,即娱乐明星。这与消费社会的塑造有很大关系,鲍德里亚曾在《消费社会》中提出,身体是最美的消费品。于是,网络综艺开始毫不吝啬的贩卖偶像们帅气的外形,将身体编码为欲望符号供粉丝消费。网络综艺瞄准了“粉丝经济”强大的变现能力,重构了偶像与粉丝之间的关系,从消费偶像向创造偶像转变。[3]《创造101》,《明日之子》等综艺主打“养成系偶像”的路线,将处于培训成长期的艺人投放到媒体上进行粉丝积累,在这个过程中借助网络综艺串联了偶像和粉丝的互动关系,完成了“粉丝经济”带来关注度以及流量的持续变现。
(五)亚文化传播的主流化呈现
伴随生产方式与文化形态的变迁,互联网时代的媒介文化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最为典型的就是一些亚文化的主流化。当下,社会化网络构建的媒介环境让原本处于小众和边缘地带的亚文化有了展现自我的舞台,新兴的网络亚文化不仅在受众的大规模参与中能迅速走向大众,也逐渐在多种力量的推动下向主流靠拢。[4]《这!就是街舞》作为一档推广传播街舞文化的综艺,一方面通过明星导师自带的IP 吸引流量,一方面将原本小众的街舞文化以一种专业又不失主流化的形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完成了网络综艺节目在内容类型垂直细分上的一份出色答卷。随后的“全民皆舞”活动的发起,又成功的完成了圈层突破,带动更多受众参与关注节目,实现了网络综艺的长尾效应。
三、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我国网络综艺在未来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要注意,综艺节目重要的是凸显差异,营造独特的受众体验,一味跟风而上,推出同质化的内容并不可取。同时,对于海外节目的引入也要强调社会性,人文性与本土创新的结合,在坚持“内容为王”的前提下兼顾受众需求,做到网络综艺节目文化性与娱乐性的协调同步发展。
注释:
(1)数据来源于艺恩咨询《2018年中国网络综艺市场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