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2019-03-20张晶
张 晶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2)
当前,以互联网为中心的新媒体迅猛发展,显然已经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面临冲击的重要平台。我国教育始终要求坚持以育人为根本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也是一种机遇。高校要正确判断新形势、新问题和新挑战,以新媒体发展为契机,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安全和创新[1]。
一、高校意识形态的概念及特点
(一)高校意识形态概述
意识形态就是社会共同的价值认同,它具有现实性、总体性、依赖性等特点。意识形态与我们息息相关,每一个人都会受这种共同价值的影响。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是一项极其重要和现实紧迫的问题,它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高校意识形态反映的是高校的自我意识和整体认知水平,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高校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特点
在网络发展的新媒体趋势下,高校不仅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国内外社会的思想潮流也都在高校交汇聚集。我们的大学是党领导下的大学,要办好具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就需要在教书育人的全过程中坚持立德树人,培育教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需要我们党紧紧把握住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自主权和主动权,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思想引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因其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更具有自身的示范性、敏感性、复杂性等特点,需要准确认识,精准研判,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性。
二、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的挑战
(一)新媒体的高速发展,给高校意识形态的传播带来冲击
新媒体的发展不但是技术上的发展还要形成某种相适应的传播机制和手段,新媒体打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搭建学校与社会联系的无形桥梁,建立了快捷、多样的媒介,使高校对于思想意识传播文化选择的把控,对于传播者的定位把控都变得难上加难。
(二)新媒体成为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的新工具,给高校意识形态的防御带来了新的考验
当前,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新媒体已然成为全球性的传播媒介,这也就为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提供了新工具。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企图利用“QQ群”“BBS”“微博”等新媒体信息平台向我国高校师生推销其西方的文化思想,在美化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同时,贬低马克思主义,部分思想不坚定的师生极易受其欺骗、蛊惑,导致其出现主流意识形态淡化、政治信仰迷茫以及价值取向扭曲等严重问题,给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造成了极大的麻烦,也给我国意识形态的防御带来了新的考验。
(三)新媒体打破传统媒体话语权的垄断,给高校意识形态的监管带来挑战
从某种程度说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空界限,这种超时空性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建设能够进行得更有效,但不可避免的是,管理空间、时间的开放和立体化也使得一些落后腐朽的文化、过激的思想、错误的价值观等信息乘机涌入大学校园,给高校意识形态的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切实加强主体责任落实,掌握领导权
党管意识形态是党的重要原则。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等特点,因此高校党组织必须要有这种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切实加强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宏观领导。高校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强化和落实学院领导责任,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学校要牢记“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是不称职”这一宗旨,扎实推进学院意识形态工作高效完成,切实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
(二)切实增强阵地意识,加大管理力度
一是贯彻落实“一会一报”制度,加强校内场地的管理。二级学院组织或参与的形势报告会和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等,必须符合当代先进工作方向;严禁校外人员以学院名义利用学校场地来开展各类报告会、培训会等。
二是加强对订购境外书刊和学术文献数据库、接收捐赠境外出版物的监管,了解各种读书会、学术沙龙的引导管理情况。制定接收捐赠境外出版物的管理办法,规定对订购和接收的境外出版物的条件,便于严格把关。
三是加强学校网络平台管理。以新媒体工具为依托,打造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新平台。通过打造讨论交流教育引导平台,逐步拉近了老师、学生、社会三者之间的距离,实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从传统的单边灌输逐步向多边互动、反馈交流转变。
(三)切实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拓展宣传渠道
高校要致力于加强网络平台建设,扩大网络主流舆论阵地。一是努力建设和维护好学校的网站。实时更新学校新闻,及学科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学工动态、招聘信息等,充分做到信息容量大、更新速度快,使之成为最受学生欢迎和关注的主流媒体。二是努力建设学院微博和微信平台。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成立了学生记者团,试水新媒体的发展,由团委老师把关学生专人负责,维护学院在微博、微信等方面在新媒体方面的建设,加强学院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三是在对外宣传工作中,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通过学校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网络媒体渠道,传导正能量、打造新形象。
(四)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网络舆论
全国高校思政会议指出,谁引领了互联网,谁就引领了年轻人。我省第十四次团代会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加强宣传舆论引导,攻占网络‘主战场’”。一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发挥“领导”功能,把握网络宣传中的舆情引导,设置议题,根据学校的中心任务设置新闻主题,不同媒体从不同角度对新闻主题进行解读。同时高校新媒体平台要学校的发展和宣传服务,分清楚当前需要解决问题的主次、轻重缓急,有意识地设置主题或者话题,使之成为学生议论的焦点。二是思想政治工作者发挥“把关”功能,正确引领舆论导向。所谓“把关”,就是把关人对信息合理地进行筛选和过滤。这样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不仅要及时接收、提供对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有利的信息,还要尽力堵截、删除负面信息。除此之外,思政工作者还可以将一些正面信息有选择的加工,以更贴近实际生活的方式进行二次传播,使正面信息发挥最大功效,发挥好“把关”功能,正确引导校园舆论。
(五)切实加强社团管理,促进意识形态落地
大学生社团不仅是大学生活动的重要基地,更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促进大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是实现意识形态工作全覆盖的重要措施。为此,高校团委在社团建设方面应当起指导作用,在政策、资金和场地等方面予以支持,推动社团发展。积极通过社团活动,将高校意识形态具体体现在学生的实践中,为高校意识形态的传播发挥自己的力量。
(六)拓展沟通平台,建立情感纽带
学校在做宣传思想工作时,注意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新媒体“即时互动、灵活多样”的优点,在系统内建立了与之完美搭配的“全方位、全时效”的交流沟通网络,开辟了“双向快车道”。一是通过论坛全面倾听和引导学生的声音。借助于校办的官方论坛,吸引大学生注册、发帖和回帖,借助论坛这个平台来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二是以多元化通讯软件促进“点对点沟通”。为了方便与学生之间的即时沟通联络,各学院可根据工作需要分别建立了QQ群、微信群、飞信、高校通短信发布等平台,促进了同学生们的工作交流和情感沟通。
四、结束语
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即是一项重大的现实课题,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在党的领导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者应该更好地利用网络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方式方法,创新学习、参与和监督形式,控制网络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高校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力,进一步促进学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建设。网络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环境泥沙俱下,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要真正做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工作,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我们应顺应时代发展,利用好新媒体这一现代科技手段,创建新形式的交流平台,掌握主动性,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打开一个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