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编辑人才的专业化培养
2019-03-20叶贤权
叶贤权
(宁波出版社,浙江 宁波 315000)
人才流动性大、人才成长性不足、人才专业化程度不高,这三种现象都指向编辑人才的专业化培养、专业化使用的问题。人才问题是一个要素问题,出版单位的专业发展、融合发展需要人才支撑。人才问题也是一个战略问题,否则,出版单位就缺乏内生动力。人才问题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不能就人才谈人才,要把人才问题与资源要素、总体战略、体制机制对接起来,把人才问题纳入出版业的发展大局之中,通过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来培养人才、使用人才,使人才在改革、发展进程中得到培养和使用,从而增强专业本领、增强专业素质、增强职业精神。其中的路径,就是加快实现出版人才的专业化。本文结合出版工作实践就编辑人才的专业化培养谈点个人看法。
一、专业化的编辑才能成为好编辑
衡量一名编辑的职业生涯是否成功,从读者与作者两个维度来看,应当是既受读者欢迎又受作者尊重的编辑。受读者欢迎,表明该编辑对市场具有较强的感知能力,其所编的图书、音像产品、数字产品等得到了读者认可、市场认可,能够形成口碑和人气。受作者尊重,表明其编辑业务水平得到了作者认可、专业认可,能够在本专业或本学科领域完成选题组稿计划,联系上优质作者,开发出优质稿源。当然,做到以上两个方面并不容易。就受作者尊重这点而言,如果不具备某一专业、学科领域的专业素质、专业本领,如果不积累在本专业(学科)领域的专业贡献、专业声望,是达不到这个要求的。要成为专家型编辑,必须熟悉出版方面的知识、技能和规范,同时更需熟悉本专业、学科领域的知识、理论、方法和专业动态,并且能和作者、读者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体现出专业素养、专业建树和创新能力,不间断地推出高质量的内容产品乃至组织高质量的出版活动。
普通型编辑在某一领域经过多年潜心修炼,成为业内认可的专家型编辑后,其带来的效应是积极而持久的,会在选题策划、市场引领、作者通联、书稿组织、内容审定、营销推广等诸多环节体现出优势,也经常会演绎出作者慕名前来特请他做责任编辑出书的故事。由此也不难理解这样一种现象:为什么起点差不多同样是从事出版工作数十年的老编辑,有的获奖累累,声望很高,深受众人尊重,有的却默默无闻,得不到如此境遇呢?无他,原因就在于前者长期从事某一类图书的编辑,已成长为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型编辑,在他擅长的出版领域拥有话语权,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而后者虽出书不少,但内容散杂、专业性系统性程度不高,属于样样都会样样都不精不专的那一种,很容易被替代。因此,不论是对编辑个体还是出版社而言,只有提高编辑的专业化水平,努力让编辑成为专家型编辑,才能产生深沉而持久的职业荣誉感、成就感,坚定自己的职业追求;出版社也才能形成有特色的产品线,形成有价值的出版品牌,形成有累积效应的出版效益,进而带动出版社的总体战略、要素集聚、队伍建设和机制优化。
有人或许会提出,不是说编辑应该成为杂家吗?没错,专家型编辑并非对其余专业(学科)毫不关心,而是学有专攻,触类旁通,立足于专,再求广博。没有专业的杂家是难以成为“家”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原有的学科资源,任何学术共同体的形成都遵循一定的专业规范,“专”是必由之路。较之一般编辑,专家型编辑的出版之路可以走得更远,叶圣陶、张元济、周振甫、傅璇琮……这些编辑大家,甚至成为所在领域的学术大家,对于出版这个以知识分享、传播为己任的事业而言,他们所做出的贡献令人高山仰止,他们所表现出的职业精神、专业素养为后人树立了行业标杆。
二、专家型编辑的养成需要经过长期修炼
一个出版新人,要成为有专业特色优势的编辑、专家型编辑,除了自身对某一专业(学科)领域的学术兴趣以及具有一定学术基础、对出版工作充满热情、寄予一腔情怀之外,最重要的是其出版编辑实践、知识积累应围绕这一专业(学科)领域而展开。比如,作为城市出版社的一名编辑,如果你学的是文史方面的专业,而且对这一领域持续保持着兴趣,那么你就该选定地方历史文化类的图书作为你的职业发展方向,在选题策划、书稿编辑应紧紧围绕地方历史文化来开展,尽量不被其他因素所干扰与分散;平时要耐得住寂寞,注重相关知识的吸收和积累,做学习历史文化的有心人,如要通晓所在城市的历史,熟知重要典籍、方志;要广泛结交当地历史文化方面的研究者,参加重要的历史文化纪念活动等等,从中积累、发掘各种类型的选题与作者资源,厚积薄发,为今后能在这一领域广泛开拓打好基础。
此外,作为地方文化类图书编辑,还要有不计较眼前利益的胸襟,因为这类图书大多属于长销书,而非畅销书,其短期收益往往比不上教辅、少儿等种类图书的编辑,这些是就编辑而言的。而作为出版单位,应帮助其规划职业生涯,根据新编辑的能力、性格、特长,从成绩卓著的老编辑中找出合适的模板,设定为职业成长的目标,并在工作中为其成长提供相应的条件。
比如在工作分工、绩效考核等方面,应着眼于长远,可适当倾斜,不完全等同教辅或大众类读物的编辑。要让此类型的编辑具有成才动力,建立自信、自励的心理机制,通过从做好一本书到形成一个核心产品线直至树立起一个出版品牌,深耕细作,持之以恒,不折不挠,玉汝于成。要从个人成才开始,培养专业团队,形成协作力量,完善人才结构。如果一个出版新人什么品种、什么类型的图书都做,很可能只能成为一个“文字匠”,被束缚于案头。东拉一本书稿,西拉一本书稿,毫无方向感地左冲右突,既难以聚集作者资源,也难以集中时间和精力熟悉某个专业(学科)领域。虽然编辑不一定要成为研究者、学者,但是如果不具备相关知识基础与出版视野,则难以与作者打交道,更遑论策划出什么好的选题了。出版单位一定要合理配置出版资源,要把编辑人才作为最重要的出版资源,把人才建设、产品建设、品牌建设统筹起来,依靠编辑人才之专业所长来开拓产品资源、积累品牌资源,咬定青山不放松,打造出核心产品线,树立起特色品牌,切忌由于小而全的出版门类、经营思路而耗散编辑的精力,影响他们在某一专业(学科)领域投入必要的时间。好的出版单位应该为培养有专业特色优势的编辑、专家型编辑量身打造成才计划,为他们的成才提供条件、环境、氛围。
三、在向数字化转型中依然不能偏离专业特色优势的编辑、专家型编辑的塑造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各行各业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一个行业能否与互联网实现深度融合,已成为划分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的标志。这几年数字出版业的快速发展,让很多人预测数字出版将成为我国出版业最主要的支柱。任何排斥、拒绝数字化浪潮的观点与做法,都注定要碰壁与失败的。从这一层面讲,所有的编辑或早或晚都面临着转型的问题。在工作中笔者深切感受到,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今天,出版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渴求越发强烈。但是,这里所说的转型,并不是要丢弃原有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要改变专家型编辑的设定之目标、成长之道路,而是说在成长过程中还必须学会、掌握数字出版所需要的多种新思维、新技术、新技能。
简言之,新时代的编辑,应该策划水平高、笔头功夫硬、营销能力强,还要能够适应和对接互联网时代的传播变革,推出技术驱动下的新产品、新服务、新应用,不断探索出版的新业态、新形态。要了解新媒体、新技术、新应用,重点要把握读者需求的变化,要打造新的平台来与作者、读者沟通交流。即便在今后出版新业态成为常态的背景下,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UGC(用户生产内容)并不可能完全替代专业出版,对于科学、技术、医学领域的出版来说,有专业特色优势的编辑、专家型编辑更是不可或缺的。
四、结语
加快编辑人才培养的专业化进程,在今天之所以是一个紧要的话题,是因为新的出版从业者忽视了这方面的修养与成才目标,出版单位在市场压力下也有些目光短浅。出版事业要靠优秀的人才来发展,要靠组织和团队来完成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