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顾“说”新闻的初期形成

2019-03-20梁志皋

传媒论坛 2019年16期
关键词:播音员新闻节目主播

梁志皋

(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广东 广州 510130)

“说”新闻作为一种当时来说的新事物,外界对此也有过许多的提倡、赞赏之类的探讨,但是,本论文对这种“新事物”的发展则提出了较为理性的观点。“说”新闻这种方式发展下去并不会继续独立出来,它更多的会将自己的优点提取出来,然后融入传统的“新闻播报”方式当中去,使“传统”丰富起来和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并且使新闻工作者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一、新闻的“播”与“说”

(一)播新闻

电视新闻由播音员念完导语,然后播放新闻成片,这种形式延续至今。对播音员的要求是正襟危坐、字正腔圆、稳健流畅,虽然样态有限、结构严谨,但保持着庄重、权威、流畅之感。

(二)时代要求

进入21世纪,千台一调的声音开始不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了。受众需要信息量在增大,当时的传统媒体在互联网的“感召”、竞争、压力下,为了保持竞争力,就更需要新、快、异、活、多。“说”新闻以轻松、快节奏、多变化的特点顺应了这一要求。

(三)进入“说”

从字面上看,“说”,是用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就是“讲”。对受众“讲”新闻与“播”新闻的形式有明显区别。播音语言表达样式中的讲述式包括讲解、说明、叙述、描写、评述等。因此,“说”新闻具有交流感强、距离感缩短的优势,使受众有亲切、自然、轻松、活泼的感受。

二、“说”新闻的难度

(1)由于长期的播的传统和运作机制,在“说”新闻的过程中,首先的难度就是如何把“播”的思维模式转换成“说”的方式。一直以来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都是看着提词器或拿着稿子播报新闻,新闻播音员主要的创作重点是在“播”上,但“说”新闻就完全不同,新闻主持人虽然减少了原有新闻稿件文字的限制,但也失掉了稿件的依靠,“说”之前既要创作播报的内容,又要创作“说”的播报形式,主持人的思维与创作由单一变成了双重。

(2)新闻节目“播”与“说”风格统一的难度。当时在广州地区的电视台,包括广东电视台的《十点关注》以及广州电视台的《今日报道》都存在着自身风格不统一的矛盾。一条新闻的导语是“说”出来的,但接下来放片时的配音依然是“播”出来的,前后播报风格的迥异,节奏的不同,受众的观感落差会很大,甚至还有许多这样的现场报道:一条新闻开头是记者在现场说的,但中间是在播音室的播音。尽管有些记者或节目主持人作现场报道时语言不太顺畅,但观众还是因为它现场感强,真实可信,因此感觉很好。但是再听下去就不同了,一种语言结构严谨、流畅上口的播音就出现了,这前后风格、播报语体和节奏的不一致,使受众的感受有明显差异,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了。要说真正的“说”新闻,凤凰卫视《凤凰早班车》的陈鲁豫做得比较好,她是一个真正能“说”新闻的节目主持人。

(3)“说”新闻语言表达多样化的难度。同样一句话,“怎么说”的差异,会给人的完全不同的印象和认识。“说”新闻采用的是口语传播形式,怎么把新闻“说”得突出主题?怎么“说”得恰如其分?怎么“说”得有个性风格?使广大受众觉得既客观公正而又有美感,并使广大受众在接受事实的过程中深化认识。如果掌握了这样一些能力,主持人把新闻就“说”得不一般了。主持人的经历不同、性格不同、文化背景和所受的教育不同,他们表达语言的方式和风格也不同,尤其是口语表达更是如此。

三、“说”新闻的这个人叫什么

(一)“播音员”还是“主持人”

一般人叫播报新闻的人叫“播音员”,综艺、娱乐、咨询类的叫“主持人”。“说”新闻属于新闻节目类,或许可以先归入“播音员”,但是,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播报方式带有被动式,而“说”新闻的讲述方式具有明显的主动式,他带有更明显的统揽整档新闻的主动权。“说”新闻是一种新的新闻表达的方式,它既服从于新闻的特性,又服从于受众听觉认知规律,还服从于口语表达的规律。其实当时在广州电视台的新闻中出现了一个很好的称谓——“主播”。

(二)主播

确定了叫“主播”强调“主”字,主播应是新闻节目中的最高级,他要是采编播的全才,要指挥其他工种为他服务。在2000年左右,“说”新闻的主持人只是描述新闻的人,像《凤凰早班车》的陈鲁豫,以及广州电视台《今日报道》的尹捷和徐志勋,她们主持的同时,也负责稿件的编辑,从编写到主持都是一种全新的方式。所以,要主持好“说”新闻节目,就必须编写好说的新闻,这是“说”新闻的前提,而主持人也要具备采、编、播的综合技能,才能将“说”的东西准备好。

(三)主播的素质

第一,强调政治素质。这个要求相信不必多说,即使“说”新闻要求随和甚至一定的“随意”性,但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懂得分析新闻事实本质,是最根本最重要的条件。

第二,良好的文化素质。通过有声语言来传情达意,良好的文化素质首先体现在准确的字音,理解无误的表达上。“说”新闻中要求“采、遍、播”合一,“主持人中心制”等新机制的出现,对“主播”的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第三,要有良好的业务水平。做新闻,要亲自采访了新闻,才能理解这条新闻中“神髓”,真正理解了才能知道该怎么“说”,“说”什么才到位,这是“说”的必要条件。要做一个主播,首先要做记者!采访了新闻、融入了事件中,才能抓住被采访对象、抓住观众的心;即使他们不是这条新闻的记者,他们职业敏感性也能清楚地看到这条新闻的关键所在。心中有数的,才是言之有物的!

第四,个性化。主播的“个性化”可以说在较大的程度上建立在以上的“强调政治素质、良好的文化素质、良好的业务水平”这三点上。个性是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主要表现在气质、性格、意志、情感、兴趣的非智力因素方面,同时也表现在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和操作能力等智力因素方面。而在新闻节目当中,主播的个性风格是指主播与新闻节目融为一体的格调特色。有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个性,也反映了播音员与主播之间的根本区别。因为播音员从属于新闻,只是“发言人”的身份,只能在“语言”“声音”的感情和技巧上作很细微的处理,而不能在“根本”上表现自己的性格;主播,则应该是选题、采访、编辑、到播出这四者的合一,以“主人”的身份来充分显示、体现自己的性格魅力,因而赋予节目以独特的个性风格。

四、如何“说”新闻

(一)并非所有新闻都能“说”

“说”新闻这么新鲜,又贴近受众的喜好,但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适合“说”。像重大会议、政策发布、公告、讣告等,仍应该采用播读方式,大气庄重,以充分体现相关内容的政治性、严肃性。

(二)“说”新闻的编写

第一,“说”新闻的不再强调五个W了,而是要实现单要素,就是让一个最重要或最生动的要素凸显,然后将其放大,让受众一下就找到将会播出的新闻中的亮点,那么他们的收视会更有目的性,节目的兴趣点也更明显了。

第二,口语化。这个很好理解,就是少用书面语、长句、复杂句,多使用短语、简单句,甚至用较多语气词,这是主要特征。传统的新闻,书面语很多,对于传播语式口语化的要求相差很远,虽然,一直都提倡简单句、口语化,但直到“说”新闻的出现,才实现了传播语式上的突破。

(三)编辑新闻

“说”新闻除了注重新闻稿的编写外,并没有忘了作为电视的首要特征——画面。这里要强调的是“声画对位”,毕竟是电视新闻,观众除了听你“说”之外,他们还是得“看”,精彩的解说配以到位的画面,起到的作用绝不止“锦上添花”。所以说,作为“主播”,过硬的业务技能非常重要,甚至比以往要求更高。

(四)主播开始拥有自己的观点

有人认为,主播在说的过程中,掺入了个人的主观看法和情感,不符合新闻客观真实原则。但所谓观点,不是主观随意性,而是对事物意义的挖掘和表述。本着这一原则,这时的主播都开始加入观点,主要形式是在新闻片之后,对其进行评论。如早期广州电视台《新闻日日睇》中陈扬的评论,以较尖锐的观点和深入人心;其后,广东电视台《今日关注》的郑达以犀利的语言也博得大量“粉丝”。他们对新闻的“说”不再停留在变着花样去叙述新闻事件本身上,而是重在评论,其犀利程度可以说是空前的。

五、探索与实践

“说”新闻作为一种耳目一新的播报形式,它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喜爱、追捧和研究。作为当时的一种新事物,它的产生有时并非为了取代旧事物,而是为了补充和完善。将“说”新闻融入“播”新闻中,起到更好的关注效果。在当时广东电视台的《630新闻》、广州电视台《广州电视新闻》、香港的《亚视新闻》《六点半新闻》中,会有“对播”式新闻。它通过两个播音员之间的对话,达到对市民特别关注的新闻事件的较好传播效果。这种“对播”可以认为属于“说”的形式,它是在谈话,同样是口语化地叙述;但它用播音员之间的“说”替代了直接对观众的“说”。这种“寄说于播”的方式既不失权威庄重又不乏生动自然;既能用于发布重大新闻事件,比如“9·11”事件,又能讲述一些软性新闻,更能评论关系民生的政府决策;它既能安排在新闻节目的开头,又能放中间,也能置于结束前。应该说,这是“播”新闻对“说”新闻取其精华,用新的因素充实旧的事物,使其不断适应发展的充分印证。

此外,虽然“说”新闻要求具备“大众意识”,但在实践的初期,有点误入了太过“大众”的误区。例如当时,广州某电视台《十点关注》的一位女主播,她可以说是这个电视台第一个“说”新闻的主播,她用极其贴近市民的语言来讲述新闻,可以说很有“大众意识”。但是,到后来她的用语过分贴近市民,也就是到了“市井”的地步了。例如,曾出现过“哩兜友”(广州方言,就是这家伙,而且有不太尊重人的意味)等许多“市井话语”。这位主播想定位在通俗,结果变成了低俗,观众听了不但觉得主播的素质低了,更觉得整个节目的品位低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如果想“等于生活”,那么在电视中出现就变得“低于生活”了。

六、结语

“说”新闻的出现是新闻工作者综合素质提高的最终表现,是充分展示主播魅力的播报方式,由此时起,业内认识到新闻播报方式可以更多样,这是社会的需求,这为以后以评论节目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应该说“评论”是“说”新闻的更高发展层次。

猜你喜欢

播音员新闻节目主播
第一次做小主播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我是小主播
论播音员主持人的新闻敏感性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做人民欢迎的中用的播音员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