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纪录片的视听语言分析
——以《如果国宝会说话》为例
2019-03-20王丁晓月刘景泰
王丁晓月 刘景泰
(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随着新媒体不断发展,文博类纪录片也开始借“新媒体”之力,进行由内而外的转变,以此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市场。与以往的文博类纪录片不同,《如果国宝会说话》在整体风格上活泼、生动,在情感表达上细腻、温情,在内容上丰满、充实,在节目制作上坚持打造精品,做到了既有意义又有意思,颠覆了人们对文博类纪录片的固有印象。
一、叙述新颖式
(一)从假想出发
(1)节目名称设悬。在强IP(Intellectual Property)化时代,名字对于一档综艺至关重要,是节目品牌在传播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IP可以使其成为一个持续产生影响力的品牌,使节目更具有生命力。节目取名为《如果国宝会说话》本来就带给观众一些有趣的思考,让人不禁联想:如果文物有生命,如果他们能开口说话,那么他们会向我们诉说什么呢?以“如果”为题进行设悬,引发受众思考进而引起受众观看兴趣。
(2)叙述角度新颖。《如果国宝会说话》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从国宝本身出发,让国宝自己开口说话,从而使每一个文物都拟人化般地有了属于自己的情绪和特征。每期节目开始前的“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拉开了节目的序幕,把高冷的历史文物瞬间变得可爱、生动、亲切,拉近了受众与文物的空间距离和情感距离,易于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和情感认同。
《如果国宝会说话》没有浮华的外在包装,它所拥有的只是历经沧桑、穿越时光而来的国宝本身。节目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充分彰显了其文化内涵。
(二)以浪漫为落脚点
(1)抒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艺术美的本质归结为“境界”,认为情与景高度统一后便自然产生了风骨和神韵。《如果国宝会说话》就为受众营造了极其宏大的意境之美,虽然每期内容有限,但却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委婉含蓄地唤起观众的想象和情感。
(2)节奏。节奏是隐藏在影片中的一种韵律,是由镜头的变化、拍摄的景别、拍摄主体的运动、音乐及音响效果等共同决定的。节奏的把握在纪录片中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把一维的文字有效地扩展为立体的三维空间,而且还能展现节目的意图,提高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价值,并与受众的思维融为一体。
《如果国宝会说话》每期仅有五分钟,因此节奏的把控更为重要。生动的解说词辅以适情的配乐,再通过有序的画面组接,使节目张弛有度,不仅有效地调整了节目节奏,而且在补充画面内容方面也具有显著效果。
二、体量年轻态
(一)轻体量——碎片化接收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媒体技术不断更迭,在信息纷杂的社会中我们每天都会接收到许多信息,大众接收信息的方式也向碎片化接收发展。
《如果国宝会说话》与其他文化类节目相比,最大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的节目时长——摒弃长篇大论的叙述方式,浓缩了节目内容,一改往常四十多分钟甚至一个多小时的节目时长,每集仅用5分钟来讲述一件文物的“前世今生”,便于受众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迅速了解文物、了解历史,契合了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下对节目观赏的需求。
此外,《如果国宝会说话》的轻体量与网络传播短、平、快的特性不谋而合。随着两微一端等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短视频(如快手、抖音等)开始流行,人们以碎片化、可拆解、快节奏、浅显易懂为特征的接受习惯早已形成[1],而《如果国宝会说话》以五分钟的体量、精美的画面、网络化的语言叙述,让一件件“国宝”活了起来。
(二)文物变“萌物”——萌言萌语
与以往的文博类纪录片不同,《如果国宝会说话》整体风格活泼生动,将文物拟人化处理,以文物为第一视角进行“萌”叙述。放低自己的跪射俑、酷似“奥特曼”的三星堆青铜人像,眉清目秀、静静凝望的人头壶、头上有犄角的木雕双头镇墓兽,仿佛佩戴了“美瞳”的太阳神鸟金箔以及呆萌可爱的猫头鹰鸮尊等,既迎合了当下的语言热点,又吸引受众想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物。
文物变“萌物”,展现了文物在沧桑寂寥的历史长河中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不仅使枯燥的文物知识传收变得有趣,更重要的是能击中年轻观众的心,以此来打动受众。
三、内容精品化
当今时代,是“内容为王”的时代,一部纪录片想要取得市场和口碑,就必须精心地进行打磨和反复推敲。
纪录片作为“视听双通道”的媒介,以声音和画面两种视听符号传播信息,其声画语言应是互相配合补充的[2],只有这样,纪录片用声画语言叙述的价值才能凸显现出来。如在第一季第一期的《人头壶:最初的凝望》中,除了影像画面外还有解说词配音、配乐以及各种抓人眼球的特效。
(一)画面
(1)长镜头体现真实。长镜头,是指用一个持续时间相对长的镜头,连续对一个场景、一组内容进行拍摄,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一般将一个时间超过10秒的镜头称为长镜头。[3]在《如果国宝会说话》中,常运用长镜头对国宝的外形进行刻画,如《人头壶:最初的凝望》中第2′43″就是使用了一个长达20秒的长镜头对人头壶的外形进行了立体形象的刻画,与解说词“这件仰韶文化陶壶只不过是大地留下的亿万张迷惘的面庞之一……那微微上翘的嘴唇仿佛儿童般纯真地仰起。”相配合,真实地为观众展现了人头壶纯真、迷茫的面庞。
(2)特写镜头展现细节。摄像中的特写镜头通常是指用近距离拍摄的方法,把人或物的局部加以放大、强调,以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摄影师为突出关键性的细节或记录代表性事物时,常会选用特写镜头,《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一季第四集《龙山蛋壳黑陶杯》中,全片中累计使用特写镜头数量多达七成以上,高频率的特写镜头不仅让受众体会到了蛋壳杯0.2毫米的精致,更带给受众最直观的视觉冲击和震撼。
(3)微距拍摄的使用。微距拍摄和特写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微距是要把小的东西拍清楚,而特写则是展示拍摄对象局部的细节。运用微距拍摄无疑可以把文物细小的纹路展示出来,如节目为展示龙山蛋壳黑陶杯之“薄”,除特写镜头之外,还大量使用了微距拍摄,力求淋漓尽致地、多角度地展示文物之精美。
(二)动画设计
节目在拍摄过程中采用了深沉大气的全景拍摄、鬼斧神工的微距拍摄以及360度的全方位拍摄,在后期制作中又加入了大量精美的动画设计,增加了节目的可视性。如在介绍人头壶注水功能时,当解说词说到“当水从人头壶的眼睛流出,恰如泪水流淌,纪念着人类孕育的最初痛楚”时,画面中的人头壶也流下了一滴泪水,这滴动画设计的泪水,恰切地补充了影像画面和解说词的空白,使人头壶的形象更加立体生动,使受众在观看影像画面时,既能直观地体验到强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又能感知到其内在的细腻的情感文化。
(三)字幕
字幕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要素,既有画面形态,又具有语言表达的功能,已成为电视节目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语言要素的字幕,具有补充画面、交待信息、介绍背景等作用,字幕与画面相互配合,有利于节目内容的铺陈展开和补充。
(四)解说词
《如果国宝会说话》的一个叙事特色在于其摒弃了传统的“高冷”性学术介绍和长篇描述,转而用灵动的文字不着痕迹地进行描述,解说词文案堪称是整个纪录片的点睛之笔,从解说词中我们也能看出其打磨制作的用心程度。解说词理性与感性交织,穿插了轻松调皮的调侃,但在叙事中又不失严谨,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1)简约地呈现。要想在5分钟内精要完整地介绍一件国宝,解说词至关重要。作为文博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做到了语言简洁凝练,解说适当。影片每集的文案字数都精简到了极致,大部分文物的字数在700~800之间。第一季中,人头壶的解说词字数最少,仅有600字,鸮尊最多,约为1400字,大部分文物的字数在700~800之间。
(2)萌化的修辞。如果说视听语言是传达影像和情感递接的便捷工具,那么修辞方式就是其润滑剂。在修辞活动中,依赖特定语境,突破现行文法规范,创造性地使用修辞手法,往往能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第一季《鸮尊:一只猫头鹰的待遇》中,解说词不仅多次提及“呆萌”,还将“愤怒的小鸟”代入其中,再加上解说语速比平时快了近一倍,鸮尊呆萌可爱的形象立即生动立体地跃然于荧幕之上。
(3)诗意的升华。《如果国宝会说话》中绝妙的文案,是基于每一期所描述的文物的特点来选择恰切的修辞风格的,例如,对西安半坡博物馆人头壶的解说,就富有深邃的诗意和内涵:“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充满诗意的旁白伴随着人头壶的特写镜头,给受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既丰富了视觉体验,又实现了情感的立体演绎,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使其主旨得以升华。
(五)音乐
音乐,最善于发现和激发人的情感,具有表情性。在纪录片中,适当使用音乐,能增强艺术感染力。具体作用有以下几种:
(1)衔接转场。纪录片中的转场,主要是指运用音乐、音响、解说词(对白)等非文字的艺术表达方式和画面互相配合从而实现影片的衔接转场。基于纪录片纪实性的特征,若只用简单的解说词来配合跳跃的画面,会导致影片过于平淡乏味,甚至使受众产生突兀之感,这时若加以与画面内容相匹配的音乐和音响,则可以将看似毫无联系的镜头巧妙地衔接起来,促使整部影片更具节奏性,内容更为丰满生动,情节更加有序完整。[4]
(2)代替语言抒情。不占篇幅的音乐,往往能产生与语言相同的抒情的作用。这部纪录片中使用的音乐具有一定的历史感,使得该片在展现时代特色上更加生动、具体。在《人头壶》一期中,画面在展示人像艺术的同时运用了极具民族原生态的配乐,带给人强烈的历史沧桑感和寂寥之感。
(3)同期声。除了以上内容,节目还邀请文物专家对文物的相关知识和背景进行补充,邀请工匠再现文物制作过程等。例如,在《贾湖骨笛:穿越九千年的笛声》一期中,节目组不仅采访了中央民族乐团笛子演奏家丁晓逵进行现场演奏,为受众再现最远古的声音,还采访了笛箫调音师,为受众展现骨笛的制作方法。
《如果国宝会说话》无论是文物的拍摄、解说词文案还是后期剪辑,都是经过了反复打磨与推敲的,在五分钟的时间里,足以让观众见到其诚意。
四、总结
《如果国宝会说话》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是文博类纪录片的一次大胆且成功的尝试,其不仅规避了高高在上的学术性叙事,也没有刻意的渲染和猎奇式的曲折表述,仅采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和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在为受众呈现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也寓教于乐,与观众进行平等交流。这种大气又接地气的节目,更容易让观众在浮躁的生活中沉淀下来,滋养其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