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依赖”分析

2019-03-20□蔡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5期
关键词:路径依赖院校制度

□蔡 新

目前业界和学界已基本形成共识,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简称高职教育)的功能就是面向经济领域的生产和服务第一线培养和输送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高职教育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逐步发展起来的。毋容置疑,经过近40年的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支撑起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然而大量的事实表明,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仍然缺乏吸引力和集体认同感。虽然,国家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出台了许多支持政策,但是,学生和家长自愿选择高职教育的比率仍然非常低,他们之所以选择高职院校是现行高考招生制度使然。高职教育的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这严重制约着我国高职教育和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将运用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从制度层面对我国高职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以便认清制约我国高职教育的症结所在,为制度创新和进一步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制度经济学“路径依赖”思想的核心要义

毫无疑问,人的行为一定受到社会各种制度(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约束,但是制度本身不是天生的,是人自身活动的结果,人与制度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就是研究人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其中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包括国家和各级政府正式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条例、规章制度等,非正式制度包括影响人们行为方式的各种风俗习惯、传统文化、信仰体系、道德及价值观念等。“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在其制度变迁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路径依赖’思想。”[1]这一思想主要揭示了,在制度的演变过程中,过去的制度体系、风俗习惯、价值追求、传统文化等是今天制度设计与选择的根本性制约因素。人们一旦选择了某个制度,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制度不断自我强化,为制度的变迁留下一条“路径依赖槽”,使人很难摆脱它的束缚,除非有强大的外部压力与严重的内部危机。我国高职教育涉及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家长等多个主体,是一个复杂的互动过程,认真考察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历程,发现其受到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价值观等诸多制度因素的影响,带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

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路径依赖”分析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农耕经济与中央集权统治造就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等级社会结构、官本位文化和排序思维模式。封建社会农耕经济的最重要生产资料就是土地,底层百姓没有土地的所有权,“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就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上封建帝王为了维护其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形成了等级分明的、垂直管理的权力运行机制和官僚体系。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社会分工极度不发达的条件下,民间经济的力量微不足道,政治力量占了上风。个人的政治地位决定其经济和社会地位,“士农工商”贵贱等级排序就是这种经济及政治的集中反映。社会精英梦寐以求的就是通过科举博取功名,学而优则仕。教育与经济的联系不是很强。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仍然是中央集权、垂直管理、等级分明的官僚制度,经济上主要由各级政府官员代表国家和集体行使各种资源的支配权,享受不同级别的政治和经济待遇,老百姓仍然用“吃皇粮的”来形容公务员。从制度演变的角度看,时至今日,社会的等级结构(观念)和官本位文化仍然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特征,近年来,公务员招考热度不减就是有力的证明。说到教育与考试,在一般民众的眼里,今天的高考俨然古代科举的翻版,“高考状元”这一称呼就带有很强的科举文化色彩。“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些传统的价值观仍然根深蒂固,社会上鄙视体力劳动的人不在少数。

在这种经济、政治、文化的制度环境下衍生出人们无处不在的排序思维模式,渗透着等级观念和行政化(“官员级别化”)。这样的例子可信手拈来,就连学术期刊也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仔细想想,这些排序是经不起推敲的。等级观念与排序思维模式在高等教育领域发挥得淋漓尽致,高校的行政化特征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把高校分为一本、二本、三本、高职高专,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等级排序。在价值取向上,人们对等级排序较高的趋之若鹜,学生和家长在面临高考选择时,打破脑袋也想要挤进一本院校。这样高职教育自然而然成为人们戏称的“兜底教育”,意指经过高考这把“筛子”的筛选,最后没能进入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就让高职院校“兜住”了。在这样一种制度设计下,高职院校的学生一开始就被贴上了“最差生”的标签,职业院校连带被贴上“最差学校”的标签。

因为高职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公共产品属性,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之初,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与运行机制起主要作用,高职教育的供给主要由政府完成。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体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缺乏完备的制度安排,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不高,高职教育的人才供给不能很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办学质量不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自主办学机制没有形成,特别是公办院校的行政化特色依然明显,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没有主动回应社会对高水平高职教育需求的激励。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行为上以普通本科院校为标准,热衷于搞升本,千方百计想摆脱“职教”的魔咒,也体现出强烈的“路径依赖”。

人的本质属性包含工具性与主体性、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对立统一。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人是价值的创造者,是一切价值的源泉,人的工具性比较明显,人本身就是一种工具,一种经济资源(人力资本)。在职场中人们会被贴上许多标签(学历、职称、各种资格证书等)供用人单位选择。在我国社会等级结构特征依然比较明显的制度环境下,人们要实现跨阶层流动,改变其社会地位,一般而言就是通过读书来实现“鲤鱼跳龙门”和“屌丝逆袭”。现实社会中,一方面人们的人才价值评价存在“重学历、轻能力”、“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另一方面教育系统内部的等级分层与社会阶层的等级分层存在很大的关联,加之个人受教育情况的好坏(主要通过学历层次及毕业院校的等级来衡量)与其获取各种社会资源的机会及实现社会地位变迁的能力息息相关。所以,无论是从正式制度还是从非正式制度层面来分析,在我国目前的教育考试制度及传统观念等构成的制度环境下,学生和家长在选择高等教育时,很少有人会心甘情愿选择高职教育。这种局面就是制度演变的“路径依赖”所造成的,长此下去会严重影响我国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三、我国高职教育未来发展展望

等级社会结构与官本位文化是一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具有历史性,并随着经济政治制度的变革而发生变化。面对复杂的社会系统,如果不加区别地对所有事物都套用简单的排序思维模式加以处理,就容易顾此失彼,缺乏系统性,造成思维僵化,过分强调共性,抹杀个性,不利于创新。考察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不难发现其离不开工业文明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所提供的制度环境。社会分工和工业经济的繁荣,为人们的职业选择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市场经济体制下,完备的产权保护制度,以平等、自由为核心理念的契约文化和法治精神,冲淡了社会等级观念和官本位文化(法治的核心就是约束公权力),尊重多样化、个性化的利益诉求成为主流价值追求。市场的激烈竞争,特别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国际竞争,倒逼他们必须提高劳动力素质和产品质量。这样一来,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的功能和类型必须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自然而然成为一种国家意志,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他们都建立了完备的、可操作的正式制度体系加以支撑。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制度环境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已基本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力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揭开制度建设新的里程碑。经济上明确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政治上大力反腐,推进依法治国,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有利于淡化官本位文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开放与自信参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竞争,“中国制造2025”行动正全面展开并积极迈向“中国智造”。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包括高考制度改革)也开始启动,顽固的等级结构有望打破。特别是,最近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在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给出了系统的制度安排,媒体也推出了一系列反映“大国工匠”的节目,引导全社会重新认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价值。所有这些都为打破制约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路径依赖”释放出积极信号,只要顺势而为,必定大有作为。

猜你喜欢

路径依赖院校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政策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我国养老公平问题审视
路径依赖视角下我国政治发展的透析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