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拓展减税降费空间?
2019-03-20本刊评论员
●本刊评论员
近年来,减税降费力度不断加大,去年、今年更是“前所未有”。 2018年度新增减税高达1.3万亿元,2019年可能达到两万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1709亿元,其中减税10387亿元。“放管服”改革不断深化,全国各级政府共取消数千项行政许可,取消或降低多项地方性基金、收费项目。减税降费实实在在,众多企业和个人受益。当前减税降费受益企业达到1700多万户,也有报道称,最新一轮个税改革后,纳税人数将减少约1.23亿人,下降至约6400万人。
减税降费这场“刀刃向内”的改革,减轻企业和家庭负担,也促进精简政府支出和提高政府效能,对促内需、降成本、提信心,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取得了很明显的效果。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社会对拓展减税降费空间仍有很大需求。减税降费空间还有多大?一方面,要兼顾到国家财政安全、企业和个人利益,另一方面,也要落实完善减税降费政策,挖掘各方面的潜力,发挥中国的“体制红利”,拓展减税降费空间。
进一步拓展减税降费的空间,首先在于落实好现有各项政策,把政策交给人民,对纳税人做好服务。2019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但是,受纳税人行业差异、经营情况、申报质量等因素的影响,极个别企业的税负存在“不降反增”的情况。在减税降费政策出台后,政策宣传辅导要实现全面覆盖,涉及税费收缴的各个部门工作要下沉,为企业和个人解决各种个性化的需求和问题,要严防收过头税、不切实际的集中清收等问题发生。确保减税降费政策落到实处。
进一步减税降费,也需要加快完善相关政策。一是不只停留于减少税基、提供税收优惠上,要更大胆地降税率。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降税率在透明度、可预期性、稳定性方面,比其他几种类型的降税要大得多。因此,企业在做研发、投资、创新等考虑时,应当说可预期性也大大增强了。”这一观点值得重视。二是下一步减税政策,需要以普惠式减税为主,过去几年的减税中,除了营改增带有一定的普惠性,其他减税措施往往是特惠式减税,即针对特定行业、企业,比如对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这种做法不能解决共性问题,甚至给予了一些权力部门过多的自由裁量权,不利于税负公平和市场竞争公平,还会滋生腐败问题。
进一步减税降费要和其他的政策结合起来,要通过改革为减税腾出空间。完善减税降费配套政策,如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成比例、建立地方税体系等。深化机构改革,减轻国家财政负担;要进一步推进财税、金融、国企等各方面改革,降低土地、电价、公路等垄断收费标准;要真正转变政府职能,转移到加强有效的监管和服务上来,为企业、投资者、创业创新者真正提供一个便利、友好的环境。
减税降费必须正视社保费率偏高和制度性成本降不下来的问题。要以“企业能发展、个人能承受”为原则降低社保费,清理规范监督政府涉企收费项目,降低制度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