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家标准的英语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索
——以皖西学院为例
2019-03-20高瑞阔汪承平
高瑞阔,汪承平
(皖西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为全面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切实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16年4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2017年10月又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办法》)[2],并同时推出了中、小学和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2018年1月,教育部正式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标准》)[3],结合即将出台的《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其配套新版《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4],不难发现,一系列国家标准正在逐步构建和陆续出台,以全面规范和提高师范类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因应形势,“把握国标精神、找准学校定位、突出专业特色”搞好本校专业建设是当务之急[5]。地方高校师范类英语专业如何实现既以系列国家标准为准绳,又能较好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新时期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改革实际,全面提高人才培养和办学质量,是摆在相关教学管理者、研究者和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提升的着力点[6]。长期以来,教育实践能力作为英语师范生的核心能力要素,在部分高校的师范类英语专业建设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本文拟对标相关国家标准,密切结合地方普通高校实际构建适于此类专业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与机制。
本研究中的“地方普通高校”泛指省属非重点本、专科院校。根据教育部网站2017年8月公布的数据,我国现有普通高校2914所,其中除了187所本、专科师范院校,另有383所非师范类院校开设有师范类英语专业,尽管各校专业名称有所不同,如“英语(师范)”“师范英语”“英语教育”和“英语教师教育”等,本文统称“师范类英语专业”。也就是说,除了少数“211”以上层次高校,全国尚有500余所开设师范类英语专业的此类高校。而在这些高校中,对教育实践的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差别较大。因此,对地方普通高校师范类英语专业建设中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系列国家标准颁布实施之际。
一、地方普通高校英语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现实问题
《意见》指出:我国当前的师范生教育实践总体上还存在着“目标不够清晰,内容不够丰富,形式相对单一,指导力量不强,管理评价和组织保障相对薄弱”等问题;“师范生教育实践依然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师范毕业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尚不能完全适应中小学的需要”。可见,教育部对当前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非常清楚。《意见》同时提出了“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实践内容体系”“丰富创新教育实践的形式”等9条意见,为师范类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创新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不少地方高校的英语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确实面临如《意见》所指的问题,一些无师范传统的新升本院校问题可能尤其突出。
(一)实践能力培养目标不清晰,对教育实践重视不够
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地方普通高校师范类英语专业应以英语师范生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以提升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路径,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宽广的科学文化知识、人文知识、教育情怀和国际视野,能够适应21世纪经济及社会发展需要,掌握并运用教育教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有效的课堂英语教学,具备一定人文与科学素养和创新创业精神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尽管多数开设英语教育专业的地方高校都有师范办学传统,包括一些师范大学和学院,但由于受到扩招后学校片面追求多学科综合发展和中学教师表面“饱和”等影响,师范专业建设受到较大冲击,或停滞不前,或萎缩落后,不能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需要。从一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描述和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实践教学的目标不够清晰、全面,对教育实践重视不够、描绘不足。地方高校英语师范专业既然是培养服务地方基础教育事业的中、小学英语教师,其实践能力的核心就应包括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基础教育教学能力两大块。而一些高校的英语(师范)专业往往对语言运用能力强调有余,对教育教学能力重视不足。
(二)教育实践活动内容简单,顶层设计不达标
根据对一些地方高校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随机调查,除教育实习这一传统的实践活动外,很少发现其他类似的集中教育实践项目,近半成被调查对象的实践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也达不到《标准》和《办法》规定的15%最低要求。当然,这一方面与方案设计者对教育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与一些高校缺乏“双师型”教师和实践导师有关。
实践教学顶层设计不达标还体现在课堂教学上。一些教师,包括一些重点高校的教师,对课内实践环节思考不到位,尤其是传统上以理论教学为主的课程,往往理论与实践脱节,课内与课外割裂,很多课程仍然是教师一言堂,从头讲到尾。这与《标准》所反映的“大实践”观要求不符[7]。事实上,除了一些集中实践环节如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教育研习等可以提供教育实践机会,所有英语专业课程也都可以通过良好的顶层设计变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型,并有效融入教育实践训练和活动,如微型演讲、小组汇报、朗诵、表演等。这些课内专业实践活动都有助于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养成。此外,还可以通过有效组织相关课外实践活动如授课、说课和演讲比赛等丰富教育实践内容,提高教育实践的质量和效果。
(三)教育实习缺乏有效监管和指导
在有些高校,教育实习这一重要的、有时是唯一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往往存在一些“瓶颈”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如实习基地缺乏、集中实习学生授课不足、分散实习监管不力等。一些实习基地学校由于担心学生授课会影响其教学进度,或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不敢放手给实习生授课,一些学生只是被象征性地给予一、两节课的上课机会。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的师范生身份认同感缺位或不强,缺乏从教意愿和教育情怀,往往以准备考研等为借口,想方设法规避实习,找个学校在实习手册盖章完事。如果高校方面再不采取措施坚决杜绝此类现象,后果极其堪忧。
(四)国家标准中的部分要求在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中无处落地
《国标》明确规定,英语专业学生要具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各类师范专业认证标准中都要求师范生具有“教育情怀”,《意见》则提出师范生要“加强教师养成教育”,但这些在很多地方高校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活动中似乎都无法体现、无处落地。系列国家标准出台后,地方高校的英语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究竟该如何做实?如何因应新一轮英语专业教学改革以真正实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达标与跨越?这些问题亟须探究解决。
二、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总体方案
鉴于当前地方高校师范类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本研究依据相关国家标准,结合笔者所在高校实践和2018级英语(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提出英语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体化改进方案,总体框架参见表1。
本方案将英语师范生实践教学分为课内专业实践、课外专业实践、课外综合实践和教育实习四大块,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被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教育实践较之以往更加丰富,除了传统的教育实习,还有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学技能周、写作中心志愿辅导等内容,弥补了教育实践内容简单和方式单一的问题。此外,在素质拓展的专业竞赛方面,要求学生四年内必须参加授课或说课方面比赛,在社会服务方面,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义务支教或志愿服务活动,旨在强化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和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教育情怀。方案还将相关标准中提出的有关创新创业、社会责任感教育及国际交流纳入课外综合实践模块,使国标中新增的相关素质培养要求落地生根。上述四大模块各项目根据各自特点分布于不同学期,丰富了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本方案中实践学分(不包括素质拓展)占总学分比例为40.30%,超过相关国标中15%占比要求的两倍。这一设计的指导思想就是将英语专业基本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贯穿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和专业内与专业外相结合的“三结合”,基本满足了《意见》提出的“将教育实践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整体设计、分阶段安排”的要求,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表1 英语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一览表
三、重点解读
下面以课内专业实践、技能周活动、写作中心志愿辅导和教育实习改革为例对本方案中的教育实践元素作进一步阐释。
(一)课内专业实践
课堂教学应坚持实践价值取向,因为“课堂教学实践价值取向体现着人们对教学活动的选择与追求,它将直接影响教学实践活动的最终结果[8]。英语师范专业所有课程教学都应坚持实践取向,遵循师范生成长成才规律,以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为导向,对标师范毕业生核心能力设计各自的实践环节。本方案中实践类课程达11门,包括语音与朗诵、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语、阅读与写作、演讲与辩论、笔译、口译等,尤其新增了说课与评课、中学英语教学实施和综合实践等。活动的设计基于《办法》提出的“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原则。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口头汇报或专题项目展示、小型演讲、微课等,各课程可结合教学内容和自身实际围绕特定主题开展英语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学技能训练。所有课程都要求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智慧化教学和课程思政建设,也使国标中有关“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等要求在课程教学中落地生根。
以英语学科教育学为例。在理论模块大班教学完成后,将学生分为20人左右的小班,分由不同实践导师(包括中学优秀教师)指导进行小班教学,变身“说课与评课”和“中学英语教学实施”两门实践课。其间各小班又分为5人左右的小组分散进行阅读、听力、语法和文化等不同课型的专项训练,从教案写作到授课、说课、评课、反思等各环节反复锤炼。这种安排符合《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技能训练课程实行小班教学”的要求。指导老师即使不能同时全程监控和现场指导各小组的学生,但可让学生用手机等拍摄视频,课后传给老师评析、指导。每个小组还建立QQ群,大家可以自由讨论,分享、交流相关资源。
通过这种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改革,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和探究式合作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这种设计也符合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随《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颁发)规定的课程设置理念[9],即“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
(二)技能周活动
技能周活动是笔者所在高校自2008年以来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的品牌活动。此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也根据系列国标精神做相应微调和优化设计,其具体做法是:从第二学期开始到第六学期,每学期期中(一、三年级为第9周,二年级为第10周)停课一周,专门从事英语专业基本技能和教师职业技能方面的培养与训练;不同学期设计不同的系列活动,基础阶段侧重专业基本技能如语音语调、口语、阅读、演讲和英汉语书写等方面,高级阶段则偏重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如授课、说课和专业综合技能如口笔语翻译、辩论、演剧等。各项验收合格才能获得相应的素质拓展学分。以高级阶段第5学期的技能周(四)活动安排为例,其内容及相关规定如表2所示。
表2 英语师范生技能周(四)活动安排一览表
从表2可以看出,第五学期的技能周(四)活动安排以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虽然停课一周,但学生的专业学习活动并没有丝毫松懈。相反,要充分准备和圆满完成这些活动,得到的锻炼可能比上课还要实在,体验更加丰富。需要指出的是,以第五学期教学技能周活动为起点,学生就开启了密集的教育实践学习模式,该周授课验收结束后即开始为期8周的教学法后续实践课程,然后是第六学期的教育见习和技能周说课训练,最后是第七、八学期的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这样,在反复、持续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打磨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其师范生身份认同感。
(三)写作中心志愿辅导
英语写作中心在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都有设立,因为它不仅是学生训练英语写作的重要平台,而且可为优秀学生义务帮助需要帮助的英语学习者提供理想的场所,是所有参与者体验和感受爱心、培养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志愿者要成功辅导他人,不仅需要扎实的英语专业基本功,还需要运用诸如教育学、心理学、语言学等相关知识,对语言表达、逻辑思维、沟通协作等能力都是重要的训练,其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培养教育教学能力的手段。鉴于此,笔者正拟借鉴国内外相关高校经验,申报建立英语写作中心,作为一个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相关训练和辅导。
中心拟在高年级(三、四年级)学生中招募优秀学生作志愿参与者,指派优秀专业写作教师予以相关培训。培训、考核合格的学生可以参与后续指导活动。中心将面向全校建立网上预约系统,为那些在英语写作上需要帮助的师生提供申请帮助服务,预约成功后即可按照相关程序到写作中心接受学生志愿者的义务辅导帮助。可以预期,写作中心的建立将为更多的专业学生提供理想的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平台,也为所有学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英语学习场所。研究表明,同伴指导可能比教师指导更有效[10]。当然,中心必须安排专业老师值班,以有效监管和指导学生的同伴教学,确保学生有疑问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解答。与此同时,也要向学生推荐自主练习写作的APP和软件,如批改网、Iwrite等,以帮助学生尽快实现自主、自助学习。
(四)教育实习改革
尽管《意见》明确要求中小学校要将接纳师范生教育实践作为应尽义务和重要责任,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接纳师范生教育实践作为中小学工作考核评价和特色评选的重要内容,但长期以来,由于只有高校方面存在“刚需”,一些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不够重视,中小学也缺乏积极合作的动力,因此问题往往较多。
鉴于上述,我们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努力激活UGS联动机制,如聘请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相关专家和中小学优秀教师为实践导师,为学生做中学示范课展示,但与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今后将下大力气加强校地合作,如聘请更多中小学优秀教师进课堂,以确保此类兼职教师占教育类课程教师人数比例不低于《意见》规定的20%。
此外,教育实习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自2017年起,分散实习生每周必需发送自己教学活动的图片、视频给校内指导教师,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实习监管,有效克服以往分散实习监管不力或无法监管的问题。2018级将全面实行集中教育实习,以方便统一管理。全体实习生归校后必须在校内指导教师带领下进行教育研习,就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和教研等进行反思和研讨,其间还将邀请中小学指导教师参与交流。这样就将教育实习与教育研习有效贯通,并与其他教育实践环节有机衔接,符合《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有关实践教学的要求。
四、结语
以上基于相关国家标准对地方普通高校英语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体系进行了探索构建,并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需要指出的是,要更好地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提高英语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不仅要持续更新自己的学科教学法内容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PCK),而且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包括网络与新媒体技术。教师还可以与同事甚至学生一起探索,努力构建学习共同体,以更好适应新时期外语教学,尤其是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总之,教育实践能力是英语师范生的核心能力要素和终极培养目标,语言应用能力蕴含其中,需要突出重视和着力培养。本研究中部分内容是省级特色专业多年建设的成果,卓有成效,深受学生喜爱和好评;部分内容则是正在建设的目标,已纳入新一届人才培养方案,期待能为同类院校该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