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展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的生态治理研究
2019-03-19张新梅
陈 磊 张新梅
(1.华侨大学 福建·厦门 361021;2.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 710119)
时代发展和进步要求人们在满足生存需要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发展需要的满足上,而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发展轨迹也使得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资源经过文化的融合与碰撞,地位也逐渐变得尴尬起来。在当今全国上下提倡文化自信的社会环境下,本世纪初国家便开始加大对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力度,少数民族音乐发展凭借多元化发展的东风迎来新的发展契机。[1]而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在少数民族音乐研究专家的推动下以及通过各少数民族艺人自身的不断努力,少数民族音乐生态发展情况不断迈向新的发展领域。所谓协同发展指的是相关的各管理部门在不同环节、不同发展时期利用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和完成同一个目标的概念。下文所谈到的协同发展概念既有当前流行音乐形式与少数民族音乐的协同发展,又有各相关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在少数民族音乐生态治理方面做出的贡献。生态系统指的是以少数民族音乐为核心来探究其与周围其他文化形式之间的关系。[2]本文基于长时间对少数民族音乐生存状况的研究,系统性地介绍协同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的生态治理研究相关工作。
一、少数民族音乐生态系统变迁
少数民族音乐在自然条件下生存受外界干扰较少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传承和传播体系,我国传统农耕社会少数民族大多保留自己原有的经济文化习惯,在民族音乐发展方面都保持自己的特点,长期自然选择留下了精髓部分。少数民族音乐与环境大多存在相依存的关系,音乐素材大多取之于大自然,虫鸣、鸟语、花香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灵感来源。而少数民族地区音乐创作者对音乐大多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也多增加弘扬民族精神,歌颂生活的相关内容,少数民族地区的天然土壤促进了其音乐逐渐形成或内敛或含蓄或豪迈或奔放的民族音乐风格。
但是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生态系统似乎和当前自然状态存在“对立”面。[3]少数民族地区在自然条件下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少数民族地区民众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途径,不断引入流行音乐以及西方流行音乐以及乡村音乐等广为人知的音乐风格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同创作思想。少数民族艺人与现代音乐人之间在思想、创作风格和形式上存在较大分歧,而部分流行音乐艺人打着复古风或者引入少数民族元素的口号将少数民族音乐改得不伦不类,这也违背了少数民族音乐发展所遵循的轨道,出现了民族音乐与当代流行趋势的“脱节”现象。由此,少数民族音乐的生态环境呈现出江河日下的光景,据调查少数民族音乐资源流失率更是达到了70%以上。
协同背景下的少数民族音乐生态环境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了合理化和科学化。理想的音乐文化生存土壤虽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不能够回到原始状态,但是在流行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的协同条件下,在各级各部门以及各媒体的密切联系与配合下,实现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的新趋势将原来存在“对立”矛盾面的音乐生态逐渐合理化和常态化,这也是未来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出路和趋势,同时也是我们所期待的适宜的音乐生态环境,但目前这种情况也仅仅是理论上的,需要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二、流行音乐形式与少数民族音乐相互交流协同发展
流行音乐自进入中国后就以风速席卷乐坛并经久不衰,受众年轻化,音乐充满活力与生机。如何充分利用当前流行音乐,去发展我们的少数民族音乐,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地区也不再是闭塞、滞后的代名词,音乐的传播就像涨潮一样势不可挡,流行音乐传到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音乐也开始进入大众的耳朵,对人们的音乐欣赏水平进行着冲击。乐坛中一部分有远见的前辈,早已开始尝试将流行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相融合的表演形式,诞生了一批非常优秀的作品,比如腾格尔的《天堂》。《天堂》这首音乐作品从创作风格上来看完美地表现了内蒙古地区逐牧而居的草原游牧生活,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腾格尔老师对自己家乡那份朴实的感情。腾格尔利用自身所学在歌曲中加入了多种唱法,运用少数民族声乐独有的细腻发声,和蒙古族民歌长调的使用更是让整个意境非常自然而抒情,既能表现出激情澎湃的内心活动、又能时时揪起人们的听觉神经,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5]腾格尔的这首《天堂》堪称是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完善结合的典范,也是因为这首歌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腾格尔这名优秀的民族歌唱家,认识草原,进而更加了解蒙古族民歌。流行音乐与少数民族音乐相结合碰撞产生的火花,在这首歌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能说是谁借了谁的东风,应该说,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只要用心创作,好的音乐就不会被埋没,《天堂》的成功,可以说是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相结合、协同发展的典范,类似的音乐还有很多,比如《北京的金山上》 《西海情歌》《新贵妃醉酒》 《身骑白马》等等,流行音乐与民族音乐的协同发展,是未来少数民族音乐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传承路径。
三、少数民族文化与民族音乐的协同发展
少数民族文化经过上千年的积淀和升华流传下来,有些民族具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但有部分民族甚至没有成型的文字,依然克服重重困难将这种文化传承下来。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音乐的文化“母语”,实现少数民族文化和民族音乐的协同发展对改善少数民族音乐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音乐产生的目的大多与宗教祭祀、狩猎、婚葬习俗和日常生活有着密切联系,而作为少数民族灵魂与血脉的文化则是孕育少数民族音乐的肥沃土壤。现代少数民族音乐没落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一些少数民族民众在接受了一定的现代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上,自身认知又没有达到相当水平的高度,逐渐产生了怀疑本民族文化的心态,开始认为自己长时间以来所信仰和坚持的文化是落后的甚至是无用的[5]。此外,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政府部门也为了追求政绩将主要精力放在抓经济上而忽略了文化建设。
文化建设不再是单独存在的问题,流传下来的少数民族民歌很大部分具有史诗般的作用,每个民族的音乐发展都凝聚着民族文化的精髓。例如,蒙古族史诗般的歌曲《江格尔》等,描述蒙古族祖先建功立业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族人民不断丰富和发展这部文化史诗形成了十几万行的作品。这部作品不但在蒙古族、藏族地区流传甚广,甚至对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作品至今在全世界少数民族音乐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这部作品也成为了少数民族音乐和文化协同发展的代表作品,不但成功地塑造了英雄形象,将英雄生活化,从出生到兄弟结义,到江格尔的婚姻,最后四处征战,体现了蒙古族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而文化与音乐协同发展的另一体现就是宗教祭祀活动,比如,生活在我国云南省西北部的布朗族民众在祭祀过程中一直沿袭至今在闭门节期间的“赕星”仪式,期间年轻男女有组织地将祭品送往山上寺庙,一般由成年男性在前面领唱,后面则由年轻女性进行应和,演唱内容大多数与祭祀的地点,祭祀流程等相关,这种祭祀文化形式已经存在上千年,在布朗族没有自己文字的情况下这种音乐能流传至今,与“赕佛”这种宗教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宗教、历史等文化形式与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存在互相促进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轨迹告诉我们,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发展存在同步性,也是影响少数民族音乐的最重要因素[6]。上述成功的案例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产业与少数民族音乐的协同发展
首先,少数民族音乐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在少数民族音乐走出传统口耳相传的识记方式的进程中,具有几十年发展历史的音乐报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传播方式的改变无形中成为推动少数民族音乐生态变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音乐报刊将音乐这种可听的方式转化为最直观的可见,能够在任何条件下反复查阅,部分少数民族音乐存在晦涩难懂的唱腔,只有非常专业的演唱者或者当地少部分少数民族艺人能够演唱,这给其传承带来很大阻碍,音乐报刊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音乐的传播效率,这对少数民族音乐传播而言意义重大。[7]
其次,音乐报刊的出现给大家提供了更大的交流平台,音乐报刊相对成本较低,相对于当前流行的新媒体来说限制程度没有那么大,任何人都能够从报纸上获得有用的信息,并且相对书本上提供的知识又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这一特点也能够激发少数民族音乐艺人不断探索民族音乐新知识、新层次,成为民族音乐历史发展的重大推动力。同时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反过来作用于音乐报刊,提供了更多新颖的创作素材,对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音乐报刊相关内容所在期刊内的销售情况又能从侧面反映出人们对相关少数民族音乐感兴趣程度以及未来我们所要关注的方向。
最后,音乐报纸期刊等的出现与少数民族音乐存在协同发展的关系,在改善少数民族音乐生态系统中起到了重要的工具作用。但当下社会流行的新媒体传播方式例如“抖音”“快手”等小视频软件、微信、QQ、微博等社交网络对少数民族音乐发展来说也可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工具,但是真正作用还未可知,也需要我们做更多的探究和讨论。
五、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与少数民族音乐的协同发展
更多人开始有兴趣、有机会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热爱民族音乐,并且从事与之相关的职业。与此同时,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也成为更多人关注的焦点,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与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少数民族音乐得到了发展,相关行业从业人员收入增高,会吸引更多的人们来从事相关行业;反过来又会促进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长足进步和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得到机会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关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变高,同样会促进它走向更大的发展舞台。从小学到高中阶段,音乐课上少数民族音乐鉴赏已经不可或缺,《嘎达梅林》 《掀起你的盖头来》 《飞歌》 《走进西藏》等等,在听赏体验的前提下,教师会引导我们通过阅读课本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通过比较他们的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认识、理解其民族风格,在我们心中,种下少数民族音乐的萌芽。而到了大学阶段,大家审美逐渐趋于稳定,越来越多的高校特别是各地的少数民族大学以及音乐学院等,增加了相关少数民族音乐的专业,例如各舞蹈院校开设的民族舞专业以及音乐专业的民族唱法等。国家和政策也逐渐倾向于将少数民族音乐打造成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门面”,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与少数民族音乐协同发展之路越走越顺畅。
六、结语
少数民族的音乐生态关乎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以及最终走向问题,也是其传承和传播的重要前提。社会发展新时期,全面文化自信意识越加强烈,任何一个组织和个人都不能以一己之力扛起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旗帜,协同发展之路是社会选择。我国少数民族音乐生态跨越了从自然选择到强大的人为干预,再到今天以协同发展为背景实现的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新思路。而本文虽然经过笔者长时间的探索和调查,但是仍然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未来我们应该将更多目光放在协同背景下少数民族音乐长期繁荣可持续发展这一落脚点,但是我们始终坚信经过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引,少数民族民众以及民族艺人的广泛参与实践,文化产业持续大繁荣发展必然会使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道路更宽广,有更多人真正喜爱,能够诞生更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走向国际,产生新的更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