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研究综述

2019-03-19张沙沙

财会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性支出财政支出规模

张沙沙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提升,也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就目前而言,中国经济增长处于非均衡状态,经济在这种非均衡状态高速增长过程中必然孕育着放缓的矛盾,这也是经济增长的新常态(李学林,2015)。财政支出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是无可替代的,财政支出规模的适度和结构的优化对国民经济健康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不同的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给出了不同的观点。最早研究经济增长的是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他们认为经济增长产生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相互作用的良性循环,并否认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认为经济受“看不见的手”(市场)的控制,市场可以自发调节达到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的状态。而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承认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作用,根据“乘数原理”理论得出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正效应,通过财政支出乘数可以扩大有效需求,并对过渡1929-1933 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负效应,政府支出增加会挤占私人投资,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且挤出效应主要发生在财政支出增速较快和经济过热、通胀压力较大的阶段(帅雯君等,2013)。针对这些研究的争论,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统一的结论。本部分对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文献的梳理和分类,主要从国内外两个视角进行研究。

二、国外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有关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部分主要从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两个视角进行文献的梳理。

(一)理论研究

Goldsmith(2008)认为财政消费支出短期内促进经济增长而长期却不利于经济增长,但是财政投资规模的扩大对经济增长却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Nazmi(1997)主要从政府消费支出角度进行研究,结论表明政府消费性支出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或对经济增长并无显著影响。Devarajan et al(1996)将政府支出分为非生产性和生产性支出,得出了公共支出成分变化会提高稳态经济增长率的条件。该条件成立的前提比较苛刻,既要满足不同类型生产力的不同,而且还要依赖于两种成分在初始状态下所占的比例。Gemmell(1983)从非市场部门增长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出发,分析27个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发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无法确定。Landau,Daniel L.(1985)用政府消费开支在国民收入中的平均份额来估计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政府支出与一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负相关。Meguire和Kormend,Roger(1985)通过研究政府部门的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表明两者不存在明确的关系。Davoodi and Zou(1998)得出结论:财政支出按经济性质分为生产性支出与非生产性支出,其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

(二)实证研究

海外对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如Grier(1989)通过对多个国家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其研究表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Crain and Lee(1995)认为人均财政支出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但财政收入却与经济增长负相关。Easterly 和Rebell(1993)分两个时间段进行研究,一个是1870 年至1888 年的全球28 个国家,另一个是1970 年至1988 年的全球100 个国家。认为财政支出规模与经济增长存在负相关关系。Yang J(2011)通过研究美国的经济数据,得出财政投资性支出对经济増长的促进效益不明显,甚至会产生负作用。Piabuo(2017)通过对五个国家数据的研究对比,探讨了国家之间的健康支出的影响。利用计量工具进行实证研究,最终结果表明:卫生支出能够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长期来说,其结论也是成立的。Evans(1997)从另外一个角度研究,通过模型实证得到政府消费支出的比重和人均产出的增加其相关性并不明确。Menyah和Rufael(2013)利用协整分析,通过对埃塞俄比亚57年的序列数据进行计量研究,其结论表明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有赖于政府支出的增加,但是政府支出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Ghosh 和Gregoriou 研究发现,资本性支出不利于经济增长,但是公共消费性支出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理论基础还是实证分析上看,国外学者对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始终没有统一的结论。这不仅与研究方法有关,与财政支出结构分类也有一定的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影响。

三、国内文献综述

(一)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通过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国内学者主要从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两个视角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一共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分别是财政支出规模促进经济增长、财政支出规模阻碍经济增长和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

1.财政支出规模促进经济的增长。张明喜和陈志勇(2005)利用生产函数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公共支出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而我国最优公共支出规模是27.9%。高新雨和王叶军(2018)利用动态面板数据研究了财政支出规模对地级以上城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宋丽颖和张伟亮(2018)利用我国2007-2015年数据,研究认为财政支出会存在空间溢出效益。通过实证研究表明财政支出总额对本地经济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林江(2018)等以广州市为例,采用VAR 模型研究改革开放1978-2016 年的财政支出规模和经济增长关系,最终得出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经济增长受财政支出冲击的影响。郑婵娟和何先平(2008)运用面板数据研究湖北省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过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发现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陈高和王朝才(2014)采用Ram两部门生产函数研究中国地方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作用,研究表明地方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有利,但区域之间存在差异。因此,要因地制宜的制定财政政策才能更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增长。

2.财政支出规模阻碍经济的增长。庄子银和邹薇(2003)对1980-1999 年政府财政支出、调整成本对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认为在政府财政支出不断增加的过程中,由于调整成本的增加和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对经济增长存在负作用。仲君燕(2011)采用实证分析方法,认为中央财政支出和地方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反,地方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阻碍作用,建议进一步地方财政的支出力度。刘欢(2018)在研究中发现民生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经济增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着民生财政的增加,通过引入人口流动变量,发现人口流动规模的大小对这种效益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严成樑和龚六堂(2009)主要从财政政策角度出发研究出公共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同时公共支出不总是能促进经济的增长,支出规模超出适用范围便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模型中把劳动选择内生化,结果证明Barro(1990)关于所得税税率与经济增长的倒U型关系的结论不一定总是成立。

3.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具有不确定性。高军和刘博敏(2013)研究表明在短期内,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时滞性;长期内,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作用不太明显。杨瑞平和敖小波(2014)通过协整分析得到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不存在协整关系,其主要原因是财政支出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需要进一步优化。曹俊雪等(2011)研究表明省级财政支出规模对区域经济增长不具有显著影响。李永友(2005)基于瓦格纳定律,对我国1979-2003年公共支出与国民产出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国民产出与公共支出没有显著的关系。从而进一步表明:瓦格纳定律对我国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并不适用。

(二)财政支出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不同学者对财政支出结构的分类及采用的模型不同,相应的研究也多样化。本文主要从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以及从财政支出结构具体应用项目进行文献综述的梳理。

1.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郭庆旺、吕冰洋和张德勇(2003)主要研究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通过构建理论模型表明财政人力资本投资比物质资本投资更能提高经济增长率,而对科研支出的投资带来的经济增长是最大的,他指出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廖楚晖和余可(2006)用面板模型利用1995-2004 年的数据研究出地方政府支出对经济的长期和短期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地区之间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一些地区的生产性支出对长期经济增长具有负效应。廖安勇和史桂芬(2018)研究了吉林省地方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认为财政支出结构效应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正向的引导作用,同时还得出在经济下滑时期财政非生产支出和私人消费之间存在互补的关系有利于扩大社会消费需求。严成樑和郑金国(2011)利用我国31 个省的数据分析得出我国生产性支出不总是能促进经济的增长。

2.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孙长清和李辉(2007)基于Panel Data 模型研究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提出消费性财政支出对经济具有阻碍作用,转移性支出具有正向的影响。何继善和汪东华(2006)认为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尤其对竞争性领域的财政支出要有控制力,对于民生领域相关的财政支出要加大投入力度。庄腾飞(2006)对中国14 个省进行实证研究,从1991-2003年相关数据分析得出:转型经济时期,政府消费性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转移性支出与经济增长呈现非常弱的正相关关系。娄洪(2004)分析了长期经济增长中的公共投资政策,他认为公共投资政策应该从长期推动经济增长研究角度出发,我国公共基础设施还比较匮乏,保持基础设施资本存量的增长率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吴洪鹏(2007)认为民间投资与公共投资之间存在正向的关系。通过增加公共投资,民间投资也会扩大,从而对经济产生正效应。

3.财政支出结构具体应用项目影响研究。张岩岩(2018)通过研究了重庆市1995-2016年的经济数据,认为教育支出、科技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与经济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应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郭庆旺等(2003)提出科研支出对经济增章的效益高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支出的经济效益却高于物质资本支出,并强调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张明喜(2008)利用聚类分析法把全国分为经济发达区、经济较发达区、经济欠发达区和经济落后区,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财政支出的各项产出弹性具有较大的差距,在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时一定要注重适度规模的发展。贺俊和吴照䶮(2013)通过研究表明不同的公共支出结构对经济会产生不同的效益,他主要是在内生增长的框架内把公共支出分成三类进行讨论,利用1997-2010 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得出地方公共支出存在失衡的问题,并认为经济建设类支出并没有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康秀梅(2008)研究出了导致东、中、西部财政支出经济效益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对具体支出项目的资源合理配置可以改变财政支出比重扩大对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王新军和赖敏晖(2010)通过分税制改革前后对财政支出应用项目具体细化分析对比得出财政分权加剧了财政支出结构的扭曲,利用1979—2006年的面板数据提出要从制度上扭转支出结构的扭曲,才能进一步的为经济增长提供重要的保障。高飞跃和邢凤致(2010)从改革开放以来的财政数据进行分析,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得到财政支出与GDP存在正相关,同时加强对财政领域的监督力度也有利于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

四、结论

文章较为详细的阐述了国内外有关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相关的理论和实证方面的研究。国外是最早开始对财政支出进行研究的,国内很多学者也是在借鉴国外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国内学者对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方面,对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通过国内外文献梳理得到:财政支出主要从规模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由于各学者采用的模型、财政支出结构分类标准、以及研究的时间年限具有很大的差异,所得到的结论也有很大的不同。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分别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是却鲜有人研究经济增长和财政支出的相互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财政支出是一个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财政支出结构如果得不到优化便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合理的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不仅对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效益,对资源优化配置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存在医疗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社保覆盖不全面、教育资源不合理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的研究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猜你喜欢

性支出财政支出规模
政府生产性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和挤入效应——基于地区异质性的分析
规模之殇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2016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支出完成预算情况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性支出研究
Mentor Grpahics宣布推出规模可达15BG的Veloce Strato平台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四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
资本性支出计算方法的理论探索和实际应用
——多年年金概念的提出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