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宏治疗顽固性带下病经验介绍
2019-03-19陆春艳王永宏
宋 琼 陆春艳 汤 莉 王永宏
俗话云“十女九带”,带下病在女性的一生中极为常见,属于西医“阴道炎”“盆腔炎”“宫颈炎”“宫颈糜烂”等疾病范畴,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1]。多数患者因此病“无疼痛之苦”而不予重视,但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往往缠绵日久不愈,或反复发作,日积月累,“却有暗耗之害”,给女性生活甚至生育带来严重影响。王永宏教授师从首届国医大师班秀文,为湖南省中医妇科界知名中医,从事中医妇科临床与教学30余年,对于妇科疾病的诊治有独到的见解,药简效佳,余有幸跟师临诊,受益匪浅,现将导师治疗顽固性带下病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多端 祛湿为主
历代医家对带下病病因病机的阐述多不胜数,致病因素或寒湿、或湿热、或湿毒;或虚、或实、或虚实夹杂;或从内生,责之于脏腑功能失调,或自外受,归因于外界湿毒秽浊内侵;总而言之,均是由于水谷之精微不能正常上布施化,反下陷为湿,停滞胞宫,损伤冲任,发为带下。病因虽多,但着眼点在于“湿”,故“祛湿法”贯穿于带下病辨证治疗的始终,祛湿虽有燥湿、利湿、化湿、渗湿、汗湿、泄湿、逐湿之分[2],导师认为,祛湿最重要的在于温化和清利。温化即温肾健脾以化湿,脾属于中土,脾气散精,有运化水湿的作用,脾气受损则运化失职;肾属于下焦水脏,主津液,亦为水液代谢的主要脏器之一,肾阳虚损,则气化失常,水气内聚而成湿;肾气不固,则封藏失职,水湿下注而成带。温肾健脾,则脾气壮旺,饮食之精华,生气血而不生带,肾阳温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 促进精血津液运行输布,水湿运化正常,则带下自止。清利即清热解毒利湿以止带,湿郁易蕴热,湿与热合,一阴一阳,更是胶着难开[3],侵犯下焦,损及任带,而致带下过多;湿热留恋,湿热遏久成毒,或热甚化火成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胞脉瘀阻,则小腹或腰骶胀痛,湿浊热毒上蒸,则口苦咽干,故治疗当以清热解毒,利湿止带。虽为清利,导师在用药时极少用苦寒之药,而以甘寒淡渗为主,如蒲公英、薏苡仁、车前草、忍冬藤、败酱草、苦参、茵陈、紫花地丁等,所谓利一分湿则伤一分阴是也。
2 辨证论治 化瘀为要
带下病的治疗书中记载颇多,均以祛湿止带为基本原则,根据症候之寒、热、虚、实、气、血、痰、湿之偏重,灵活运用温肾固涩、清热解毒、补气健脾、疏肝理气、滋肾益阴、活血化瘀等治法。《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曰:“妇人经水闭不利,脏坚癖不止, 中有干血, 下白物”,首次提出了血瘀致带的思想,故化瘀法治疗带下病并非现代所创。其病机有:脏腑功能的失调导致气机不畅,血行障碍成瘀;或脏腑功能减退,气不行血成瘀;或妇人胞脉受损,风寒冷湿等外邪趁虚客于胞中,导致血液运行不畅成瘀;瘀能滞湿,湿能生瘀,湿瘀互结于下焦,以致带下绵绵、小腹隐痛,经久不愈,治疗若以常规祛湿之法则带下不止,反有化热伤阴之嫌,故而王教授认为,活血化瘀之法在顽固性带下病、带下久病的治疗中尤为重要。多数医者于带下病并腹中有癥积包块,舌质紫黯有瘀斑之患者,毫无疑问予活血化瘀法以治之,疗效立竿见影,而于“无症之瘀”[4]带下久病或反复复发患者却予表象辨证以治之,往往收效甚微。正如前人所言,“久病多瘀”“久病必瘀”,带下日久,早已有瘀血之病机,因病情相对轻浅,暂未表现出瘀血之症,“上医治未病”,导师在祛湿药物的基础之上,配以诸如鸡血藤、大血藤、泽兰、当归、丹参、皂角刺等养血活血、化瘀通络之品,药到病除,疗效极佳,应证了唐容川之言:“ 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去瘀之故。”
3 注重调护 扶正为本
带下病患者本就脾气虚弱, 无力升清,气血化生无源,若带下不止,久而久之,更易耗气伤津,甚则累及脾肾阴阳两虚,加之妇人本就柔弱之身,治疗不当,或用药过猛过烈,矫枉过正,致使祛邪伤正、清热伤脾、破血伤津、利湿留瘀,使得疾病愈演愈烈,正邪相争,正不抵邪。所以,导师在顽固性带下病的治疗中强调,以“扶正、补虚”达到“祛邪”的目的,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自创益气扶正茶饮方[5],全方由生脉饮加味组成:西洋参4 g,麦冬15粒,五味子10粒,绞股蓝2~3 g,泡水代茶饮,以达益气健脾敛肺之效,因扶正补虚不在于一朝一夕,而茶饮方口感好且饮用方便,长期服用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易于被患者接受。中药汤剂导师常在四君子汤或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上辨证加减,旨在补正气、祛邪气,治病求本,疾病的发生与转归,与体内正气的强弱密切相关,“正气充足,则病愈大半矣”。如临床上非炎性带下患者,若外阴瘙痒反复发作,西医常无好的治疗方法,导师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方,辨证加减,配以诸如滋阴、清热、祛风、解毒之品,设方平易,用药纯和,疗效显著。由于现代生态环境的改变、人类生活节奏愈加紧凑、不良的生活及饮食习惯的形成,致使患者的病情复杂多变,机体的抵抗能力及自我修复能力大不如前人,中医讲究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不仅只是通过外在药物的纠正,更主张自身勤加锻炼、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忌辛辣刺激与寒凉的饮食等内在体质的改善,从而加强自身的抵抗力抵御外邪,内外共调,标本兼治。
4 典型病案
患者姚某,女,37岁,已婚,孕5产1人流4。2018年5月20日因“反复外阴瘙痒伴小腹隐痛10余年”初诊,现病史:患者自诉2006年药流未净行清宫术后,经常复发阴道炎,外阴瘙痒,白带量时多时少,色黄质稠,偶有异味,小腹隐痛反复发作。自诉辗转多处就诊查妇科B超及白带常规未见异常,自行服用妇科千金片后腹痛症状好转,而后上症反复发作。夫妻双方规律性生活,近3年来未避孕迄今未孕。既往月经规律,7~8/30天,量少,色暗黑,夹血块,经期少腹隐痛、腰酸,经前乳房胀痛,LMP:5月12日—5月19日。刻下:小腹隐痛,间断性发作,白带量多,色白质稠,外阴瘙痒,无明显灼热感,口干,不苦,入睡困难,易醒,饮食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细。2010年3月因“宫颈糜烂”于当地行激光手术,2017年4月25日于贵州当地医院行内膜息肉摘除术。妇查:外阴(-),阴道:畅,可见大量白色黏稠分泌物,无异味;宫颈:光滑,大小质正常,无压痛及举摆痛;子宫:前位,稍有压痛;双附件(-)。今日本院白带MDI:洁度II,余(-)。今日本院B超:内膜3.8 mm,宫颈腺囊肿,余无异常。中医诊断:1)带下病,脾肾两虚兼血瘀证;2)妇人腹痛;3)断绪。西医诊断:1)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2)继发性不孕病,治法:滋肾养阴,益气健脾,活血通络。处方:1)治疗期间,严格避孕、清淡饮食、避风寒、畅情志;2)茶饮方:西洋参3~4 g,麦冬15粒,五味子8粒,半枝莲2~3 g (此为一次剂量,泡水代茶喝)×20天;3)内服方:党参20 g,炙黄芪20 g,白术10 g 茯苓20 g 车前子15 g,百合15 g,熟地黄10 g,桑椹子30 g,女贞子30 g,金银花10 g,香附10 g,延胡索15 g, 乳香5 g,没药10 g,共12剂,日1剂,煎服,早晚温服;4)外洗方:苦参40 g,土茯苓40 g,百部40 g,白鲜皮20 g,12剂,日1剂,水煎外洗。
2018年6月17日二诊:LMP:6月10日—6月16日量较前增多,色深红,血块减少。患者诉腹部隐痛减轻,白带量减少,偶有瘙痒,睡眠、二便可。处方:1)内服方:守方如上加黄精15 g,丹参10 g,当归10 g,白芍10 g,共14剂,日1剂,煎服,早晚温服;2)外洗方:守上方外洗方,共10剂。
2018年7月15日三诊:LMP:7月14日,未净,患者诉上述诸症改善,余无不适。药既对症,处方:1)内服方:守上内服方加减,14剂;2)茶饮方:守上茶饮方共用20 d。
2018年12月20日四诊:自服上方之后,一切症状消失,随之停药。现停经52 d,B超提示宫内早孕,现诉偶有小腹坠胀感,无阴道流血,纳一般,寐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滑。处方:1)固肾安胎丸,2盒;2)不适随诊。
按:患者多次宫腔操作史致使胞脉受损,则寒湿邪毒趁虚客于胞中,损伤任带,发为带下,邪毒与气血相博,致使血行不畅,瘀血阻络,胞脉不利,从而腹部隐隐作痛,经行量少、色暗红夹块。患者久治不愈,阴血不足,精亏血少,上不能养心神则夜寐欠佳,下不能养肾府则腰痛;阴虚生风化燥则阴痒;病情迁延日久,每每耗伤正气,故而脾气亏虚。初诊处方: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补气健脾,祛湿止带,方中重用党参健脾益肺,黄芪平补固表,黄芪与党参两者相配不仅益气生津,且可以增强人体的抵抗能力。配以熟地黄、桑椹子、女贞子补肾滋阴养血;香附、延胡索、乳香、没药疏肝行气,活血止痛;金银花、甘草清热解毒通络;百合宁心安神;患者久病体虚,当以扶正补虚,辅以茶饮方以益气健脾,养阴润肺,长期服用可以增强正气,抵御外邪;再以外洗方清热燥湿、祛风解毒、杀虫止痒。二诊时患者虽症状改善明显,但患者体虚,当正确处理正气和瘀血之间的关系,不可久服活血之品,故而基础方改为四君子汤合四物汤,“补新血,破宿血”,补化并用,以加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三诊复诊时患者已接近痊愈,带下正常,外阴不痒,腹部不痛,遵“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用健脾补肾之法以善其后,守上方加减以巩固疗效。该患者通过补脾肾、理气血、调冲任,病愈而能受孕。
5 讨论
带下病的治疗分中西医两种方式,西药治疗的过程中存在的耐药性、不良反应、停药后易复发等特点,以及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用药的局限性,中医中药治疗带下病彰显出其独特的优势,更是弥补了现代医学对非炎性带下病临床疗效的空白。但是,现代妇女带下病远比传统的妇女带下病更为复杂,处理起来更加棘手,余跟随导师左右,临床所见虚与实杂、血与气滞、热与瘀并或互为错综的带下病不在少数,导师每每告诫,只要掌握好诊疗思路,用药不局限于某方某药,可以是古代经方,也可为名家验方,治法对症,用药中的,则疗效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