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饲与放牧条件下藏猪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比较
2019-03-19王力圆强巴央宗
张 盼 ,商 鹏 ,张 博 ,张 健 ,王力圆 ,张 浩 ,强巴央宗 *
(1. 中国农业大学畜禽育种国家工程实验室,动物遗传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93;2. 西藏农牧学院动物科学学院,西藏林芝 860000)
藏猪是主产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区珍贵的地方猪种,也是唯一一个能适应高海拔气候和高山放牧饲养方式的猪种[1-3],在西藏自治区的林芝、昌都、山南、拉萨以及四川省阿坝、云南省迪庆市和甘肃省合作市等地都有分布[4]。据统计,生活在西藏林芝地区的藏猪数目最多[5]。藏猪多采用放牧为主、舍饲为辅的传统饲养方式。由于长期处于高原环境和野外放牧,藏猪形成视觉发达、嗅觉灵敏、能奔善跑、头长嘴尖、心脏发达、鬓毛粗长、耐粗饲、沉脂力较强等品种特征[6]。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原生态、绿色、无污染、高品质猪肉产品的需求增加,藏猪养殖业受到普遍关注。然而,藏猪放牧养殖方式落后,繁殖率、成活率和生长速度受到极大影响,难以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因此,改变传统养殖方式,采用适当的舍饲模式是藏猪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改变藏猪放牧饲养方式是否会改变肉产品质量或使肉质风味变差,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以西藏林芝藏猪为材料,测定放牧与舍饲2种不同饲养方式下藏猪的屠宰性能和肉品质,为藏猪的科学饲养及其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舍饲组藏猪10头,来自西藏农牧学院教学实习牧场,日粮粗蛋白质含量15%,消化能水平12.5 MJ/kg,自由采食,舍饲圈舍带室外运动场。放牧组藏猪8头,来自林芝市工布江达县错高乡国家级藏猪保种基地,仔猪断奶后开始放牧,偶尔补饲整粒的青稞和玉米。所有屠宰的藏猪均为300日龄左右的阉公猪。
1.2 检测指标与方法
1.2.1 屠宰性能 试验猪均在宰前禁食24 h,屠宰操作规程参照《瘦肉型猪胴体性状测定技术规范》(NY/T 825—2004),主要测定和计算胴体重、屠宰率、胴体长、瘦肉率、背膘厚、皮厚、眼肌面积、肉骨比、花板油重等指标。
1.2.2 肉品质 根据《猪肌肉品质测定技术规范》(NY/T 821—2004)所述方法测定肉品质,测定指标包括肉色评分、大理石纹、剪切力、熟肉率、滴水损失等。
取第12肋骨处的背最长肌采用传统索氏抽提法测定肌内脂肪。烘干肉样,用滤纸包好放入萃取套管中,套管最上部塞上脱脂棉,将套管放入脂肪收集瓶,加入石油醚,将收集瓶大半部分浸入水浴锅中,温度为50 ,启动冷凝水,虹吸循环在10 次/h以上,连续萃取 6 h。然后取下脂肪收集瓶置于干燥器中过夜,于次日将收集瓶置于80 真空干燥箱中处理1.5 h,再将收集瓶取出后称重。肌内脂肪 =(带有脂肪瓶重-空瓶重)/样本重×100%。
1.3 统计分析 试验数据用SPSS 21.0处理,用软件中t检验分析不同饲养方式下各指标值,结果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统计显著性水平为P<0.05,极显著水平为P<0.01。
2 结果与分析
2.1 饲养方式对藏猪屠宰性能的影响 由表1可见,不同饲养方式下藏猪生长速度不同,舍饲组藏猪活体重和活体背膘厚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舍饲组胴体重、背膘厚和眼肌面积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但放牧组藏猪皮重率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而胴体长、屠宰率、皮厚、瘦肉率和肉骨比组间差异未达显著水平(P>0.05)。
表1 饲养方式对藏猪屠宰性能的影响
2.2 饲养方式对藏猪体组分的影响 由表2可见,放牧组藏猪头重率、肾重率、胃重率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肝重率极显著高于舍饲组(P<0.01),花板油率极显著低于舍饲组(P<0.01),但蹄、心脏、肺、胰和肠等占身体比率差异不显著(P>0.05)。
表2 饲养方式对藏猪体组分的影响 %
2.3 饲养方式对藏猪肉品质的影响 由表3可知,舍饲组藏猪大理石纹评分和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剪切力显著小于放牧组(P<0.05),其他指标皆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肉色评分均为3分左右(3分为最佳肉色),不会出现PSE肉和DFD肉,属于优质猪肉。
表3 饲养方式对藏猪肉品质的影响
3 讨 论
3.1 饲养方式对藏猪屠宰性能的影响 藏猪为我国著名的高原小型猪种,初生重小,300日龄藏猪公、母猪体重分别可达27.89 、32.92 kg[7]。藏猪传统的饲养方式为放牧,主要以草原和林下的青草、果实、根茎等食物来源,很少补饲精饲料,养殖成本较低。但藏猪在天然草场采食到的牧草营养物质有限,特别是冬春季节摄取的营养物质严重不足,常处在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且每天活动量大,消耗能量多,因此本研究中放牧条件下300日龄藏猪活体重(34 kg)显著低于舍饲组(47 kg)。舍饲为藏猪提供的营养更多,且运动相对较少,因此生长速度快,脂肪沉积多。舍饲还可以提供更好的饲养管理条件,提高母猪产仔数和仔猪成活率。本研究中,放牧和舍饲组藏猪屠宰率相近,但由于舍饲组藏猪活体重高,所以胴体重较高,从个体产肉量来看,藏猪舍饲可以得到更多的个体产肉量。
猪背膘厚、眼肌面积与瘦肉率直接相关,其中背膘厚可反映胴体脂肪沉积量,与瘦肉率呈负相关[8]。本试验舍饲组藏猪背膘厚是放牧组的1.5倍,瘦肉率比放牧组低3.54个百分点。眼肌面积与瘦肉率呈正相关[9],本试验中舍饲组藏猪可能由于体重较大,因此眼肌面积大于放牧组藏猪。
3.2 饲养方式对藏猪体组分的影响 藏猪是高原原始的小型猪种,头重率高;由于适应高海拔低压和低氧气候环境,心、肺等器官重也较大[10]。放牧饲养的藏猪采食更多的粗饲料,所以胃、肝、肠等消化代谢相关器官所占比例较大。本试验发现,藏猪舍饲后运动减少,脂肪在内脏中沉积也增加,花板油率高于放牧组。
3.3 饲养方式对藏猪肉品质的影响 目前,常用来衡量肉品质的指标包括肌肉的颜色、pH、剪切力和系水力等[11-12]。2种饲养方式藏猪肉色评分3左右,滴水损失2.8左右,优于杜×长×大商品猪[13],属于优质猪肉。大理石纹是家畜骨骼肌发育到一定的生理成熟阶段,在肌肉小肌束间脂肪及结缔组织形成的纹理[14-15],反映了猪肉肌内脂肪含量,与肉的风味和多汁性呈正相关,也影响肌肉嫩度[16-18]。本试验舍饲组藏猪肌内脂肪达5.21%,大理石纹评分也较高,反映其肉品质优,风味较好;放牧饲养的藏猪肌内脂肪含量为2.8%,大理石纹评分接近3,也属于优质猪肉。
剪切力是反映猪肉嫩度的指标。由于本试验中的藏猪年龄在300日龄左右,肌肉剪切力均较高。舍饲组藏猪剪切力低于放牧组,说明舍饲可以改善肉的嫩度。放牧组藏猪可能由于运动较多,肌肉纤维较粗硬,其肌肉剪切力达到了3.89 kg,这也反映了藏猪的肉品质特色,体现其特殊的风味和口感。
4 结 论
藏猪传统的放牧饲养管理较粗放,而舍饲可以提高藏猪个体的产肉量,使肌内脂肪和大理石纹评分增加,嫩度改善,可在藏猪养殖中大力推广。放牧饲养的藏猪瘦肉率高,肉品质也较好,且考虑到放牧可以有效利用当地山坡和林下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养殖劳动力,因此建议在推广藏猪舍饲模式的同时,可以适当放牧,保持其原有的习性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