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讲评促高效
2019-03-18田振东
摘 要:高三一年大概有近50多次大小考试,这些考试确实很重要,能够检测到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比考试更重要的在于考后的“评”,即试卷讲评,试卷讲评课也就成了高三政治课常见的课型和重点课型。本文针对常见的试卷讲评课的弊端展开论述,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探索出适合高三学生的试卷讲评方法。
关键词:试卷讲评;方法探究;改進
一、 当前课堂讲评现状与效果评价
用45分钟来讲试卷,大多数老师的做法是先发答案,之后讨论答案,最后讲解答案。这三步走的程序本身没有问题,问题是学生的学情差异较大,要想让试卷讲评课起到作用,就需要从看似没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我对自己的试卷讲评课做了一些反思,结果如下。
(一) 整体低效,师生疲惫,考纲闲置
现在的试卷讲评课,大多时候仍然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总结,学生记录”的传统模式上。讲评局限于就题论题,因着时间关系,较少注重知识的纵向联系,缺乏与学生的思维碰撞,思维沟通。老师总结考点,老师讲解方法,老师传授技巧,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学生等着老师喂,学生不熟悉考纲,更不熟悉知识点。
(二) 学情了解不全面,矫正迁移训练少,落实不好
对学生的学情了解不全面,这样就导致讲评时很难做到有的放矢。虽然有时我也会让学生自己将错题总结到错题本上,可种种原因检查的次数不是很多,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试题的迁移训练的选题上不够精准,数量上不多。学生不能“吃一堑,长一智”,下回遇到此类型的试题,依然“奋不顾身”地犯同样的错误,我只能摇头叹息却毫无办法。
(三) 讲解贪多,延伸拓展较广,影响复习进度
在试卷讲评课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由于题没有讲完而压堂的情况,究其原因,是有些问题拓展得过多、过细。讲评前没有备好学生,对学生的答题情况只做了大概的诊断。这样就造成了很多试卷只能直接给学生下发答案,没有时间讲解了,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失去了这些试卷的价值和意义,更影响了正常的复习进度。
二、 具体改进措施
总之,试卷讲评课一定要做到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学得愉快、轻松、有序、和谐,参与度高。为此,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和调整。
(一) 集体备课求实,科学设计讲评
讲评前拿出30分钟左右的时间与同组教师一起分析学生答题情况、错误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同一个题同一类错误都加以记录,以及哪些题是共性问题,哪些题是个性问题,提前做到对试题的知识点和分布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判断试题的难易度;分析试题的命题的思路、考查角度和意图以及答题思路和技巧。
(二) 答案提前下发,讨论前置课下
考完或学生做完试卷后即讲评前就下发答案,并且布置相关任务,课余时间自由讨论并解决自己的错题,对照答案准备“说题”,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包括说思路,说问题分析,说材料选取,说答案形成的逻辑,讲评前小组抽签决定主观题的说题,客观题课上讨论生成,随机说题。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又激发了学生参与和表达的积极性。
(三) 说题思路展示,客主优差有别
比如对于客观题,可以根据客观题的正答率的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正答率在30%以下的主要由教师讲解,正答率在30%~80%之间的由各小组根据黑板的具体情况讲解,正答率在80%以上的由教师指定的学生(一般是学有困难者)来讲解,教师适时予以点拨。
(四) 简洁整理要点,主动总结考点
规范答题思路,对于要点的整理要简洁不啰嗦,强化对答案要点的概括和总结即是对考纲中“概括和归纳能力”的锻炼。学生要讨论这张试卷涉及的考点,必须在自己的考纲上进行记录,或划勾或画圈,考一次划一次,日积月累,学生对于高频高点和相关重点知识,便能够自己主动地去查缺补漏,强化知识点的记忆了。
(五) 定期编题迁移,落实评价跟进
利用大课间的时间给学生们播放《新闻联播》,增强对时事的了解。具体做法是定期以一个热点事件为背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编题,自己设计问题,自己编织答案,并且根据编制情况予以加分等奖励,定期公布优秀编写小组,同时教师选取各班优秀的试题做合理改动后,编入下次年级周考或者月考的试卷。这样做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主动去找时政热点,主动去把热点和教材知识进行有机统一,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主观题的得分难的问题。
试卷讲评是考试的延续,更是课堂教学效果的试金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首先改变“学生探究浪费时间”的观念,放手让学生大胆去思考探究,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快乐中探究,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在提高中成长。我坚信,能让学生真正成长的老师,才是真正成熟老到的老师!
参考文献:
[1]朱维翠.主动参与科学引导高效讲评——以教学试卷讲评课为例[J].学园,2012(12):147-147.
[2]吴国土.重感悟·升思维·归本质——以高三数学试卷讲评课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4):15-17.
作者简介:
田振东,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