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院校开设信息类新专业的研究与思考

2019-03-18王茜丁长松褚志宏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专业建设

王茜 丁长松 褚志宏

摘要:针对中医药院校开设信息类新专业,在教学实践中存在师资力量弱、培养方案不完善、实验室发展滞后、实训实习基地不成熟、社会认同度低等现实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并阐述了取得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信息类新专业;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8-0080-03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学科间的渗透交叉越来越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和需求也越来越多[1]。只有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结合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新专业,与时俱进,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高校的教育才有生命力,培养的学生才能快速适应社会,真正立足于社会。

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为适应发展趋势,在原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上新增了医学信息工程和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两个专业,以进一步完善办学体系,满足社会需求。经过近几年的探索与建设,解决了一些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希望能为类似新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一、开设新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医药院校开设信息类新专业对社会而言是为其培养了复合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对广大学生而言是满足了其求学求知的需要,提高了未来就业竞争力,就高校本身来说也充实了专业类别、提高了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理应受到社会、学校、学生的欢迎,是一件多方共赢的好事。但新设专业的开办引发了新的矛盾,如师资力量、培养方案、实验室、实训实习基地、社会认同度等与需求不匹配,严重制约了新设专业的发展。

(一)师资力量弱

在新设专业的建设中,专业师资很难立即得到相应的补充,师资的匮乏造成教师现有工作量大大超标。以2016年为例,我院在岗专任教师共21人,共承担62门课程,承担的年度总课时合计12132.7个,算下来我院专任教师人均课时量达577个。学生人数为493人,师生比为1∶23.5。另外,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比81%,初中级职称的教师占比76%,初中级职称的青年教师所占比例偏高,新专业所需要的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引进较困难。

总的来说,我院专任教师数量相当短缺,教学任务重。因为教师数量短缺,存在某位教師承担几门相近专业课的问题,同一批学生可能每学期都见到同一个老师上相近的专业课(例如计算机网络基础和计算机网络工程,数据库原理和大型数据库技术等等),从学生的角度而言,会受制于教师的视角,也会因太过熟悉学习效果打折扣;对老师而言,需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创造新意来加强教学效果,也因教学任务重而无暇顾及科研,更顾不上晋升培训等提升性发展。对于师资培训,教师们大多数往往只完成每年所需要的最低继续教育数量,形式渠道也比较单一,大部分是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的网络学习课程,严重制约了教师们的学习提升空间。

(二)培养方案不完善

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起始环节,倘若设置不合理、缺乏科学性,那么新专业的建设就会走很多弯路[2]。由于缺乏新专业的办学实践探索与经验积累,新专业申报时大多是参照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的做法,并不能完全契合中医药院校的实际情况,在制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上缺少个性与特色,不能有效避免同质化,存在定位不够清晰、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严重影响后期的专业教学质量,造成专业竞争优势不强、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脱离。

(三)实验室发展滞后

现有实验室的配置和条件与新专业的需求有一定差距,是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信息类专业是应用型学科,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中重要的一环,而实验室配置条件是实践能力培养的先决条件。教学类实验室一般分为基础课实验室、专业基础课实验室、专业课实验室,由于现有实验室场地、设备、专业师资、专项资金的缺乏,新专业实际上是缺乏合乎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需的、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课实验室,所开设的实验主要是基础类实验。实验中心现有实验室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容纳72人的实验室4间,一种是容纳40人的实验室若干,新专业每年级有50多人,40人的实验室容纳不下,72人的实验室房间不够,给实验分组带来困难。同时,大多才开始建设的新专业的所谓“专业实验室”,实际上是与原来已有的相近专业的实验室的“共享”,共享专业师资、实验场所以及实验设备[3]。因此,专业课实验室是新办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点,专业课实验的专业性强,设备仪器投资大、更新快,年学生实验人时数少,需要前瞻性的考虑专业实验室建设。

(四)实训实习条件不够成熟

传统的实训以校内为主,地点设在信息教学实验中心,实训项目是与课程相匹配、难度稍大的课程实践内容,毕业实习集中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学完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所有课程之后,大概12月中下旬开始到大四下学期的4月份前结束,大概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传统的实习是学生自己去寻找落实,项目内容也是自己灵活选取。存在的问题一是校内场地有限、仪器设备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技术要求;二是带实训的教师往往自身项目实践经验不足,指导学生力不从心;三是毕业实习的时间临近毕业,与找工作的最好时机相冲突,很多学生无心真正投入实习,并且实习项目太过自主,部分学生不知道要做什么及怎么实现。这些都使得实训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五)社会认同度不高

受思维定势的影响,社会上对中医药院校培养人才的认识还停留在只需培养传统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层面,甚至一些中医药专家、学者也对中医药院校开设信息类新专业的必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学校对信息类新专业的定位不准,把其作为学校的一个辅助专业来办学,在各方面支持不够、投入不足[4]。另一方面,生源对于中医药院校信息类专业的报考热度不大,同时存在就读信息类专业的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入学后要求转专业到医药类专业的现象,这些都制约了新专业的发展。

二、应对措施

(一)多渠道提升师资力量

新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保证,是对新专业学生负责的保证,是新专业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具体来说:

1.对刚参加工作应届毕业的青年教师实施一对一指导的“青年教师导师制”。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和业务指导能力工作的一线专任教师可担任青年教师导师,对青年教师的师德修养、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培养帮助,有效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2.针对不同阶段层次的一线教师,出台了优秀教师培养计划,包含青苗教师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和校级教学名师培养三大类,有利于加强师资内涵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师德高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3.与时俱进,积极进行人事改革。将原有实验员转变成实验教师,承担公共课的实验教学工作,让专业教师多出精力去承担新设专业的实验教学。返聘离退休的老教师继续上岗发挥余热,主要承担教学督导团的工作,对学院的课堂教学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开展教学工作评价与意见反馈以提高教学质量。

4.我校现有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3所。计划从医院信息化科室中选聘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在信息化第一线实践工作的人员承担一定量的实践教学工作,充实兼职教师队伍。

(二)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培养方案

将培养方案的设置与我校本身的中医药特色相结合,确保新专业的设置适应社会发展所需,加强专业的集约性,增强学校内部专业之间的相互支撑,形成有特色的重点专业与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平台,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增强新专业的竞争力。打造由公共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环节四部分的有机融合、层次分明、比例协调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循序渐进,抓牢基础,强化实践,拓宽口径”的特点,培养学生具备坚实的专业本领,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加大力度推进实验室建设

根据新专业的需求,在以往实验室的基础上投建了一批专业特色实验室和学科平台,包括物联网实验室、嵌入式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数字协同创新中心平台;对原有实验室进行调整和维护,原语音室和物理实验室进行搬迁,改做72人规格专业实验室,以保障新专业日常实践教学的需要;拟增建一间信息类学科競赛专用实验室,以发展学科竞赛为推手,将课程实践教学环节与学科竞赛相结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进一步推动新专业的发展。同时规范实验室各项制度建设,完善仪器设备使用和维修台账,确保设备正常良好运行,实验室人员管理责任落实到位。

(四)发展校企合作的实训实习基地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依托,也是新设专业向外争取资源、谋取更大发展空间的重要渠道。我院新专业先后与东软集团、ORACLE、东华软件以及相关医药企业合作建立了实训基地,搭建了良好的就业平台[5]。积极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实训基地进行课程教学,积极创造条件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实训基地举办讲座和进行案例分享。各企业对我院实训实习学生完善了管理档案的建立,以此来规范对学生的管理与考核。

三、实践效果

1.通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保证新专业的每门专业课都有专人负责教授。每个教师人均3门专业课,能够保质保量完成。教师的学历水平和职称整体得到明显提高,副教授以上占33%,博士占38%、硕士占50%,基本能满足新办专业的教学需要,同时教师注重加强自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常态。

2.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近2年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取得的成绩有很大突破,在全国中医药院校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湖南省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湖南省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其中国家级奖项15个,省级奖项29个。2016年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单位成功申报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三项,本科生参与发表论文两篇,成功申报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一项。学生的就业率也已走在全校前列,近2年的初次就业率都超过95%,部分毕业生高薪就职于百度、腾讯等国内知名IT企业,实现从“全面就业”到“高质量就业”的提升。近两年均有学生被成功保送到中南大学等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学生受到知名企业和兄弟院校的认可是对教育教学工作最大的肯定和激励[6]。

3.新专业的设立也推动了学科建设,建立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及校级重点学科——中医药信息学,该学科也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这也进一步提升了新专业的办学功能,提高了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和综合服务的能力。

四、结语

经过近几年的精心建设,信息类新设专业已呈现可喜的局面,新专业的就业率、考研录取率都稳步提升,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新生力量;新专业的设立也推动了学科建设,中医药信息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授予权,进一步为新专业的发展助力。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将继续探索新设专业的相关配套改革措施,为实现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斌岚.地方本科院校开展第二专业教学的研究与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7).

[2]陈家玉,李晓明,曹石珠,王晓萍.普通高等学校新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J].现代大学教育,2008,(6).

[3]杨荣昌.关于我国高校本科专业建设问题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5,(1).

[4]丁长松,王茜.中医药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5,(21).

[5]丁长松,王茜.中医药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专业思想不稳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5,(47).

[6]刘伟,丁长松,黄辛迪.基于学科竞赛的计算机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J].时代教育,2017,(7).

猜你喜欢

中医药院校专业建设
中医药院校师生关系影响因素的年级差异研究
西南边疆高等中医药院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中医药院校开展ESP教学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