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目标演变的检视与反思

2019-03-18井文程豪

职业教育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反思

井文 程豪

摘要:职业教育目标作为职业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和职业教育实践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成为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议题。通过梳理与归纳认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职业教育目标的设定主要经历了由培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到“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再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转变。与此同时,职业教育目标的设置、理念、价值选择、内容构建、人才培养等也因时代的发展而发生重大转向。主张定位职业教育目标,应正确把握和坚持其传统性与时代性、国际化与本土化、社会性与个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和谐统一,从而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科学的方向指导。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年;职业教育目标;检视;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02-0005-06

职业教育作用发挥的重要载体是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即职业教育目标。职业教育目标回答的是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和“培养人什么”的问题,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主张与具体要求,是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教育类型的本质特征。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在职业教育目标的指引下顺利进行。准确把握我国职业教育目标的发展脉络,审慎思考其特点与不足,对于我国职业教育目标的完善大有裨益。

一、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目标的历史嬗变

纵观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目标随着时代发展与经济需求变化而不断调整变化。依据关键性事件与里程碑文件对职业教育目标进行梳理与归纳,我国职业教育目标的演变呈现如下线索:

(一)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初:定位于培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各项事业百废待兴,职业教育也处在恢复阶段。为了满足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国家对与培养劳动者特定技能密切相关的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的通知》明确“技工学校是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学校……中等专业学校是培养中级技术管理人材的学校”。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进一步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1986年,《关于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学制的暂行规定(讨论稿)》对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做了详细阐述:职业初级中学培养“具有某种初步的职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职业技能的工人、农民和其他从业人员”,三年制中等专业学校与职业高中培养“中初级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其他从业人员”,技工学校培养“中级技术工人”,四年制中等专业学校培养“中级技术、管理人员”,职业技术专科学校与职业大学培养“较高级技术员和相应层次的技术、管理人员”[1]。

(二)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定位于培养“实用型人才”

20世纪9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逐步完善,国家各项事业进入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时期。随着生产方式转型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新要求,国家开始有针对性地培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急需的各类专门实用型人才。1994年,《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指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宣布实施,职业教育对于提高劳动者素质与促进国家建设的作用形成普遍共识,这时,高等职业教育得到规模发展契机。1995年召开的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和1996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都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过讨论,规定高等职业教育主要培养高层次实用型人才。1998年,《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

(三)20世纪90年代末: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培育“实用型人才”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将成熟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应用于实际生产与生活中,国家又提出培育“应用型人才”的设想。1998年,《国家教委关于印发《〈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的通知》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1999年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为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平衡基础型人才、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比例,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国务院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设立高等职业学校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高等职业学校做出规定,提出“高等职业学校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地方和社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2000年,《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进一步將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拓展,要求高职高专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四)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定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

20世纪90年代末,“技能型人才”也被作为职业教育的目标之一提了出来。1999年,《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印发〈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指出“高等教育……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跨入21世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合作与国内发展的现实需要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2003年,原教育部部长周济首次提出高等职业院校定位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张。同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将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决定列入人才强国战略。为适应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要加快“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2011年,原教育部副部长鲁昕首次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同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完整地表述了这一目标,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

(五)2012年至今:定位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框架下,伴随着技术升级与创新驱动,我国职业教育目标转向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2012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指出,完善职业教育的层次、布局和结构,系统培养初级、中级和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其中,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自此,我国职业教育的目标便定位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上。

由此可见,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目标不断调整、逐步完善,经历了由培养“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到“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再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转变。在此过程中,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曾出现“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三种目标定位同时存在的局面。

二、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目标定位的转变

职业教育目标受社会、教育、职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表述。从整体来看,改革开放40年,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历经以下转变:

(一)转变一:目标设置——由笼统泛化转向具体细化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基础设施薄弱,社会建设与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力水平不高。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发展主要依赖于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对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定位清晰,如中等专业学校培养中级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技工学校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职业高中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灵活,既培养初级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也培养技术工人和从业者;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则培养地方经济和产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较晚,改革开放初期只有职业大学一枝独秀,培养地方建设急需的管理、服务、涉外、财经、应用文科、政法、农林、教育、医药卫生、工科等各类高等应用人才[2]。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方针的全面落实以及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兴起,社会劳动分工逐步细化与深化,行业岗位逐渐增多,原有职业教育的层次、规模和结构已不适应现实需求。基于此,国家开始多样化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并根据各类高等职业院校的属性设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如五年制技术专科学校长线式培养高技术应用人才[3],高职高专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4]。

(二)转变二:理念引领——由服务就业转向注重生涯

在我国,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最初要义是服务就业、满足生产需要,职业教育目标的设定也依据这一逻辑[5]。因此,在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职业教育目标紧紧围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定位,规定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级科学技术专家、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满足社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这种偏颇的职业教育目标定位很容易造成各类职业院校在实际人才培养过程中秉承“职业导向”的观念,将职业教育理解为就业教育,单纯培养适应某一时期、胜任某一岗位需求的人才。20世纪90年代末期,国际上“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理念在我国广泛传播[6],在此影响下,职业教育除了关注市场与行业的需求,还将注视点分配到培养对象的发展上,主张职业教育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此,我国职业教育目标的内容开始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转向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劳动者[7]。

(三)转变三:价值选择——由工具理性转向人文导向

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职业性与教育性的结合是职业教育的应然属性。然而,在人们的普遍意识中,职业教育以职业性为核心要态,从技术的角度考察职业教育是必然[8]。这种技术观念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再加上经济建设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愈加被关注与放大。因此,1978—1997年,国家层面侧重主张利用职业教育培养对应岗位的一线劳动者,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进行。这种职业教育目标的设定影响着职业教育实践,使得职业院校在顶层设计下将学生作为“工具人”来培养,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道”的问题。职业教育归根结底属于一种教育类型,培养完满的人是教育的本质诉求。20世纪90年代末,人本主义思潮在我国盛行,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存在的意义。基于此,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期待落脚于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劳动者。故而,自1998年起,我国职业教育除了强调培养学生岗位技能外,还强调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将两个培养重点置于同一水平位置,纠正了以往“造器”与“教人干活”的偏颇,彰显了职业教育“育人”与“教人做人”的价值意蕴。

(四)转变四:内容构建——由职业能力转向职业素养

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是职业活动[9]。职业教育目标是关于职业教育活动将使教育对象在身体、心理、知识结构等方面达到的具体标准,职业教育目标的内容则是对这些具体标准的高度归纳与概括表述。职业能力是个体胜任某一职业岗位所必备的技能,在任何时期,使职业教育对象获得特定职业活动所必需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目标的重点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目标的设定始终关注受教育者职业能力的培养,如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10]、加强职业能力教育[11]、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12]等。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对我国社会生产方式的转变产生巨大影响,如若一味将培养职业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一方面会使职业教育落入技能训练的境地,另一方面也会抑制人力资源资本效益的发挥,阻碍劳动者和行业企业的持续发展。由此可知,完成职业任务已不再是终极目标,更好更快地完成职业任务更加重要。因此,职业素养受到关注。职业素养是职业能力的深化与延伸,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大方面[13],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推动个体更好更快地完成职业任务,还有助于个体全面素质的提升,符合现代化发展需要。基于此,我国职业教育目标的内容发生了重构,转向注重劳动者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加強文化基础教育、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技能、钻研精神、务实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

(五)转变五:人才培养——由单一固化转向复合创新

职业教育目标旨在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做出规划,落脚点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忙于各项事业的快速恢复与发展,所以,这一时期的职业教育目标主要围绕培养大量的能直接从事某一职业的各层次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等劳动者进行设置,重点在于培养具有特定岗位能力的专门性人才。强调专业能力无可厚非,专业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劳动者迅速参与社会建设,尤其是为劳动力紧缺的行业企业提供高效的人才支持。随着现代社会生产技术的深度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创新型转变,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的要求呈现不确定、上移化、综合化趋势。相应地,职业教育仅培养具备单一技能的专业性人才已无法满足时代需要,培养具有多元复合技能的通用型人才为大势所趋,加强劳动者问题解决、人际交往、规划管理、创新执行、自主学习、信息搜集、技能迁移等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14]。故从1998年起,我国职业教育开始强调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15],并于2012年明确提出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16]。

三、对我国职业教育目标演变的反思

(一)反思一:职业教育目标的传统性与时代性

职业教育目标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顺利开展的重要方向指导,必然要与我国国情相适应。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关于职业教育目标的具体表述,可以发现其始终遵循三条主线:一是坚持国家教育方针的领导;二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三是培养一线劳动者和从业人员。在坚持“不变”的基础上,我国职业教育目标又有其“变”。随着时代不断进步、产业不断转型、技术不断升级,职业岗位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逐步增多且难度加大,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不断做出相应回答,如出现“综合职业能力[17]”“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18]”“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19]”“高素质高技能[20]”“工匠精神[21]”等时代性表述,指导着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科学发展。然而,纵观改革开放40年来的职业教育目标,很明显的不足体现在变动太过频繁,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曾出现同时存在不同目标定位的情况。作为顶层设计的职业教育目标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频繁变动不仅会困扰职业教育实践,还会降低相关政策的权威性,而且,社会需求在某一时期保持相对稳定,频繁变动实在没有必要。因此,在制定职业教育目标时,应坚持不变中求变、变中求不变的法则,使职业教育目标既有章可循,又与时俱进。

(二)反思二:职业教育目标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伴随着改革开放与我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升,我国职业教育与国际接轨是必然。《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简称ISCED)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简称UNESCO)于1976年制定的一份重要文件,旨在为各成员国提供国际通用的教育资料收集、整理和统计的工具[22],并随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与修订。该文件对职业教育的层次与类型做了明确分类,对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以及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进行了确切说明,这为我国职业教育目标的制定提供了参考。进入21世纪,国际职业教育理念向现代化迈进,UNESCO倡导职业教育模式向现代化转型,强调现代职业教育要更加关注教育对象多元技能的提升、发展潜力的积蓄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的促进[23]。这对我国职业教育理念向现代化转型无疑具有指导意义。在我国本土实际的基础上,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也吸纳了服务现代产业、培养技术技能、促进终身发展等新的理念,致力于设立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职业教育目标。

(三)反思三:职业教育目标的社会性与个体性

正义与自由是教育始终追求的价值取向,然而,社会正义与个体自由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存在着冲突。改革开放之初,职业教育大力开展的首要出发点是满足市场需求、服务地方经济,培养各行各业所需的劳动者和从业人员。这一时期,职业教育重点立足于为社会发展服务,使国家建设在短时间内重新拥有了生机与活力。然而,片面强调从社会需求出发培养劳动者会使职业教育目标落入工具化取向,使得职业教育培养对象仅停留在“技”和“术”的层面。职业教育到底是一种教育类型,其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所以职业教育目标理应体现教育的永恒价值。因此,我国职业教育目标在演变过程中对受教育者个人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在强调培养劳动者职业能力的同时,倡导培养劳动者的全面素质、创新能力、综合技能等可持续发展要素。这种做法一方面有助于个体个性化与持续化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开发人力资本,进而促进社会进步。因此,职业教育目标的设定要兼顾社会需求与个体发展,实现两者双赢为最佳境界。

(四)反思四:职业教育目标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此处主要基于职业教育目标内部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进行阐述。就普遍性而言,我国职业教育总目标始终坚持既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又为个体全面素质提升与可持续发展服务。就特殊性而言,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所不同,我国在进行目标设置时也把握了这一点,如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定位于培养中初级专门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然而,仔细观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目标的设置,其特殊性的体现存在几处明显不足:一是定位局限性。具体表现为有些国家政策对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分类不明晰,往往交叉融合,体现不出两者的层次差别,而且近些年我国统一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目标,仅仅将前者定位于培养技能型人才,后者定位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24],针对各类中、高等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并没有明确的定位表述,仅一词以概之,无法体现出差异性。二是认识局限性。由于现实世界与职业教育的复杂性,我国职业教育目标不断提出新的人才定位,如实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型人才等,但相关政策并没有对这些概念进行明确的规定性界说,使得职业教育实施主体对这些概念理解不一致或者有偏差。这些不足严重妨碍了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因此,我国在設置职业教育目标时,应在坚持我国职业教育基本方向的基础上,厘清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及不同人才定位的内涵,以提升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匡瑛.比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3]郭俊朝.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4(1):6-10.

[4][18]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通知[EB/OL].(2000-01-17)[2018-08-01].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A08_sjhj/201109/124842.html.

[5]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6]高志敏,纪军,陆素菊.中国学习化社会研究的现状综述[J].全球教育展望,2003,32(10):19-24.

[7][10][15][17]国家教委.国家教委关于印发《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的通知[EB/OL].(1998-02-16)[2018-08-01].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958/2005

06/8944.html.

[8]徐宏偉,庞学光.技术认识论视阈下的职业教育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14,34(17):1-5,32.

[9]匡瑛.究竟什么是职业能力——基于比较分析的角度[J].江苏高教,2010(1):131-133,136.

[11][19]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EB/OL].(2002-08-24)[2018-08-04].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755.htm.

[12][20]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05-10-28)[2018-08-02].http://www.gov.cn/zwgk/2005-11/09/content_94296.htm.

[13]龙银成.论现代职业素养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有效对接机制[J].江苏社会科学,2012(S1):102-105.

[14]关晶.职业教育在后现代主义中的立据、挑战与改革趋向[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7):5-9.

[1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EB/OL].(2012-06-14)[2018-08-02].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0/201207/139702.html.

[21]新华社.李克强对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座谈会作出重要批示[EB/OL].(2016-12-02)[2018-08-06].http://www.81.cn/gnxw/2016-12/02/content_7389903.htm.

[22]UNESCO.International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of Education[EB/OL].(2011-09-05)[2018-08-12].http://www.uis.unesco.org/EDUCATION/pages/international-standard-classification-of-education.aspx.

[23]斯蒂芬·默里,李玉静,程宇.企业、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TVET中的作用研究(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33):76-79.

[24]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1-12-30)[2018-08-06].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55/201407/xxgk_171564.html.

(责任编辑:杨在良)

猜你喜欢

反思
宁养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伦理困境及反思
由GS地产服务质量事件反思电力工程管理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后现代视域下的网络综艺节目及其反思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