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学校危机管理问题研究:回顾与前瞻
2019-03-18刘婉昆刘晓
刘婉昆 刘晓
摘要:职业学校是危机多发机构,危机管理是职业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对我国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目前的研究正在从自然灾害、政治等领域的问题向着职业学校自身的特殊性危机问题发展,但研究依旧处于边缘地位。在此基础上,重新解读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内涵和分类,梳理危机发生前后的管理阶段及各阶段应用策略,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及社会发展动态,提出了细化研究对象、加强学科互动、把握职教特色和结合技术发展等几个方面的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职业学校;校园危机;危机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9)02-0039-07
危机管理是一门专业的管理科学,在组织面临突发危机事件时,有效的危机管理可以保护组织的生存发展,甚至达到转危为安的效果。我国学者对于危机管理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企业及公共事务领域。学校作为事业单位,也会发生危机事件,受到危机的影响。而职业学校与社会各方接触广泛、关系复杂,诱发危机产生的因素相较普通学校更多,更易爆发危机。但现实中,没有形成完整的危机管理体系、师生的危机意识淡薄等都是职业学校存在的问题。本文梳理了近年来我国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内涵、分类及过程策略,并结合社会发展状况和现实因素,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一、国内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研究概况
以“职业学校危机管理”“职业学校危机”等为主题或关键词在“中国知网 CNKI”进行搜索,并筛除不符合主题的内容后,发现最早关于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始于2004年,朱曉斌发表在期刊《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理念和策略”。2004—2010年间的发文量呈现缓慢上升趋势, 2010年达到6篇,2011年后数量增长较快,2012—2017年发文量在增长的同时呈现波动状态。每年发文量基本维持在个位数,最多时为2014年和2016年,均为14篇。总体来说,虽然从2004年开始就有学者对职业学校危机管理进行研究,但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论文的发表数量并没有产生较大变化,对这一领域研究的关注度低,职业学校危机事件和危机管理问题并没有引起学者的足够重视。
从文献来源上看,搜索并筛选后共确定论文79篇,其中期刊论文占比58.2%,硕士论文占比40.5%,其余1.3%来自于国际会议。期刊论文的占比略高于硕士论文,高质量的期刊少,没有相关的博士论文。说明目前我国对该问题的研究者多集中于硕士研究生和职业学校的管理者,这些研究者知识体系不够完整,学术能力有待提高,对于问题的把握不够全面,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从书籍文献方面看,康伟、简敏等学者大多将视线集中于高校或大学生的危机管理[1-2],并没有对职业学校的危机管理进行阐释和说明。这些书籍文献对于职业学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并不完全适用。由此表明目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地进行完善。
从整体研究趋势上看,我国对于“危机管理”的研究最早出现在1988年,张晨雷整理了威廉·威尔士教授访华的内容,在这其中提到了关于处理冲突的危机管理理论[3]。关于危机管理的研究,从2003年开始发文数量增加,到2009年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企业危机管理、政府危机管理、公共事务危机等。对于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出现于2003年,邱卫东最早将危机管理的理论引入现代学校管理中,针对中小学的危机事件特点,提出相应的基本原则和公关对策[4]。关于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在2003年至2010年间逐步上升,2010年之后持续下降,研究涉及层面包括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等。研究趋势的波动反映出学校危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尤其是因自然灾害引起的学校危机,更容易进入学者研究的视野。因此,2003年“非典”疫情的爆发是“学校危机管理”研究的起点,而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刺激着学者的神经。2010年之后,全国性质的学校危机事件较少,影响程度低,一些校园问题,如校园欺凌、食物中毒等开始形成专题性研究,又因为新媒体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危机消逝速度加快,导致整体发文数量持续下降。对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始于2004年,整体发文数量更少。早期的研究同样较多集中于自然灾害导致的学校危机,在问题的研究及解决策略的提出中与普通教育基本无差别,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2008年开始有研究关注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学生实训实习等方面的危机管理[5]。2016年开始有研究关注互联网及新媒体对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影响[6]。整体发文量并没有随着2010年的时间节点而下降,而是缓慢上升,说明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关注度在提高,对于职业学校的危机管理的研究也在逐步展开。在研究内容上,落地于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训过程,逐渐和现实中的职业学校接轨,显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对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正在从普遍走向个性,从理论走向实际,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研究在整个学校危机管理研究范围内还只是“小众”的个别研究,研究的整体质量不高,研究者自身少有对问题持续的关注,各研究者之间也存在着重复研究等问题。
二、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内涵
想要了解职业学校的危机管理内涵,首先要清晰什么是危机管理和学校危机管理。作为较早一批研究我国危机管理的学者,薛澜认为,进行危机管理的所有计划和思想都属于危机管理[7]。而对于学校危机管理的内涵,张东娇等学者从管理目的的角度进行定义,而吕星等学者从管理过程的角度进行阐释[8-9]。目前的研究对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内涵还未能有明确界定,所以笔者借鉴学校危机管理的内涵,总结出职业学校危机管理内涵的目的说和过程说。
(一)职业学校危机管理内涵的目的说
目的说认为,职业学校危机管理是职业学校为了达到避免危机产生或减小伴随危机产生的危害而进行的管理行为。邢伟认为,职业学校危机管理是学校对尚未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采取行动,以消除和减少危机对学校的不利影响,并进一步提升管理能力的过程[10]。张建军将其表述为是为了预防和控制危机的产生和发展,减轻危机的损害而开展的评估、决策、调整、反应和善后等活动[11]。这种内涵的界定重点在于进行危机管理活动的目的,即避免危机或减小乃至消除危机。这样的界定方式是以目的为出发点,以达成目的为终结点的,强调危机管理活动的结果,注重对危机问题的解决。但这种界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危机事件的解决不代表危机的最终结束,目的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危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对组织的危害。这种不良影响主要表现为损害社会对职业学校的信任,危及职业学校的声誉,破坏大众对职业学校的印象,严重的会阻碍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甚至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它虽然不如危机带给人的感受直观而具有冲击力,但其对于职业学校的危害并不亚于危机本身,这种影响甚至是长久而难以消除的。因此,职业学校危机管理不应止步于危机的解决,后续还需要长期开展对不良影响的消除和学校形象的重建。
(二)职业学校危机管理内涵的过程说
过程说认为,职业学校危机管理是针对职业学校危机进行预防、处理和恢复的系统化管理过程。多数学者在对内涵进行解释时会采取过程说。张轩将职业学校危机管理机制表达为学校建立的危机监测、预防和快速反应系统和运行机制[12]。赵楠认为,职业学校危机管理是学校管理者检测和预防未发生的危机,处理和应对正在发生的危机,善后和回复已解决的危机,吸取经验教训的过程[13]。这种内涵的界定侧重于危机的管理过程,把危机通过阶段划分进行管理,每个阶段的管理工作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在完成各阶段任务的基础上解决总体的危机。较为常见的按过程界定的内涵,通常是基于危机管理过程的三段论,即危机管理可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危机的预防阶段、应对处理阶段和恢复评估阶段。在每个阶段根据危机的发展情况设置不同的处理方法,这些危机管理内容的总和就形成了总体的危机管理过程。同时,这种划分方式对应着危机从产生到发展到最终走向灭亡的三个完整过程,也展现出职业学校危机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种界定体现出了过程说是基于一定的理论指导的,符合在现实中的实际管理过程,因此为大多数研究学者所接受并运用。
三、职业学校危机的分类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新型的学校危机不断涌现,职业学校由于其和社会接触多,与企业联系密切,其危机也具有职业学校的独特色彩。目前的研究对于危机的分类也在不断地丰富,但总体来说不同的研究学者由于其所属领域或研究对象不同,对于职业学校危机分类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没有学者从整体上给出清晰完整的分类,并且不同的分类方式间又存在交叉覆盖的部分。因此笔者将目前研究中学者们提出的职业学校危机进行了整合归纳,从不同的维度将危机分类进行总结。
从危机产生的地点来划分,分为学校内部危机和学校外部危机。学校内部危机主要是由于学校在教学、管理等方面产生失误而导致的危机[14]。赵敏根据学校事务具体将学校内部危机分成教学危机、考试危机、管理危机、后勤危机和其他危机[15]。李佐卫认为,这类危机有明显的潜伏期,可预见,易防控,需要学校加强与师生的沟通交流[16]。除此之外,甄珍从学校宏观管理入手,还提出了学校信誉危机和学校发展危机,包括资金短缺、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17]。学校外部危机主要是社会、政治或经济环境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危机[18]。大多数学者提及的由于自然灾害、社会热点问题导致的波及学校的危机均属于学校外部危机。学校外部危机包括台风、战争、火灾、房屋倒塌等,面对此类危机,学校可调动的社会资源有限,爆发会威胁全校师生的人身安全,扰乱正常的教育秩序,给学校财产造成一定的损失[19-20]。
从危机产生的主体来划分,分为学校危机和学生危机。学校危机立足于学校层面,凡以职业学校为主体而产生的危机均包括在学校危机范围内。潘东良在研究中提出了职业学校的管理决策危机和人事危机,管理决策危机是由于管理者失误判断造成的危机,人事危机是由于学校人事变动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危机[21]。学生危机立足于个体层面,危机由学生引发,王轶将学生危机具体分为人身伤害(打架斗殴)、突发疾病、被抢盗、受骗上当、火灾等消防、自杀和学生失踪[22]。 除了外显的学生突发事件外,由心理因素导致的内隐性的心理危机也属于学生危机。康伟等学者强调应对心理危机学校仅提供心理咨询是不够的,要对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并且与其他机构建立全面合作,建立信息沟通渠道[23]。
从危机产生的性质来划分,分为自然性危机、政治社会危机、教学管理危机、名誉形象危机和心理危机。一是自然性危机。自然性危机包括两类:由于自然灾害导致的危机,如地震、洪水、臺风等;由于突发事件引发的公共危机,如流感、食物中毒等[24]。二是政治社会危机。孙雪洁将这种危机解释为由于国家政治问题或社会问题而引发的校园骚动,如游行示威、城市大规模运动等[25]。三是教学管理危机。教学管理危机是指由于学校的教学、管理、后勤等工作而产生的危机,如学生罢课、试题泄露、实训过程中发生的事故等[26]。四是名誉形象危机。名誉形象危机指给职业学校形象或名誉带来负面影响的危机事件,如学校领导贪污受贿、网络传播学校不当言论等[27]。五是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是指因情感问题、心理疾病等引起的危机,如学生自残自虐等[28]。
四、职业学校危机管理过程及策略
由于危机有其自身发展灭亡的规律,因此对于危机的管理也可以根据危机的发展过程进行阶段划分。在对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中,我国学者大多采取三阶段模型,即把危机管理分为危机前、危机中和危机后三个阶段。三阶段模型为很多危机管理专家所推崇,这样的阶段划分可以提供一个研究危机管理的清晰简洁的框架[29]。
(一)危机发生前的预防
危机的预防是危机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在此阶段预测并判断危机前兆,将危机控制在未爆发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危机的预防,首先要建立危机管理机构。赵中建认为,危机管理机构应包括校长、副校长、各级教师、安保人员等可迅速联系到的核心人员,确定机构成员角色和职责,定期会面讨论需要关注和防范的领域,成为学校的常态部门[30]。吴宇清指出,危机管理机构的人员要经过筛选,要熟知学校的情况,有较强的危机预见能力和心理素质,并且能够在危机状态下做好决策和判断[31]。
在危机管理机构建立之后,要尽快制定有效的危机应对预案。对于应急预案的内容,杨力强调应根据学校自身的情况进行安全评估,及时发现学校内的问题及不同类型危机事件的发生频率,以此来制定应对预案[32]。危机应对预案不应该是停留在纸上的,温志强认为,在预案制定完成之后,还要将预案转化成实际行动,需要通过必要的演练来对预案进行修改和调整,以检验和评估预案的可行性和效果[33]。
在日常的危机预防过程中,提高全体师生的危机意识。方晓从制度层面考虑,提出学校要建立系统的危机教育制度,明确危机行为,提高师生自我防范意识,帮助师生识别危机现象,掌握应对方法[34]。简敏从教学层面考虑,提出开展生命教育,将危机意识的教育融入到平时的军训、体育课及第二课堂教学中[35]。
(二)危机发生中的处理
危机爆发的第一时间,危机管理机构应根据产生的具体危机,启动相应的危机应对预案,迅速进入应对状态。方晓强调危机管理机构的成员要具有强有力的行动力,快速反应,在短时间内对危机进行判断和评估,做好危机处理中的决策[36]。卜荣华关注到危机事件的突变性对危机处理的影响,提出在实施预案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变措施及方法,以实现快速有效地控制和消除危机[37]。
危机爆发后,学校要开展有效的内外沟通。外界对危机的关注度高,危机事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易产生大量的流言和谣言。学校内部师生也会因为对危机的关注而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因此在处理危机的同时,也要对学校内部及外部的公众开展良好的沟通活动。赵楠从职业学校内部出发,指出学校要以合适的方式向学校师生解释危机,安抚学校师生的情绪,保持正常的教学和管理活动[38]。 陈阿娜从职业学校外部考虑,建议学校应通过官方渠道发布信息,主动与媒体和公众保持良好沟通,消除谣言和虚假信息[39]。除此之外,黄河等学者也倡导职业学校要与其他组织机构建立多元协作,加强与相关人员(如学生家长)和机构(如地方政府、合作企业)的沟通和协作,获得准确真实的信息,共同处理危机事件[40]。
(三)危机发生后的恢复
到达这个阶段,危机事件已经基本处理完毕,但危机带来的影响依旧没有退却,危机对于学校的危害程度依然很大,对学生及公众的心理影响并未完全消除。
任何危机都会对学校的现有状况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和影响,这时要开展危机后学校的恢复重建工作。对于危机管理过程,王瑜提出要对其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发现危机管理体系中的不足,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完善和修改[41]。危机对于师生心理影响是难以估计和测量的,因此毛晶认为职业学校要及时了解情况,对受到严重影响的学生要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其回到正常的生活状态[42]。危机对学校的形象和声誉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尤其是学校的招生工作会产生影响。漆小萍在对学校的危机管理研究中也表示恢复学校形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在危机处理善后之后,积极重建学校形象,重建政府、企业和公众对于学校的信心[43]。
五、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我国产业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转型升级,行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需求加强,社会对职业学校的看法在逐步转变,同时汹涌而来的数字技术、“互联网+浪潮”,让职业学校置身于巨大的信息世界中,一旦危机事件爆发,经由互联网的加工发酵,其危害远比危机事件本身影响更大。新的社会形势在带来生机的同时,也带来新的问题,职业学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而目前关于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还未及时跟上社会變化的脚步,同时现有的研究也依旧存在空白区域,因此,笔者对于今后的研究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一)细化研究对象,突出危机特点
现有的研究对象注重在职业学校危机的大概念下,对于具体的危机只在分类中简单涉及,研究对象广而不精。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危机,应对策略也会根据其危机特点有所不同,不可能期望通过对大概念的危机进行研究或设计制定一套预案,就可以处理所有现实工作中出现的危机问题,甚至一劳永逸。在我国学者的研究中,除对自然灾害及实习实训中的危机研究稍多外,对其余类型的职业学校危机进行的危机管理研究还较少。因此,笔者认为,应该从职业学校的实际出发,将目光聚焦,细化研究对象,从大范围危机缩小到具有职业学校典型性的小问题,如具体的公共卫生事件、校园欺凌等。针对不同的职业学校危机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不同危机的特点,同时结合教学及管理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职业学校的解决方法,帮助职业学校在危机预防和处理中制定真正可落地的方案。另外,现有一些学者已对具体的学校问题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形成了专题性质的问题研究,但并没有有意识地将这些研究与危机管理理论相结合。因此可在此类研究的基础之上,从职业学校的层面切入,从危机管理的理论角度入手,重新审视职业学校危机管理。
(二)摆脱思维定势,加强学科互动
对于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中,危机策略的提出大部分是基于危机管理的阶段论,很少涉及到其他研究理论或范式,研究使用的方法无外乎问卷法、访谈法等,较为单一。随着时代的进步,职业学校面临的危机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以一成不变的策略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危机,很难具有针对性,也无法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想要在现有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应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加强学科间的互动。目前研究侧重于教育学和管理学两个领域,一般用管理学的理论方法来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危机问题,这容易导致研究者目光被限制,无法跳出问题重新审视问题。因此可以引入传播学、社会学等理论和研究方法,重新解构职业学校危机管理问题。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利用危机传播相关的理论知识,按照媒介对危机的影响,重新梳理危机事件的发展脉络,以此解释职业学校危机事件的前因后果。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从社会结构、社会化过程等社会学问题入手,将职业学校的危机问题放置于社会大背景下,同时利用社会学中丰富的研究方法,探究职业学校危机管理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提出解决对策。
(三)把握职教特色,防范实训危机
职业学校多和社会联系密切,与行业关系紧密,与企业有合作往来。因此,相较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更加复杂,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而现有对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中,对职业学校的研究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要体现出职业学校本身的特色,同时重视发生在学校外部的危机,尤其是要重视学生在企业内顶岗实习过程中的危机管理。职业学校重视对技术的教学,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教学过程,都与普通教育有很大区别,讲授和实训的结合给课堂管理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要研究职业学校的危机管理,就要根据职业教育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教学管理中易出现的危机因素进行分析判断,研究危机中需要管理的方面。除了学校的教学外,职业学校还会与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参加企业的培训和实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企业环境,企业对学生的人身安全等负有临时的责任,但学校无法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习进度,一旦在此过程中发生危机事件,对于学校和企业来说都是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理好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关系,管理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发生的危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四)结合技术发展,关注危机变化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媒介对传播的制约减少,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信息获得的成本降低。互联网和手机成为接收讯息的移动终端,人们在遇到危机事件时会利用手机进行拍摄并上传至互联网,危机事件在网上迅速发酵,引起关注。同时,由于信息来源渠道的不同,信息真实性无法判断,谣言会迅速传播,给危机事件的处理带来困境[44]。因此,笔者认为,职业学校目前面对的是一个快速传播的时代,对于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要结合数字技术的发展,注重新媒体时代危机的新变化。首先要重视传播速度的大幅提升给危机处理带来的影响,危机处理的最佳时间已由原来的“黄金24小时”缩短为“黄金4小时”[45],越短的时间、越快速的反应,越能在危机处理中把握先机,抢夺主动权。其次自媒体的崛起让人人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这使得原有的媒介权利被转移,公众对“官方媒体”的话语态度不再保持百分之百的信任,职业学校在危机处理中如何保持主动且权威的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危机事件中信息的大量产生会导致信息的真实性下降,极易产生谣言和流言,如果没有及时对谣言和流言进行澄清和处理,会造成社会恐慌甚至爆发集体事件。
综上所述,对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研究还没有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敦促着职业学校在处理危机事件上进行转型和改变,但要在职业学校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体系,提升全体师生的危机意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研究者要紧跟社会发展,重视危机管理在职业学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结合现实问题,为解决职业学校危机事件提供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23]康伟,孙德梅,吕冬诗.学校突发危机事件管理研究:以生成、演化与控制为视角[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47-48.
[2]简敏.校园危机管理策略创新:当代高校稳定的现实选择[M].北京:中国检查出版社,2007.
[3]张晨雷.威廉·威尔士教援纵论国际关系理论[J].现代国际关系,1988(4):60-61.
[4]邱卫东.论危机管理理论在现代学校管理中的运用[J].当代教育论坛,2003(8):57-59.
[5][14]练礼平.中等职业学校危机管理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8(4):63-64.
[6]李军莉.新媒体背景下高职院校危机管理调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6.
[7][29]薛澜,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44-47.
[8]张东娇.学校公共关系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5.
[9]吕星.学校危机管理探析[J].文教资料,2006(25):114-115.
[10]邢伟.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绩效的评价体系探析[J].职教通讯,2013(23):48-50.
[11][21]张建军.试论高职院校的校园安全危机管理[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5(3):75-77.
[12]张轩.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2):113-116.
[13][38]赵楠.网络背景下高职院校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A].AEIC Academic Exchange Information Centre.Proceedings of 2017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Research(ICHSSR 2017)(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Vol.121)[C].AEIC Academic Exchange Information Centre:,2017:4.
[15][26]赵敏.试论高等职业院校危机管理体系构建[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29(5):172-174.
[16]李佐卫,陈庆华,张学忠.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成因及特点探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1-15.
[17]甄珍,池卫东.论高职院校危机管理预警机制的建立与实施[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54-57.
[18]朱晓斌.职业学校危机管理的理念和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16):34-36.
[19][21]潘东良.学校危机的类型、特点及管理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04(8):26-28.
[20][41]王瑜,张涛.中国高校危机管理机制研究[J].教育科学,2006(2):40-43.
[22]王轶.预警理论在高职院校突发事件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2):142-143.
[24][28]陈瑞华.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8):236.
[25]孙雪洁,张文,陈阳华.民办高职院校危机管理工作探究[J].职教通讯,2016(2):38-40.
[27]杨明宏,王德清.危机管理视野下的校园安全问题探讨[J].江西教育科研,2007(5):50-51.
[30]赵中建,徐士强.学校危机管理——由“非典”事件引发的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3(8):4-8.
[31]武宇清,王余丁.高校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研究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7(5):66-67.
[32]杨力,邢娟娟.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预案模式探讨[J].中國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1):139-143.
[33]温志强.预警型公共危机管理体系构建[J].前沿,2012(15):20-23.
[34][36]方晓.强化危机管理意识,筑牢高职院校风险防火墙[J].大学教育,2013(15):152-154.
[35]简敏.高校突发事件的管理缺失与机制构建[J].甘肃社会科学,2005(6):249-250.
[37]卜荣华,姚本先.学校危机管理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5(22):12-13.
[39]陈阿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舆论引导[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6):104-108.
[40]黄河,陈先刚.试论高校的危机公关与管理[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7.
[42]毛晶,王文棣.学校危机管理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16):26-29.
[43]漆小萍.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14-17.
[44]罗昶.突发事件传播的媒介分析与应对——以媒介融合为视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61.
[45]李鹤.新媒体时代:处置突发事件的“黄金4小时”法则[N].人民日报,2010-02-02(019).
(责任编辑:张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