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教学的实践与探究
2019-03-18方元茂
方元茂
【摘要】 家国情怀是指个人对家、对国的基本情感和思想心境。新课标对家国情怀做了概念界定和内涵阐释: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社会责任与人文追求;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人类社会进步为使命。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家国情怀 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1-172-01
家国情怀教学要达到的培养目标有:⑴祖国认同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国情,具有国家情怀;⑵民族认同感: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中,形成民族自信心、自豪感;⑶文化认同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认识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现实意义;⑷国家自信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⑸世界认同感:以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族的文化传统;⑹人生价值观: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祖国认同感
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伟大国家,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中华文明,不仅对东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为人类文明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例一】中华文明
中国是中华民族的中国,中华民族有“三十万年的民族根系、一万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国家史”。五千年前,黄河孕育出了中华民族伟人黄帝和炎帝,从此这块土地上的人民称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成为千古一帝;到汉武帝时代以汉民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空前巩固,汉文化的主流形态基本形成,中国开始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和文化实体闻名于世;此后,中华民族文明在整合中创新、在传播中升华,民族大融合,南北大流通,中外大和合;直至清朝,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形成了广泛的文化认同感,在全盛时期创造了中华文明的新高度。
二、民族认同感
民族认同感是民族认同意识即民族认同性,它是“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民族认同包括个体对本民族的信念、态度、行为和融入。民族认同感的要素有:民族自我认同、民族归属感、民族态度、民族社会参与和文化实践。在当代,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共同的民族渊源,共同的民族文化,共同的国家。
【例二】多元一体
费孝通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认为:⑴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实体,在这个民族实体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具有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共休戚、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⑵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汉族是多元基层中的一元,但它发挥着凝聚的作用而把多元结合成一体;⑶不同层次可以各自发展原有的特点,形成多语言、多文化的整体。
三、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就是增强民族自豪感、责任心;处理好民族间的共性和个性,尊重各族、包容多样、求同存异。本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不断繁荣发展,中华文化才能更好地蓬勃发展,才能更好地提高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向心力,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例三】民族文化
宗法制重視长幼有序、家族家规,其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向心力和威信力,在广大范围内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是中华民族亲情之爱的体现。
四、国家自信感
国家自信源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我们的文化自信要建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例四】文化自信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世界多元文化之间的冲突也越演越烈;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交织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信仰体系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
五、世界认同感
文化多样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文化是人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的产物,始终处于不断变迁、发展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时代性。
世界文化多样化在不同文化的相互依存、交流中发展,是不同文化相互依存、交流的产物,具有“和而不同”的特征,表现为不同文化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例五】命运共同体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系统提出并深入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命题,在国际上引起热烈的反响,受到各方普遍欢迎和高度评价:“命运共同体”在中国倡导的与邻为善、互惠互利的周边外交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秉承“亲、诚、惠、容”的友善理念,有利于“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也有利于开创周边外交的新局面;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中国在亚洲地区的亲和力和号召力会不断增强;中国理念赢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同,中国智慧日益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六、人生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就首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第一次以实践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是有史以来最科学、最进步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决定精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后者对前者均具有反作用。正确的世界观是正确的人生观的前提。
结语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厚情感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使命感的体现。每个人都必须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心理素养。
[ 参 考 文 献 ]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2]杨清虎.《“家国情怀”的内涵与现代价值》,《兵团党校学报》2016年第3期.
[3]丁口.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探析[J].广西教育,2017(26):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