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机制研究进展
2019-03-18范玉玲
黄 含 范玉玲 尹 龙 易 文
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属于“痢疾”“滞下”“肠澼”等范畴,建议以治疗脾气虚弱为本,以湿热邪毒为标,以改善UC患者临床转归、预后[1]。随着相关中医学者对UC发病情况及治疗的深入分析,指出中医药在UC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利于控制病情进展,缓解症状体征,防治复发,且不良反应少,便于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容易得到广大患者的接受、认可[2]。以中医角度出发,主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UC进行辨证施治,即通过结合辨病、辨证方法,结合疾病特点,采取不同给药途径,即随证灵活加减用药,以达到个体化治疗的目的。近些年,中医学已在UC治疗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主要体现在抗炎、黏膜保护、抑制免疫反应、调整结肠运动、改善机体内环境等方面,现对中医药治疗UC的情况进行如下综述。
1 调控炎症信号通路
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是促进炎症因子表达的重要途径,与UC的发生、进展有关。所以,目前相关研究更加侧重于研究NF-κB信号转导通路[3]。黄晓燕等[4]以UC小鼠为例,予以温肾降浊化瘀方,经观察发现小鼠的结肠黏膜 CD14,TLR-4 及 NF-Bp65 表达异常变化,提示UC小鼠的结肠黏膜 CD14/TLR4/NF-κB通路呈高表达,采用温肾降浊化瘀方,对CD14/TLR4/NF-κB 通路中部分指标表达具有良好的调控效果,利于控制UC病情进展。沈洪等[5]指出,在降低 Toll 样受体 4(TLR4)的表达,抑制NF-κB活化方面,清肠化湿方较SASP组优,因此,认为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及炎症细胞因子、控制炎症反应有可能是清肠化湿方在清肠化湿方治疗中的一种机制。赵增强[6]观察半夏泻心汤对UC大鼠结肠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 p65(NF-κB p65)、NF-κB抑制蛋白α(IκB-α)及Toll样受体4(TLR4)表达的影响,半夏泻心汤可下调UC大鼠结肠组织中NF-κB p65、IκB-α及TLR4m RNA及蛋白的表达。李晨等[7]以UC大鼠为例,对其使用芍黄安肠汤后,观察其对大鼠TLR4/髓样分化因子 88(MyD88)/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作用影响,结果显示出芍黄安肠汤可以通过抑制TLR4表达,来干扰MyD88引发信号通路下游的基因表达,阻滞NF-κB活化,减少炎性因子的释放,控制炎症反应。在此基础上,杨玲等[8]同样以UC大鼠为例,对其使用隔药灸,通过观察隔药灸对大鼠结肠黏膜 MyD88/TRAF6 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出隔药灸可以有效降低大鼠结肠黏膜MyD88、TRAF6 的表达,表示隔药灸可以通过抑制MyD88、TRAF6 的表达,达到控制炎症反应的目的。邹娟等[9]以UC模型大鼠为例,使用溃结灵后,探究其对大鼠结肠黏膜泛素-蛋白酶系统组分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出溃结灵的使用,可有效抑制E3RSIkB表达,避免IκB的泛素化降解,阻滞NF-κB活化,缓解炎症反应,最终达到治疗UC的目的。可以看出,干预NF-κB 抑制蛋白(IκB)/E3RSIkB/NF-κB 通路是溃结灵在UC治疗中的作用机制之一。
朱向东等[10]观察痛泻要方对U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1(ERK1)、ERK2 基因表达的影响,痛泻要方高剂量组、中剂量组ERK1、ERK2 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较模型组升高。痛泻要方对 TNBS/乙醇法 UC 大鼠模型结肠黏膜 ERK1、ERK2 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有上调作用,提示痛泻要方治疗作用可能与 ERK信号转导途径被激活有关。李姿慧等[11]探讨脾虚湿困型UC大鼠结肠组织中ERK、促分裂素原活化p38蛋白激酶(p38MAPK)蛋白表达的变化及参苓白术散的干预作用,参苓白术散组大鼠结肠组织 ERK、p38MAPK 的表达与柳氮磺嘧啶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脾虚湿困型 UC 大鼠结肠组织 ERK、p38MAPK 表达明显增强,参苓白术散治疗可显著降低其 ERK、p38MAPK 的表达水平保护肠黏膜。此外,还有JAK / STAT信号转导通路的相关研究发现,李斌等[12]发现乌梅丸可能通过抑制结肠黏膜组织 IL-6 /JAK/STAT3 信号通路的异常活化治疗UC。甘丽萍等[13]报道溃结灵具有增STAT5 表达的作用。
2 调节细胞因子水平
一般情况下,中医药可以通过调节患者机体血清细胞因子失衡状况,达到维持细胞因子平衡、改善肠道稳态的目的,从而保护患者肠道内环境,减少炎症损伤程度。IL-1、IL-6、IL-8、TNF-α等,都是促炎症细胞因子,已被公认是介导UC发病的重要细胞因子。另外,IL-4、IL-10等抗炎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直接决定着肠道正常免疫功能[14]。陈亮等[15]通过观察健脾化瘀解毒复方治疗UC的临床疗效,证实经健脾化瘀解毒中药复方治疗的患者血清中TNF-α、TGF-β1水平显著下降、EGF含量显著上升, 明显改善UC患者的临床症状, 促进溃疡愈合。甘草泻心汤联合西药治疗UC患者能够显著降低血清IL-8、IL-17、IL-23及TNF-α,升高IL-10,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16]。提示中药可以调整炎性因子的失衡状态,预防UC复发。赵建勋等[17]探讨自拟中药内服联合保留灌肠对UC IL-10、IL-18的影响:与柳氮磺吡啶组检测的细胞因子变化对比,自拟中药组抗炎细胞因子IL-10水平的上升和促炎细胞因子IL-18的下调更明显。这说明中医药治疗UC的过程中,其在细胞因子水平上更多的是发挥双向良性调节作用,能够同时增加抗炎因子的水平和降低促炎因子的过度表达。鲁利甫[18]通过对黄芩白芍汤对UC患者的疗效研究,发现服用黄芩白芍汤的观察组患者显著提高了IL-10水平,降低了 TNF-α水平,调节致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平衡, 改善患者免疫系统功能。臧凯宏等[19]选UC大鼠为对象,予以黄芪多糖治疗,结构发现大鼠结肠组织的IL-1β、TNF-α明显下降,提示黄芪多糖有助于控制炎症反应,调节肠道黏膜屏障功能,推测黄芪多糖在UC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程度的作用效果。
王燕等[20]以UC大鼠为例,予以四神丸治疗,发现本品有助于降低IL-2、IL-6水平,改善结肠组织病理变化,减少损伤程度,以及促进IL-10水平的增高,提示四神丸在UC治疗后总具有调控细胞因子平衡效果。周春和等[21]指出,椒梅连理汤有助于降低UC机体血清IL-1、IL-6、IL-4、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避免细胞因子失衡,加速组织修复。谢晶日等[22]人指出,肠愈宁颗粒在UC大鼠治疗中具有了良好的作用效果,利于增高血清IL-10含量,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彭小青等[23]在研究中指出,结肠宁的使用,可以促进血清及肠黏膜组织IL-10含硫量的增加、IFN-γ含量的降低,以及积极调控IL-4、IL-2含量变化,以维持Th1/Th2细胞处于平衡状态,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肠粘膜,减少损伤。柳越冬等[24]在研究中以UC大鼠为例,予以优化溃结方,探究其对UC大鼠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影响及其具体作用机理,发现模型组EGF水平明显降低,但较对照组高,表示优化溃结方对UC大鼠模型结肠组织EGF水平具有良好的促进效果,利于增加结肠组织EGF水平。陈宇等[25]也在研究中发现,健脾解毒化瘀方有助于增加IL-10及EGF水平,降低IFN-γ及TNF-α水平,效果优于柳氮磺胺吡啶,可以作为治疗UC的有效方案之一。
3 修复损伤的肠黏膜屏障
结肠上皮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是导致UC发生的重要病因。翟金海等[26]选取TNBS/乙醇造模后的UC大鼠为实验对象,对其使用清肠化湿方,结果发现此处方能够有效降低UC大鼠结肠组织TNF-α含量、Claudin-1蛋白表达及Claudin-1 mRNA表达,因此,认为清肠化湿方的使用,有助于控制UC大鼠结肠组织炎症反应,进而延缓病情的进一步发展,积极促进Claudin-1 mRNA的表达,以及降低Claudin-1蛋白的损伤。另外,潘燕等[27]以UC为例,予以八味锡类散灌肠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发现用药后的UC黏膜TLR4、NF-κB水平较用药前明显下降,而Claudins表达则呈升高趋势发展,与此同时,UC黏膜愈合度显著增高,由此得知,八味锡类散灌肠在UC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有效性,利于改善UC临床转归,出现此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八味锡类散灌肠积极调控炎性因子表达、增强结肠黏膜膜屏障功能等作用有关。陈建等[28]指出,黄芩苷在UC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上调肠上皮细胞ZO-1mRNA、蛋白的表达、阻滞紧密连接蛋白ZO-1结构破坏、促进肠上皮细胞增殖、降低IL-6及TNF-α水平、促进炎性细胞迁移等方面。刘世举等[29]观察清热利湿解毒方对湿热蕴结UC模型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的影响和其对UC的治疗效果,发现清热利湿解毒方能明显改善UC大鼠结肠形态、降低黏膜损伤指数、降低血清TNF-α、IL-8含量,与美沙拉嗪具有等效性。柳文等[30]以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UC大鼠为例,予参青粉灌胃治疗后,将其设定为模型组,发现UC大鼠结肠黏膜低氧诱导因子-1(HIF-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明显增高,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参青高、中、低剂量组大鼠的结肠黏膜HIF-1、VEGF免疫组化指数、相对mRNA表达变化情况,发现以上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发展,提示参青粉的使用,利于下调UC大鼠HIF-1、VEGF的表达,以及促进肠道缺氧环境、肠道屏障的恢复,进而达到治疗目的。刘思邈等[31]对实验性UC模型大鼠予以清胃理肠胶囊,探究其对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发现大鼠血清IL-2及IL-8水平明显降低,且有助于减少组织坏死及促进水肿消退,进而减轻炎症反应,保护结肠黏膜。
4 调节肠道菌群
在UC发病过程中,肠道菌群占有重要地位。以往研究指出,大部分UC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调现象,表现为致病菌增多、正常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随着致病菌的不断增多,导致相关肠毒素含量也随之增加,进而造成肠上皮细胞受损,诱发肠道炎症,而正常细菌数量的改变,也会对肠上皮细胞能量代谢产生不良影响,损害肠上皮细胞,导致炎症反应[32]。经过相关研究的深入分析,发现UC患者体内正常细菌数量明显减少,二人有害细菌数量则显著增多,提示肠道菌群参与UC的发生、发展[33]。陈勇华等[34]将UC患者予以黄芩汤辅助柳氮磺吡啶治疗后,测定患者结肠黏膜菌群,发现治疗组菌群失调改善程度较对照组优,患者结肠黏膜双歧杆菌及乳酸菌数量显著增加,大肠杆菌数量降低,有效改善UC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及结肠黏膜菌群,从而恢复肠道稳态,提示黄芩汤在治疗UC中与调整肠道菌群可能存在联系。李哮天等[35]利用加味柴芍六君颗粒(柴胡、白芍、陈皮等)治疗UC患者的研究中,选取了肠道菌群中具有代表性的2种致病菌(肠球菌、大肠杆菌),2种有益厌氧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发现加味柴芍六君颗粒治疗组肠球菌属、大肠杆菌属明显下降,有益菌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明显增加,从而提高了UC患者的临床疗效。周正等[36]以UC小鼠模型为例,予以马齿苋多糖治疗,探究其对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发现马齿苋多糖有助于增加正常细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以及减少有害细菌(肠杆菌、肠球菌),以达到维持小鼠肠道菌群平衡的目的,提示中药马齿苋多糖可以作为微生态调节剂调整肠道菌群失调。
赵秋枫等[37]对复发性UC予以半夏泻心汤治疗,发现正常细菌(乳酸菌、双歧杆菌)数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提示半夏泻心汤治疗UC的机理可能与调整肠道菌群有关。姚惠等[38]对UC予以益气愈溃汤联合美沙拉嗪方案,发现治疗后患者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增加程度高于单独用药组,提示益气愈溃汤的使用,利于肠道菌群紊乱状态的改善,进而达到UC患者治愈目的。詹原泉等[39]也指出,肠炎清的使用效果尤为显著,利于抑制肠黏膜损伤,受损肠黏膜的修复及肠道菌群失调的改善。中药化学成分丰富,中药复方更具多种药效作用。
通过总结他人研究成果,得知中药在UC治疗方面具有显著的效果,利于调节肠道微生态系统失衡,进而直接/间接地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现象。
5 结语
UC具有病程长、难治愈、易复发的临床特点,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中医药治疗UC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实践证明,较西医治疗方法,中药治疗UC患者具有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的优势。目前,中医药治疗UC的作用机制主要从调节免疫、控制炎症、保护肠黏膜屏障、调节肠道菌等方面来研究,其中以细胞因子的调节方面实验研究较多。临床研究大多采用口服中药联合灌肠或者口服中药辅助西药治疗UC患者,从机制方面证实了其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这些研究为中医药治疗UC提供了大量理论依据,但相关研究也存在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医辨证分型在临床上分散不集中,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标准,研究选择方药较杂乱。同时中药复方成分复杂,很难得到统一而客观的结论,对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作用机制研究较少,因此,建议深入探究有效中药单体有效成分治疗UC的作用机制。随着临床研究理论的探讨,开展更加科学严谨的实验研究设计和病证结合的相关研究探讨,将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对UC的认识及诊治水平并促进新药的开发,从而凸显中医药治疗UC的优势,让其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