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甡教授治疗小儿多动症经验总结*
2019-03-18蒋会莉
蒋会莉
小儿多动症又称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注意力缺陷、活动过度和冲动三大核心症状,常伴学习或工作困难、情绪和行为方面障碍[1]。该病发病率较高,国内报道患病率为4.31%~5.83%,并呈递增趋势[2],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交、学习能力、生活质量,目前西医治疗多以西药如盐酸哌甲酯、托莫西汀为代表的中枢兴奋类药物,配合行为治疗,药物治疗用于6岁以上儿童,难以满足学龄前儿童治疗需求,且治疗不良反应较为明显,较难被家长接受[3]。传统医学认为此病属于中医心肝系疾病范畴,涉及心、肝、脾肾多脏,与脏腑阴阳失调密切相关,多见阴虚阳躁之象,黄甡教授认为,此病在发病初期,以痰火扰神为主,治疗当祛痰清热,后期需健脾平肝,脾旺则不受邪。黄甡教授从事儿科临床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为第三届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尤擅小儿多动症、抽动症等疑难杂症,现将其应用治疗小儿多动症经验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肝郁化火 心神失养黄甡教授认为此病患儿以冲动、多动、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要表现,严重者伴有情绪问题、品行障碍。心为君主之官,主司神明,”《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的功能正常与否,与儿童精神状态、思维活动密切相关。心位居于上焦,火气通于心,易受为火邪所扰,心火内炽,扰于心神,可见心神失守,注意力不集中。肝主疏泄,条达气机,与人体情志活动密切相关。现代学龄期儿童大多学习压力较大,若小儿成绩不佳,家长又一味斥责,则肝失条达,郁结不畅可致情绪障碍,多动冲动,久则化火,火性上炎,又可上扰心神,加重症状。《读医随笔·卷四》曰:“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籍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不病”。故黄甡教授认为,本病的发病根本在于心肝两脏,肝主谋虑,肝气舒发正常,则人思维敏捷,气和志达。虽古籍认为小儿少见情志致病,但现代社会压力与古代不可同日而语,且小儿肝常有余,易郁而生火,故小儿多动症病机在于肝郁化火、心神失养,在临床上可见患儿情志不遂、心神不宁。
1.2 痰火上行 清窍被扰火为阳邪,体内阳盛有余则化为火,小儿体内火邪可由痰、风两邪发之。黄甡教授认为,许多家长接受现代的育儿观念,为保证孩子充足营养,不辨小儿体质,便一味给予肥甘厚味,加重脾胃功能负担。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脾不足难以运化水谷精微,水湿久聚,郁而化火;肝木生风,风性动摇,故多动症患儿又多兼抽动症状。火性升散,其性主升主动,脑之清阳被扰,难以司视听言动之功。《医学衷中参西录》曰:“脑中为元神,心中为识神。元神者,藏于脑,无思无虑,自然虚灵也。识神者,发于心,有思有虑,灵而不虚也”,可知心脑之间的功能息息相关,心神失养则脑失清明。黄甡教授认为,在发病初期,患儿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任性,难以自控,在发病后期,患儿伴发各种品行障碍,可持续至成年,危害极大,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即是清阳之府被扰之故。
2 处方总则
2.1 查舌按脉 明辨火自何来黄甡教授认为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多动症患儿表现出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坐卧不安,皆可属于“躁狂”之症,黄甡教授认为其火源于肝木郁火与痰热实火,两者皆可见多动冲动,难以静坐,注意力不集中,其中肝木郁火可见脾气急躁,舌红,苔薄,脉弦滑或弦数,治以镇肝熄风汤加减。痰热实火症则纳少口苦,大便秘结,舌红苔腻,脉滑数或沉滑,以温胆汤加减治之。伴有眨眼、吸鼻、耸肩等抽动症状,方中加菊花、钩藤、夏枯草、伸筋草清泻肝火,疏肝解郁;症见焦虑、抑郁者加郁金、合欢花清心安神;外感咽红者,加浙贝母、牛蒡子、板蓝根清热利咽。在治疗过程中,若有痰火实证者,当以清其痰火为首要目标,痰火去则火无源可生,火熄则神自安和,起到釜底抽薪之效,其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自然迎刃而解。
2.2 病位在肝 治之当先实脾刘渡舟老先生曾说:“肝胃之气,本又相通,一脏不和,则两脏皆病”。小儿抽动症虽属于肝系疾病,但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脾胃为后天之本,在儿科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必须顾护脾胃,脾主运化水谷,化为五脏精气,是人体活动的物质基础。黄甡教授在诊疗疾病过程中,重视顾护脾胃,所用黄连、黄芩、栀子等清热之剂中病即止,防止过用苦寒损伤脾胃。在清余热以后,多予香砂六君为底方,制成丸剂以善后。此病在问诊时,多有家长因患儿清嗓而自行给孩子服用抗生素,以此贻误病机,长期用抗生素的患儿,可见舌质淡,苔白腻,为脾胃虚寒之象,此类患儿当以理中汤加减治之,温中散寒,恢复其脾胃功能。治疗此病,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若一见抽动症状便以镇肝、熄风、清热治之,则是南辕北辙。
3 验案举例
赵某,男,12岁。以频繁眨眼、吸鼻、耸肩半月,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1年为代主诉就诊,患儿1年前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下降明显,平素脾气暴躁,易冲动,难以进行有秩序活动,汗多,纳可,眠差,大便干,日1次,舌红,苔白腻,脉弦滑,予SNAP-Ⅳ量表评估、DSM-Ⅴ量表评估、耶鲁抽动程度综合量表、注意力测试,诊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伴抽动,中医诊为小儿多动症,辨为痰浊内盛,火邪扰心之证,治当清热化痰开窍,予加味温胆汤治之。处方:清半夏9 g,陈皮12 g,茯苓12 g,枳实6 g,菖蒲10 g,远志10 g,郁金10 g,黄连5 g,白芍10 g,钩藤12 g,菊花10 g,决明子10 g,炙甘草6 g。7剂,日1剂,水煎分2次服。复诊:患儿眨眼、吸鼻较前明显好转,仍有耸肩、注意力不集中,舌边尖红,苔薄白,患儿服上方无不适,症状缓解明显,原方去黄连继服2周。三诊:患儿眨眼、吸鼻、耸肩消失,大便干缓解,注意力不集中较前缓解,舌质正红,苔薄白,予上方去决明子,加党参、炒白术、砂仁、木香水泛为丸,丸剂服用2月余,患儿注意力不集中较前明显好转,冲动、多动好转,嘱家长不要给予孩子过多学习压力,应尽量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后随访未再复发。
按:患儿注意力不集中时间1年,眨眼、吸鼻等发病半月,其注意力不集中时间较长,继发眨眼、吸鼻等抽动症状,患儿平素脾气急躁,纳可眠差,脉弦滑,可知其首发于肝,肝木旺盛,克制脾土,致使水谷精微不能运化,反而化生痰浊,痰湿之邪郁久化热,上扰心神,故注意力不集中。方中以清半夏为君,清半夏辛、温,归脾、胃、肺经,可燥湿化痰,与石菖蒲、茯苓相伍,能化痰祛浊,起釜底抽薪之效;黄连味苦性寒,入心与胞络,泻心之实火;陈皮、枳实理气血,气行则血行,气血行则无湿邪可停滞;远志、郁金豁痰开窍,宁心安神;白芍、钩藤柔肝熄风,风熄则火消,肝得其条达之性;菊花味甘、苦,性微寒,能平肝息风、疏风清热,可使邪有出路;炙甘草以调和诸药。此方药简力专,患儿服药7剂,抽动症状较前明显好转,风性动摇,善行数变,患儿抽动已止,可知肝木生风之证已得缓解,后守方续服2周,收效即止,加香砂六君制为丸剂缓缓图之,克竟全功。
4 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龄期儿童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加,可以明显观察到门诊小儿多动症发病率的提高。目前,对小儿多动症的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了解患儿平素发病症状,此病症状多发,倘若未抓住主要病机,在治疗时一味清热平肝,则难以除其生痰之源,其症状可反复出现,难获全功。故在治疗时需要根据患儿临床症状,辨证施治。在热盛期症状表现明显,则清热安神,治疗其标症,症状缓解期需以丸剂缓缓图之,健脾平肝,除其生痰、生热之源。黄甡教授认为,在药物治疗之余,此病还需家庭配合,进行相关的行为管理[4]。首先,家长需要了解小儿多动症的有关知识,不能因孩子出现多动、冲动、脾气暴躁等症状,便一味指责和批评,应及早配合医生进行规范治疗,改善亲子关系,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免贻误病情;同时,家长应根据小儿体质,合理搭配膳食,若小儿已是积食内热,脾胃伏火体质,则应少吃辛辣刺激、肥甘厚味之品,平素饮食应清淡,减少其生痰之源,恢复其脾胃功能,如此医院、家庭配合,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目前小儿多动症在儿童保健科已成为常见病、多发病,但此病在基层多被忽视,仍有许多家长认为小儿多动症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下降时的孩子是“坏习惯”“偷懒”等问题,不能及时关注儿童心理,给予相关的治疗。此病的多动症状虽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减少,但注意缺陷和冲动的症状约有70%~85%可以持续到青少年期和成年期[5],且成年期残留的症状如伴随品行障碍,严重影响其成年后的就业、生活质量等。故应加强小儿多动症的科普知识,积极探索中医药在小儿多动症中的应用,将此病的诊断、治疗期限提前,以减少对学龄期、青少年期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