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理工学院学科专业与产业的互动:历程、特征与启示*

2019-03-18杜燕锋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印度发展

杜燕锋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1)

印度和中国一样,均属于发展中国家,同样也都是世界高等教育大国。印度十分重视高等教育,尤其是对理工科教育的重视,其软件设计、计算机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在世界上占据重要地位。[1]其中,印度理工学院作为印度著名的国家重点大学,从成立到发展至今,不过短短数十年,却能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理工大学,不仅在高等理工教育和基础应用研究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成为印度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对印度经济发展有着越来越大的直接贡献,亦为印度带来了世界性声誉。因此,在我国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新工科”建设、广东省实施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等背景下,探讨印度理工学院迅速崛起与成功发展为世界一流理工大学的背后经验,分析其学科专业与产业互动的状况与经验,将为我国高校学科专业与产业适切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一、印度理工学院学科专业与产业互动的历程

印度独立前,由于受英国殖民统治,农业发展缓慢,且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工业则是从属于英国的工业体系,为了使印度成为英国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殖民统治者严格控制印度工业的发展和机器工业的出现,致使印度只是有了工业发展,并没有开启自己的工业化进程。而这一时期,印度高校则大多开设语言、文学、法律、宗教等学科专业,培养服务英国殖民统治需要的行政部门公务人员,仅有四所高校建立工程学院[2],培养土木建设需要的人才。

印度独立后,为满足国家工业发展需要,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来发展科学技术和工程教育,并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为发展适合印度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而出谋划策。在此背景下,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蓝本的印度理工学院应运而生。从其发展历程来看,主要经历以下阶段:

(一)第一阶段:学科专业被动适应产业发展

印度独立后,政府颁布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来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工业方面,在发展基础工业和重工业的基础上,提出工业化发展战略,采取一整套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方针和政策,大力推进印度工业化发展。而印度科技水平薄弱、科技人才短缺等与印度重工业项目的发展需要大量高级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建立一所能够培养研究、设计、开发等科技人才满足国家发展需要,同时又能够与国外一流的理工学院相媲美的高等理工学院成为印度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此背景下,印度理工学院得以成立。

从印度理工学院成立之初的学科专业设置来看,一是其学科专业大多以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理工科为主,如成立于1959年的印度理工学院坎普尔分校和1961年成立的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其学科专业主要以基础学科物理、化学、数学以及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等应用学科为主。二是其专业设置呈现出因地制宜的特点,即因地区不同而有所差异。如印度理工学院各分校中开设的纺织技术、冶金和材料工程、海洋工程、水资源等优势学科专业,除了与国家产业发展需要相适应外,也适应了地方产业发展。以德里为例,德里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为主,既有传统制造业,如棉毛纺织品制造业、衣服制造业,也有一些机械产品、精密仪器、汽车部件、钢铁、化工、电子产品等工业。而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开设的应用工程、化工、机械工程、纺织技术等学科专业,则通过培养人才适应了该地区产业发展需要。由此可以看出,产业的发展需要催生印度理工学院的产生及其相应学科专业的设置,印度理工学院的学科专业被动适应着产业发展需要。

(二)第二阶段:学科专业主动适应产业发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信息技术浪潮兴起,印度政府将眼光投向新兴起的信息技术领域,他们认为信息技术能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就是对科技以及计算机在经济活动中作用的高度重视,努力实现以信息化技术促进和推动工业化发展。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曾清楚地意识到科技的作用,认为信息技术是一个能够使我们迅速建立全球优势的领域,因此,大力发展信息技术,大力推动科技及计算机的应用范围,鼓励各企业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要求企业办公和管理都要计算机化,并且制定了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计划,使本国产品参与到世界市场之中[3]。

在此背景下,作为印度重点高校的印度理工学院理所当然地抓住此次机遇,通过主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来适应产业发展需要。一是大力发展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科领域,培养信息技术相关产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推动印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促使印度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即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地位,被软件业和信息产业为主的服务业代替[4];二是学校各学院均可以依据科技发展变化而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使其培养的人才能够与实际需要更加吻合。这一时期,印度理工学院通过主动优化调整学科专业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做法,不仅促使工程类科技人才迅速发展,促使印度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也使其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方面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为印度理工学院迅速崛起为一流理工学院奠定了基础。

(三)第三阶段:学科交叉适应并助推产业发展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知识更新速度显著加快,在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3D打印技术等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推动下,科技和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社会被带入“科技轨道”。越来越多的国家为了适应新科技革命的需要,在高校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等方面不断进行改革,设置与新兴科技发展有关的学科专业,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科技人才。印度理工学院亦不例外。为了积极应对新技术革命挑战,一方面,把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系与工科系放于平等的位置,促进各专业平衡发展,即重视人文社会学科的同时,注重将人文与科技相结合,通过开设相应的课程,如文化人类学、自然科学的历史、艺术哲学等,使其所培养的学生在具备科技素养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人文涵养,进而促进学校全方位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产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重视学科交叉发展,不仅开设交叉学科领域,如印度理工学院(瓦拉纳西分校)开设的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科学等交叉学科领域[5],也开发了交叉学科课程计划,培养能够具有运用跨学科的视角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创新意识以快速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竞争环境的人才,进而适应社会产业发展的需要。[6]由此可见,以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出现等,都是在交叉学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兴技术,并成为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7]。因此可以说,在一定程上,交叉学科能够助推新兴产业的发展。

综上可知,印度理工学院发展至今,共有7所分校,其中,印度理工学院(德里)是其中心院校,其他分校分布在印度全国七个不同的城市。从印度理工学院所开设的学科专业来看,各具特色,且多以理工类学科为主,学科专业纷繁多样,既有以应用型工科学科为主的学校,也有兼顾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学院,还有围绕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形成的教学组织。总的来说,印度理工学院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呈现出少而精的特点,所开设的学科领域也都与工业发展、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除此之外,其学科专业也呈现出“学科设置相对集中,以理工类学科为主,重视基础学科,发挥优势学科,人文学科兼具特色”等特点。

二、印度理工学院学科专业与产业互动的特征

(一)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引领相关产业发展

印度政府加强对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视,将其看作是维护国家独立和经济独立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以来,政府将重点发展技术教育列入国家第三个五年计划,进一步加强对理工教育的投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拉吉夫·甘地上台,印度政府提出用科学技术把印度带入21世纪,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颁布“计算机软件开发、培养和出口政策”。20世纪90年以来,印度政府对三次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将产业发展的重点倾斜至第三产业发展,致使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激增,尤其是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软件和外包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印度的支柱产业。与服务业中软件和外包产业相关的计算机、软件等学科专业也得到了发展,工程类科技人才迅速发展,促使印度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在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方面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

在政府支持和重视科学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印度理工学院大力发展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科领域,并将其作为七所分校的强势学科,培养信息技术相关产业所需要的各类高级人才的同时,推动了印度IT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印度产业的优化升级。虽然印度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经济改革中错过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时机,却赶上了世界信息软件业发展的大好契机,给印度产业升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空间和能量。[8]

(二)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助推产学研合作

现代大学的职能主要有三项基本职能,即知识传承、科研和社会服务。印度理工学院与其他世界一流大学一样,十分重视这三大职能,并将其付诸实践。不仅注重在教学、科研过程中传授知识给学生,也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动手能力及其人才培养与产业互动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在离开学校时,能够将自己学习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印度理工学院注重人才培养与产业互动的协调性,在印度理工学院负责人看来,学校有责任借助于产业界的力量,为人才培养创造一个能够了解和接触科技产业发展的校园环境。因此,印度理工学院在课程设置时,特意请一些“产业界老师”参与进来授课,从教育内容上与产业保持动态的互动联系,形成一个互惠互利的循环体系,产业界通过学校这个平台为学生提供产业最新的相关动态和信息资源,学校将各类专业知识、实践知识和产业相关信息知识教授给学生,通过人才培养的方式,培养产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促进产业的发展。以印度软件产业为例,在印度从事软件产业的25万人员中,有8万人是直接向欧美客户提供技术服务的,而这8万多人中大多数人是由印度理工学院培养的。[9]可见,印度理工学院通过人才培养满足产业的需求。

同时,印度理工学院通过科研、工业咨询、成果转化等形式,加强与产业的联系,将学校与工业界、科技界的互动看作是学校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象征,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导向。学校不仅对能够满足国家需要,解决工业、社会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也会对社会、科技发展凸现出来的一些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等予以关注,还通过工业咨询的形式,加强与企业、工业之间的联系。此外,印度理工学院设立专门的创新与工业转化基金会,作为学校与工业界联系的一个界面,将学校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应用到产业中,同时把对产业和社会适应的东西引入到学校科研中来,进一步加强学校与产业之间的联系。

(三)国际合作促进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所在,与发达国家相比,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其高等教育的整体科研水平和学术环境相对薄弱。因此,印度理工学院要想建成世界知名大学,想在学科发展上有所突破,加强国际合作是一种不错的发展途径,也正是在国际合作基础上,印度理工学院的一些学科,尤其是新兴学科才能在世界上跻身前列。如印度理工学院德里分校,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借助于项目研究资助及其他国际资金的支持,建立了一些现代化实验中心,对海洋科学、航空航天、工业纺织、机械工程等国家急需的领域进行研究,在推动相关学科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德里分校的跨越式发展,使其在很短时间内提高了德里分校的国际影响力。

三、印度理工学院学科专业与产业互动的启示

(一)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导向是关键

运用制定政策的方式引导教育发展,一直以来就是各国政府最常用的一种途径。研究者们很早就从政府与高等教育关系的发展变化中察觉到了这种国际趋势,即各国政府将高等教育发展、革新、多样化等责任转移给高校的同时,却保留了制定广泛政策的权力,尤其是预算政策的特权。[10]印度政府亦不例外,也通过各种政策的制定来影响高校的发展。印度理工学院的发展更是离不开印度政府的支持与政策的导向作用。

一方面,从印度理工学院的创立到其今天的发展历程来看,政府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持和导向作用是印度理工学院能够保持高水平发展的关键。印度政府在其独立后的几十年间,颁布了一系列稳定持续的教育政策,如《国家教育政策》、《科学技术决议》、《新技术政策》、《教育行动计划》以及“知识行动”等,不仅保障了印度理工学院的发展地位,也使其成为世界一流理工类大学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政府出台一系列法律,为印度理工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如《宪法》中关于科学技术发展地位的内容,为印度理工学院的工程教育提供法律依据。正是在该法的作用下,从尼赫鲁开始,印度历届政府都将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放在了突出地位,重视工程技术教育,加强对印度理工学院的支持和引导,使其发展能够紧随国际经济发展潮流,成为现代知识经济基地。此外,《印度理工学院法案》和《技术学院法》等专门性法案的颁布更是赋予印度理工学院很多的自主办学权和高度自治权。与此同时,政府也会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新需求及时对专门法案进行修订,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印度理工学院的发展需要。

(二)重视学科专业设置主动适应经济产业发展需要

印度独立之后,经济社会发展缓慢,为了推动印度经济发展、满足印度工业发展的需要,政府立足于印度民族自身的数理优势,提出大力发展理工教育,认为理工教育是快速提高国家科技水平的有效途径,倾全国之力,建设世界一流理工大学——印度理工学院。

印度理工学院从成立起就肩负为印度提供科技人才的重任,同时致力于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以服务印度经济发展需要。因而,印度理工学院在发展过程中设置紧贴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多元化的学科专业结构,主动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引领市场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印度理工学院的七所分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各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和侧重学科,在满足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同时,也与区域产业发展需要相适应。如德里印度理工学院位于印度德里,该地区是一个中小规模的制造工业中心,其产业既有传统的制造业,如纺织业、印刷业等,也有轻工业,如食品加工等,还有一些钢铁、化工等制造业。因此,德里印度理工学院的学科专业除了开设其特色学科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之外,主要以该地区产业需要的工学学科为主,如应用工程、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化工、机械工程、纺织技术等为主。

(三)重视高校与产业的合作与互动

从政府层面而言,积极促进高校与产业的结合,大力培养产业发展所需的理工类人才。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印度实施了经济自由化、税收优惠和关税特许等政策,颁布了 “计算机软件出口、开发和培养政策”,鼓励高校和产业相结合来推动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同时,也颁布《国家教育政策》,进一步明确支出,积极支持高校科学研究,并建立适当的机制来协调高校的科研,特别是对科学技术的尖端领域中的高校和其他部门所进行的研究项目加以协调。另一方面,政府层面依托印度理工学院等高校实施“软件技术园区计划”,促进高校与产业发展的结合。

从高校层面看,“适应”市场需求与“引领”市场变革是印度理工学院的神圣使命之一。实现该目标的路径多种多样,如供给企业所需人才、创办高技术产业、提供科技服务等,来影响产业发展。这些路径被美国学者库恩(Wesley M.Cohen)等概括为专利、非正式信息交流、出版物和报告、公共会议、大学毕业生的聘用、许可认证、合作研究风险公司创建、合同制研究、咨询、短期人员交流等。[11]但无论怎么归类,都无法将高校影响产业发展的路径全部容纳进来。换言之,不同国家的影响路径不同,不同高校对产业的影响路径也不相同。就印度理工学院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产业——印度软件产业而言,其对软件产业的影响路径主要有三种,一是加强与产业、企业合作,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在人才培养,重视实践性教学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尽可能创造一个能让学生充分了解科技产业发展的校园环境。同时,加强与一些公司的合作,通过产学研的形式进行人才培养。如印度德里理工学院与西门子、IBM等许多软件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在兼具教学和生产功能的实训环境下培养学生,使学生的实习成果直接转化为企业产品进入市场。此外,高校在课程内容方面严格按照企业要求设定课程内容,使培养的学生能够符合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二是设立专门机构,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平台(如德里分校的工业研究与开发部门等),加强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界、产业界联系;同时建立孵化器。印度理工学院现已拥有一套成熟的孵化器组织模式,各分校孵化器机制旨在为拥有可商业化研究成果的学术企业家和对某产业领域研究感兴趣的在职企业家创办公司提供孵化服务。三是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开展研发活动与成果转让。如印度理工学院于 1992 年成立了 “创新与技术转移基金会”,其目的就是加强高校与企业界、产业界的联系,以促进经济产业的发展。并通过广泛吸纳企业、工业协会组织等为会员,积极向会员提供各种服务。

猜你喜欢

印度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如果可以去印度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山哈·印度摄影
印度式拆迁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