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高等外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战略转型
——兼论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制度性话语权之提升路径

2019-03-18韩永辉李子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制度性话语权外语

韩永辉 李子文

(1.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 广州 510420; 2.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商学院, 广州 510006)

一、引言

中国的高等外语教育发展与对外开放进程是相适应的。在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较长时间里,俄语占据了高等外语教育的主导地位。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改变以及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尤其是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中国高等外语教育逐渐发展为以通用语英语为主、各小语种并存的格局。高等外语教育为中国融入全球市场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目前,高等外语教育逐渐暴露出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中国国际性话语权的提高,面临着改革转型的挑战。例如,在联合国供职的中国籍人员数量偏少,低于联合国认为的恰当标准,中国被列为任职人数偏低的国家,尤其是在高级管理职位上的中国人更为少数,甚至低于地位不及中国的国家。高层次外语人才的不足是中国在全球领导力方面缺位的重要原因(鲁子问,2014)。中国在未来的全球经济治理中,需要大力提升自身的制度性话语权,突破现行制度的局限,让国际社会认可和接受中国所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治理理念,构建一个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全球经济治理框架(陈伟光、王燕,2016a)。中国提升制度性话语权,正确高效地对外进行关系治理和规则治理,亟需一大批精通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层次外语人才。

二、高等外语教育的发展现状

自21世纪初中国加入WTO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外语人才,这促进了高等外语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国逐渐形成以公办外语教育为主、民办外语教育为辅的发展格局。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快速变化发展的需求,中国高等外语教育正经历激烈的变革,各高等院校正积极探索教育变革创新的方法,吸取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

(一)高等外语教育的规模扩张

自21世纪初以来,中国高等院校的外语教育规模快速增长。2005年,全国设置英语专业的普通本科高校数量有790所,发展至今共有994所(增加了204所),占全部院校的86.81%。其他小语种的专业设置数量均出现较大的增长,如日语专业设置院校增长了213所,增长率高达72.7%;俄语专业设置院校数量从91所增加至137所,增长率超过50%;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专业的设置院校数量增长率均超过100%(钟美荪,2015)。高等院校外语教育规模的高增长速度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全国高校连年扩招,为高等外语教育带来了大量生源。二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催生的巨量需求。改革开放后,中国加速融入全球经济,对外语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不仅催生了大量的外语专业院校,综合性高校也纷纷增设更多的外语语种及专业。

(二)高等外语教育的二元结构

中国虽然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开设外语教育课程,但是近年民办外语教育机构的兴盛说明公办外语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在高等院校的外语教育中,学校开设的外语课程仍难以完全满足学生就业、留学等需求,这就给予了民办外语教育机构发展的空间,也说明了高等院校的外语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有些脱节。现阶段,学生无论是接受英语还是小语种外语教育都是以学校的外语课程为主,针对个人的实际需求则只能通过民办外语教育机构来满足。基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中国外语教育的性质具有相当的公共服务属性,既要满足社会和个人的外语需求,又要通过教育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鲁子问,2014)。外语教育的公共服务性质决定了高等院校等公办教育机构提供的外语教育更强调普适性,个性化程度较低。民办教育机构正是针对外语教育这一公共产品在个性化方面的不足,相应地满足了高校学生在外语方面的个人需求。

(三)高等外语教育模式的单向性

鉴于中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对毕业生都有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分数要求,大部分高等院校都把英语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安排学生在某个时间集中学习,训练听、说、读、写等应用技能。英语教师在教授英语课程时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单向灌输英语的听、说、读、写知识。在其他语种的外语教学过程中,也更偏重语言的应用性。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国外先进的外语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逐渐传入,如探索模式、沉浸模式、双向沉浸模式等,还有诸如交际法、情景法、功能法等(曾玲琴、戴立黎,2010)。中国高等院校学习国外先进的外语教育经验和方法,为高等外语教育改革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但在现有的评级机制下,传统模式仍然是最主要的教育模式,改革路径还需进一步深化探索。

三、从全球经济治理视角透析高等外语教育的发展问题

外语教育是中国与世界交流合作的保障,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亟需大量高素质外语人才,厘清提升制度性话语权与高等外语教育的内在联系,从全球经济治理视角透析高等外语教育的发展问题,对提升中国的全球治理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制度性话语权与高等外语教育的内在联系

传统的世界治理秩序已经落后于世界发展现状,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正发生深刻的变化。目前,国际上已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即只有团结各个国家、整合发展资源、推动全球治理机制的变革、重构权力格局,才能使国际社会走出危机困境(陈伟光、王燕,2016b)。全球经济治理就是要求各国共同面对和解决涉及共同利益的重点经济问题,推动各国经济趋向均衡发展,建立新型国际经济秩序。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在国际金融、国家贸易、国际投资、国际产业、国际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都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2016年G20峰会在杭州举行,标志着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力量(新华网,2016)。然而,目前中国总体上还是一个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接受者、参与者和适应者,而不是规则的制定者和话语权的主导者,中国还没有进入现存全球经济治理机制的核心和深层。因此,中国必须要进一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升制度性话语权。中国制度性话语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在实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是对外影响力的提升,而高等院校的外语教育在这两方面均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提升综合国力方面,中国经济腾飞的核心在于改革开放。中国应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以全球经济发展的力量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在国际政治经济的接洽过程中,外语人才一直发挥着关键的作用。精通外语的人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中国与国际接轨,将国际上先进的发展经验引进回国内,通过有机融合国内外发展经验,承接国际经济、文化等要素的转移,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国内改革的深化。高等院校的外语教育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宝贵的高素质外语人才,只有继续加强高等院校的外语教育转型,才能为全面深化对外开放,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提升中国影响力方面,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不言而喻。然而,中国的成功经验未必适合其他国家的国情,中国对外输出的制度性公共产品在普适性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亟需一批精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规则的外语人才,高等院校的复合型外语教育是解决问题之关键。

良好的高等院校外语教育能够为中国的全球经济治理事业稳定提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有利于中国推出受国际欢迎和接受的制度性公共产品,从本质上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二)高等外语教育的发展问题

良好的高等外语教育对提升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一定程度上,高等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约束了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能力的建构。通过对中国高等院校外语教育的现状分析,基于全球经济治理的视角提出高等院校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1. 过分强调外语的工具性

当前的高等外语教育依然聚焦于外语的工具性上,着重培养学生使用语言工具的能力。在高校的外语课堂上,听、说、读、写等语言沟通技巧是重点教学内容(赵燕蕊,2017),也是对基础外语教育内容的重复。同时,私营外语培训机构虽更着重于语言使用能力上,但无论是公共教育机构还是私营机构,都重点关注外语的工具性。一方面,学生应试压力大,既有国内外语评级考试,也有国外留学考试;另一方面,高等外语教育与基础外语教育衔接断裂,高校学生的外语水平参差不齐,受“短板”影响,也过多强调外语使用能力培养。在改革开放初期,高等外语教育为社会经济提供了大量熟练掌握外语沟通工具的学生,的确能够极大地促进“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的实施,从而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然而,当下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外语才人的需求已经不再限于熟练使用外语来沟通,而是对复合型人才有更高的需求。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更需要精通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外语精英来制定适合国际社会的公共产品。

2. 外语的应用性教育欠缺精准规划

高校外语的应用性教育流于表面,缺乏规划,脱节社会。当下从中央到高校,都十分关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希望将外语教育普及应用到其他专业领域(胡文仲,2014),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升制度性话语权更迫切需要复合型高级人才。然而,目前高等外语应用性教育里并没有精准的规划,没有甄别出哪些专业适合加入外语教育,哪些专业不适合或者不必要加入外语教育。由于缺乏精准规划,一方面,导致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效率低;另一方面,无的放矢增加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而造成资源和时间的浪费。此外,目前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多是仅在专业课堂上使用外语讲授专业知识,并没有真正强调外语教育的应用性,还是在关注工具性。这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又没有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外语思维。

3. 外语教育文化失衡严重

高等外语教育着重于外语文化而脱离本土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生要使用好语言、应用好语言,对外语背后的文化必须了解。目前,高等外语教育逐渐从工具性延伸至文化性,在听、说、读、写等训练中加入外语文化,以构造语境,提高学生对语言工具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但当前的外语教育仍存在本土文化失语现象,中国文化在外语教育中的融入程度不高,不少高校学生的中国文化外语表达均出现“失语现象”——即不能地道地用外语完整表达中国文化精髓(肖龙等,2010)。然而,现阶段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升制度话语权,迫切需要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这不仅需要精通各国文化的高级外语人才,以制定适合国际社会的公共产品,还需要在公共产品中能够相机融入中国的文化价值和新型治理理念。这就需要内外文化兼备的高级外语人才。

四、高等外语教育战略转型和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对策

全球多个国家均把外语教育作为维护国家利益、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的战略路径。中国提升制度性话语权一方面要融入先行国际社会制度规则,另一方面要加强新型制度规则产品的推出,突破旧有制度藩篱,创新全球经济秩序。高等外语教育转型路径要符合多元化的原则,跳出传统的外语教学思维,广泛融合其他学科,契合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发展需求,推动中国获取更大的制度性话语权。

(一)强化高等外语教育的综合规划

加强对高等外语教育的综合性规划,以工具性为基础,应用性为方向。语言的基本功能是沟通,高等外语教育让学生熟练使用外语是必然要求。然而,这会出现与基础教育重复的教学内容,造成一定资源浪费。高等外语教育在保持一定工具性教育的基础上,更多是普及应用性教育,提供多元的外语学习方案和学习环境。在其他专业学习中融入外语氛围,开拓专业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培养专业领域的外语思维。缩短高等外语教育中工具性教学的比例,可将其转移至网络课堂或针对性更强的私营培训机构。中国要提高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不是需要只会听、说、读、写外语的人才,而是需要高等教育培养了具有综合素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加强高等外语教育的综合性规划,缩减外语的工具性教育,增加外语的应用性教育正是高等外语教育的转型方向。

(二)强化外语应用性教育的精准设计

外语教育应用于其他专业领域,培养复合型人才,并不是简单的跨学科相加,而是跨学科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外语应用性教育要精准甄别出社会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专业学科,采用试点应用,由点及面,逐步推广。并不是所有学科的社会需求都要复合型人才,过分粗暴简单的结合,只会徒增学生压力,浪费教育资源。另一方面,高等外语教育应用于其他学科专业,需要根据双方专业特性和教学特点,相机融合。鉴于中外语用思维差异较大,对于知识体系庞杂,专业知识较为艰涩难懂的学科,外语教育不必与之完全融合。而对于基础性学科,应该加强外语教育的渗透,积极培养专业学生的外语思维。因此,外语应用性教育要一改以往流于表面的做法,需要科学设计,精准规划,逐步推广。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时,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是要接受世界各国的反复检验,对产品质量要求极高,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也极为严格。即使中国提高制度性话语权迫切需求复合型人才,也不能违背外语教育的规律性。

(三)强化中国文化与外语教育的有机融合

应引导和鼓励把中国文化融入外语教育之中,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外语表达能力。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使中国拥有珍贵的文化宝藏,其中“和”的文化精髓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全球经济治理战略。相较于发达国家强调市场化、私有化的新自由主义,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提出“共同发展”的新理念,强调世界各国求同存异,相互扶持,协同发展,共同解决全球性的重大经济问题(赵柯,2016)。培育具有较高中国文化知识水平的外语人才,能够有效地向世界传播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和政治的认同感,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中国的国际公共规则产品的质量,促使中国获得更多的制度性话语权(李青、韩永辉,2016)。

(四)强化外语文化研究和全球经济治理规则意识

加强对外语背后的文化研究,推动外语教育从单一语言教学向深度语言文化教育转变。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首先要深度融入先行的世界运行制度,然后维护合理的治理制度,避免受到旧制度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打压(章远,2016),保持全球经济在先行规则下的稳定发展,保证获得一定的制度性话语权以及国际社会的认可。强化对外语承载的各国文化的研究和教学,不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国际化外语人才,而且有助于全面认识国际社会规则和各国制度文化规律,推动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倡议的国际规则的认可和接受程度,最终达到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的制度性话语权的目标。

(五)强化全球经济治理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中国从金融、贸易、产业、宏观政策等方面深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需要大量精通各种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高等外语教育要从单一的语言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关注具备跨学科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各大高等院校应针对中国加强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人才需求,依据自身的专业特色,加强跨学科的复合型外语教育,特别是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外语教育。例如鼓励专业学生进行国际交流,积极与国外优秀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办学,提高学科专业的国际化程度等等。最终,从整体上构建合理完整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满足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人才需求。

(六)强化国家外语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应厘清公办外语教育和民办外语教育的关系,明晰两者的功能定位,加强规划指导,实现功能区分和效用互补。高等院校的公办外语教育应侧重于满足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实现外语教育的社会价值,向学生教授更为全面的外语文化知识。同时鼓励民办外语培训机构要适应个人的外语学习需求,实现外语教育的个人价值,助力个人获得更高的外语能力评价。通过科学论证公私外语教育机构的功能分工,合理引流外语教育资源,匹配国内外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征。

(七)强化外语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等院校的外语教育要弱化对学生的应试能力培养,强化语用能力培育,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外语的工具性作用,而不是把外语能力作为一个虚有其表的应试标签。鼓励引入国际先进的外语教育模式,开发多样的外语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外语应用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真正意义上的适应全球经济治理需要的国际化创新人才。这将有助于中国高层次外语人才“走出去”,特别是进入具有国际领导性质的岗位,增强中国在国际治理上的制度性话语权。

五、结语

基于全球经济治理的视角,本文深入剖析了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将高等外语教育改革和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有机结合,探索高等外语教育战略转型和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下制度性话语权提升的有效路径。中国经过多年的发展累积了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综合实力的国际排位节节上升,但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并没有随之提高,相反,“中国威胁论”(释清仁,2012)、“中国崩溃论”(曹鹏飞,2016)等妖魔化言论甚嚣尘上,各种歪曲宣传不断削弱中国的国际话语力量。此时,中国适时向世界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新型合作理念和模式,旨在改变全球经济治理格局(韩永辉、罗晓斐,2017),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提高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是势在必行的。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增强,高等院校的外语教育对于国家未来的战略发展越发重要,高等外语教育的战略转型发展对提高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对内有利于中国利用国际资源增强自身综合国力,对外有利于中国输出受国际欢迎和接受的制度性公共产品。但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在战略规划、教育平衡、复合型教育、教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约束了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能力的提升。针对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提升制度性话语权之研究,从战略研究、统一规划、政策倾向、文化融合、资源配置、教学创新方面给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为研究高等外语教育的转型发展和提升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提供了新颖的研究路径。

猜你喜欢

制度性话语权外语
村规民约法制审核需要制度性设计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急救援社会组织联动协同关系研究
大山教你学外语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大山教你学外语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学生营养餐供应应体现“五性”
制度性退出是引“才”政策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