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宫颈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2019-03-18翟莉蓉郜亚娟崔满华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肉瘤本例免疫组化

翟莉蓉,郜亚娟,崔满华

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是一类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由Stout于1918年首次报道,由Hart和Earle于1973年提出,是一种恶性小圆形细胞肿瘤,来源于胚胎组织向神经方向分化的神经外胚层细胞[1]。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和细胞遗传学研究表明,PNET和尤文氏肉瘤(Ewing sarcoma)属于同一类型,同为神经外胚层起源,两者为神经分化程度不同的小圆形细胞肿瘤。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07年将PNET分为中枢型 PNET(central nervous system PNET,cPNET)和尤文氏肉瘤/外周型 PNET(peripheral PNET,pPNET)[2]。2016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删除了cPNET的术语,但是保留了尤文氏肉瘤/pPNET的类别[3]。pPNET主要发生于软组织、骨和腹膜后区域,在女性生殖道极其罕见,在卵巢、子宫、宫颈和阴道中发病率依次递减[4]。宫颈PNET生长迅速、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死亡率高、预后极差,目前尚无标准治疗方案,诊断主要依据病理、免疫组化及细胞遗传学,因此了解这种特殊类型的宫颈恶性肿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分析1例宫颈PNET并文献复习,以期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45岁,因体检发现宫颈肿物1个月,于2016年1月5日收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我院)。患者1个月前于当地医院体检发现宫颈肿物,无不规则阴道出血、流液,无腹痛,无排尿及排便困难,未诊治。随后于我院复查妇科彩色超声(彩超)示:子宫后壁见2.2 cm×2.1 cm低回声结节,宫颈前唇内见略外凸6.8 cm×4.9 cm囊性无回声,内见分隔,紧贴其内壁见2.6 cm×1.8 cm似乳突状强回声,超声诊断:子宫肌瘤?宫颈前唇内囊性包块,请结合临床。患者为求系统诊治入院。平素月经规律,初潮年龄 16 岁,周期 28~30 d,经期 3~5 d,经量中等,鲜红色,无痛经,偶有血块,末次月经:2015年12月16日。22岁结婚,孕2产2,自然分娩2次。既往发现子宫肌瘤3年,定期复查,无烟酒嗜好,无恶性肿瘤家族史。一般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阴道通畅,阴道内有少量白色分泌物,无异味,宫颈前唇增大,大小约7.0 cm×6.0 cm,表面光滑,囊性,宫颈口朝下,宫颈后唇暴露不满意。子宫正常大,无压痛,双附件未见异常。盆腔核磁平扫加增强示:宫颈区异常信号,子宫多发肌瘤。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阴性,液基薄层细胞检测(thinprep cytologic test,TCT)示未见上皮内病变及恶性细胞(negative for intraepithelial lesion or malignancy,NILM)。完善相关检查后于2016年1月8日在全身麻醉下行经腹筋膜外全子宫及双侧输卵管切除术。术中见子宫前后壁多发肌瘤,质硬,宫颈前唇见一约7.0 cm×6.0 cm×6.0 cm肿物,质软,双侧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切除全子宫和双侧输卵管(见图1,见封三)后送检快速病理,回报:宫颈间叶来源肿瘤,细胞较小较一致,可见核分裂象,不能除外肉瘤。与家属沟通后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宫颈病理回报示(见图2,见封三):结合免疫组化特征符合PNE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AE1/AE3)、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肌球蛋白(myoglobin)、成肌细胞决定因子 1(myoblast determination protein 1,MyoD1)、白细胞共同抗原(leukocyte common antigen,LCA)均阴性、核抗原Ki67阳性率5%;波形蛋白(vimentin,VIM)、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99(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99,CD99) 阳 性 ;CD43、CD56、 嗜 铬 蛋 白 A(chromogranin A,CgA)、肾母细胞瘤蛋白 1(Wilms tumor 1,WT1)、钙视网膜蛋白(Calretinin)、抑制素 α(α-inhibin)、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均阴性,突触素(synapsin,Syn)局灶阳性;宫颈间质有浸润,双侧输卵管、卵巢未见病变,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盆腔淋巴结未见肿瘤转移。术后诊断:宫颈PNETⅠB2期、子宫肌瘤。术后应用异环磷酰胺+顺铂方案化疗6个疗程,未行放疗。完成化疗随访17个月后,检查发现甲状腺乳头状癌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甲状腺术后随访14个月至今,未见明显复发和转移迹象,患者一般状态良好。

2 讨论

2.1 组织起源 宫颈PNET的起源和病因尚不明确,常参考pPNET的研究结果。目前认为,pPNET组织发生于:①胚胎组织中神经嵴和神经管细胞的异位;②胎儿神经外胚层组织的种植,如流产后胚胎组织中的神经组织种植;③苗勒管组织;④神经外胚层分化的癌肉瘤组织。近年也有学者认为,PNET并非来自胚胎性组织,而是来源于原始干细胞的基因突变,出现分化成神经上皮的各个阶段甚至分化成间叶组织的现象[5-6]。另外,大部分pPNET的细胞遗传学显示有t(11;22)(q24;q12)染色体易位,即22号染色体上的EWS与11号染色体上的ETS(E26 transformation-specific or E-twenty-six)转录因子家族的转录因子FLI1(friend leukemia virus integration 1 transcription factor)基因融合,产生EWS-FLI1融合产物,引发FLI1蛋白过表达,FLI1与细胞增殖、分化及肿瘤发生等生理病理过程关系密切,有证据支持其不仅在尤文氏肉瘤/pPNET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在血液系统肿瘤以及上皮性肿瘤如乳腺癌中均发挥重要作用[7-8]。其他少见的染色体异位有t(21;22)(q22;q12)、t(17;22)(q12;q12)、t(2;22)(q33;q12) 及 t(7;22)(p22;q12),产生 EWS-ERG(ETS related gene)、EWS-E1AF (ETS variant 4-ETV4/E1A enhancer binding protein)、EWS-FEV(FEV transcription factor)、EWS-ETV1(ETS variant 1)融合基因产物,表达c-myc、c-myb、c-src及c-mil/raf原癌基因产物和MIC2基因产物,这些融合基因的表达产物在pPNET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5,9-10]。本例患者无流产史,不支持胚胎组织的神经组织种植,因条件限制未行染色体及基因检测,但是免疫组化显示MIC2基因产物CD99的表达。

2.2 临床特征 pPNET一般好发于青少年及儿童,成年人少见,而宫颈PNET多见于有孕产史的育龄期妇女,中位年龄为35岁,少见于绝经后妇女,而宫体PNET则多见于绝经后妇女[4]。pPNET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软组织肿块,其增长迅速且伴有疼痛和压迫症状。宫颈PNET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不规则阴道出血,还表现为下腹紧张或疼痛、宫体或肿块增大、尿频及阴道分泌物增多等[4,11]。妇科检查常发现宫颈表面向外生长的菜花状或结节状肿块。影像学主要表现为边界清晰或不清晰的不均匀包块,对周围组织有浸润破坏[12]。pPNET有高度侵袭性,25%~50%的初诊患者具有远处转移,主要是肺、骨和骨髓,但文献报道的宫颈PNET就诊时大多局限于宫颈或宫体,无远处转移[10]。宫颈PNET的临床分期仍参照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宫颈癌分期。

本例患者45岁,孕2产2,尚未绝经,无明显临床症状,无阴道不规则出血,因体检发现宫颈肿物就诊,术后诊断宫颈PNETⅠB2期,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虽然临床上大部分患者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但其就诊时多是晚期,有深部浸润和远处转移,肿物常表现为菜花状包块,表面糟脆。而本例患者定期体检,发现较早,宫颈肿物呈囊性包块,表面光滑,尚未浸润深层及转移,故其临床症状不典型。且该患者经手术及化疗后预后良好,证实其肿瘤处于临床早期,发现及时。

2.3 诊断与鉴别诊断 pPNET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学、免疫组化、染色体和基因检测及电镜检查。①病理学:pPNET大体包块大小不一,组织呈灰白或灰红色,质嫩。包块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明显,无明显包膜。光镜下肿瘤组织由小圆形细胞组成,巢状分布,胞质较少,核质比例高,核圆形或椭圆形,深染,核分裂象易见,可见特异性Homer-Wright菊形团结构,部分细胞可见有丝分裂、出血和坏死[5,13];②免疫组化:常见的有CD99,FLI1、VIM,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神经纤维细丝蛋白(neurofilament protein,NF)、Syn、CD56、CgA、S100蛋白(S100 protein,S100)、β-1,3-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1(beta-1,3-glucuronyltransferase 1,B3GAT1 或Leu-7)等表达[4,14-15]。CD99 的阳性率可高达 90%以上,但是CD99并非pPNET特异,其在淋巴瘤中也表达[15],而FLI1对于诊断pPNET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1%和92%,CD99联合FLI1检测是诊断宫颈PNET较特异和敏感的方法[5]。③染色体和基因检测:pPNET中85%的病例可检测到t(11;22)(q24;q12)染色体易位,10%~15%的病例中存在t(21;22)(q22;q12)染色体易位,产生的融合基因为EWS/FLI1、EWS/ERG、EWS/E1AF、EWS/FEV、EWS/ETV1[1,4,7,14-15],通常使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11],当免疫组化与基因检测结果相矛盾时,有学者认为免疫组化的诊断价值优先于基因表型[10]。④电镜检查:电镜下可观察到细胞突起及细胞质内的神经内分泌颗粒[5,13]。鉴别诊断包括其他小细胞恶性肿瘤,如淋巴母细胞淋巴瘤、横纹肌肉瘤、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滑膜肉瘤、间叶软骨肉瘤、小细胞恶性黑色素瘤等[15-16]。本例患者虽未行染色体及基因检查,但光镜及免疫组化支持宫颈PNET的诊断。

2.4 治疗 宫颈PNET的治疗尚无标准方案,其中大部分参考尤文氏肉瘤/pPNET的治疗:诱导化疗+手术+巩固化疗[17]。目前认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是新辅助化疗+彻底手术+辅助放化疗,但临床上一般只在临床期别较晚时先行术前新辅助化疗,对于尚未转移的患者实施新辅助化疗是否过度治疗仍存在争议[17]。大多数手术方法是广泛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卵巢是否保留尚无定论。化疗在pPNET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研究指出单纯手术治疗有80%~90%复发的可能,而使用足量的化疗药物可使5年生存率上升至55%~60%[4]。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顺铂、长春新碱、多柔比星(阿霉素)、异环磷酰胺、环磷酰胺、放线菌素和依托泊苷[4]。目前尤文氏肉瘤/pPNET常用的化疗方案为长春新碱+阿霉素+环磷酰胺(放线菌素)/异环磷酰胺+依托泊苷 [vincristine+doxorubicin+cyclophosphamide (actinomycin)/ifosfamide+etoposide,VDC(A)/IE]的交替应用方案,不过目前仍无最佳方案[18]。此外,pPNET肿瘤家族对放疗有一定的敏感性,有学者认为放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是术后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2,4]。根据上述pPNET的治疗方法,应用时应注意个体化。

本例患者无特殊临床表现,无不规则阴道出血,宫颈癌筛查HPV、TCT均阴性,彩超示宫颈囊性无回声包块,盆腔核磁未提示浸润转移,考虑宫颈良性病变可能性大,结合子宫多发肌瘤,决定行筋膜外全子宫及双侧输卵管切除术,术中快速病理结果不除外肉瘤,经与患者家属沟通,加行双侧卵巢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选择异环磷酰胺+顺铂的联合化疗,基于异环磷酰胺对肉瘤较敏感,而顺铂对宫颈肿瘤较敏感的因素,其化疗效果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确认。在临床工作中应警惕这种HPV、TCT均阴性且无典型临床症状的特殊类型宫颈恶性肿瘤。本例患者术前漏诊,导致手术范围不够,若术前通过活检病理确诊宫颈PNET,宜行彻底手术(广泛子宫切除+双附件切除+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结合术后VDC(A)/IE交替化疗以最大程度改善患者预后。

2.5 预后 由于宫颈PNET发病罕见,其预后常参照pPNET和其他盆腔尤文氏肉瘤。pPNET具有高度恶性,易复发、转移,以血行转移为主,常见于肺、骨、肝等部位,90%的患者死于转移,初诊患者中25%~50%存在转移[5]。pPNET的平均存活时间为2年,5年生存率约20%~30%[10]。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初诊时的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病变大小与位置、初次手术范围、化疗方案和敏感性等[4]。预后判断方面,有学者认为神经分化和Leu-7的免疫活性增加提示预后不佳,而S100阳性提示预后良好,因S100是神经分化成熟的表现[5,19]。另有研究认为t(11;22)融合基因的类型与肿瘤的预后也有一定的关系[20]。也有学者报道将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糖类抗原 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用于生殖道PNET的复发监测[21]。本例患者经手术及6个疗程化疗,治疗结束随访17个月后发现甲状腺乳头状癌行根治手术治疗,甲状腺术后随访14个月至今,未见明显复发和转移迹象,患者一般状态良好。然而本例患者继发甲状腺恶性肿瘤。Marina等[22]纳入404名儿童尤文氏肉瘤患者的随访研究发现,在35岁时继发其他恶性肿瘤的累积概率为14.3%,最常见的是乳腺癌,其他包括骨肉瘤、急性髓系白血病、甲状腺癌等。其治疗相关危险因素包括放疗及烷化剂、蒽环类化疗。Varkonyi等[23]研究发现儿童横纹肌肉瘤患者在成功治疗后第6年随访时继发甲状腺乳头状癌,并认为继发甲状腺恶性肿瘤的主要原因是化疗导致的DNA损伤,如烷化剂异环磷酰胺、DNA嵌入剂抗菌素D、拓扑酶抑制剂表柔比星以及放疗导致的损伤。因此,本例患者应用烷化剂类药物异环磷酰胺治疗可能导致DNA损伤,是患者继发甲状腺癌的危险因素。对于尤文氏肉瘤/pPNET患者应提倡终身随访。

猜你喜欢

肉瘤本例免疫组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答案
夏枯草水提液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1”的加减乘除
婴幼儿原始黏液样间叶性肿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结直肠癌组织中SOX9与RUNX1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视功能分析图例详解
滑膜肉瘤的研究进展
子宫瘢痕妊娠的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分析
侧脑室内罕见胶质肉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