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樱桃的栽培方式对鼢鼠防治效果的影响
2019-03-18徐世才李娇娇任文静
徐世才,李娇娇,黄 晨,任文静
(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安塞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北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自退耕还林以来,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主要树种有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L.)、山杨(PopulusdavidianaL.)等,经济林有苹果(MaluspumilaMill.)、杏(ArmeniacavulgarisLam.)、大樱桃(CerasuspseudocerasusG.Don.)、核桃(JuglansregiaL.)等,粮食作物主要是玉米(ZeamaysL.)、大豆(Glycinemax(Linn.) Merr.)、马铃薯(SolanumtuberosumL.)等。中华鼢鼠(Myospalaxfontanierii)也对安塞区的农业、林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被公认为陕北最难治理的生物灾害之一[1-4]。
鼢鼠营地下生活,主要采食农作物的根、茎、叶部分,或咬断树干,啃食树根和树皮,可使农田和林地大面积受损[5-7]。因此,探究有效的鼢鼠防治方法将对当地农业、林果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积极作用。传统的鼢鼠防治方法有地弓箭法、人工刨挖法、化学药剂法。近年来,人们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对有害生物的防治也向着绿色环保方向发展[8-9]。笔者通过控制大樱桃样地的坡向、栽培深度、种植年限,分析大樱桃栽培方式对鼢鼠防治效果的影响,总结出安全环保、能有效降低鼢鼠危害的大樱桃深坑栽培方法[10-12]。
1 材料与方法
1.1样地概况该试验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乡朱塔村进行,试验地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试验区样地海拔912~1 127 m,降雨主要集中在7—9月,年平均降水量505.3 mm,年平均气温9.4 ℃,昼夜温差约20.0 ℃,属于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试验地土壤主要是黄绵土,土层相对较厚,适宜欧美大樱桃栽培。
1.2大樱桃施肥量2015年4月,大樱桃栽培之前,将选好的3块样地及样地边缘50 m范围内的土壤均进行了多次机械深度翻整。因此,鼢鼠栖息地遭受同等程度的破坏,3块样地的土壤状况及鼢鼠发生概率处于同一水平。肥料管理情况:种植时施纯氮总量为0.25 kg/m2,按底肥∶追肥4∶3的比例施用,P2O5为0.15 kg/m2,K2O为0.15 kg/m2,磷肥与钾肥在耕地时按底肥直接施入。每次浇水2.5 kg,每月3次,根据天气状况调整浇水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樱桃深坑栽培试验。之后每年施肥方式为挖洞施肥后填埋,施肥量与第1次施入的底肥量相同。
1.3试验方法试验在3个样地上进行,样地编号分别为 Ⅰ、Ⅱ、Ⅲ。样地 Ⅰ 为阳坡区,样地Ⅱ为阴坡区,样地Ⅲ为水平区,平均海拔均为974.9 m。考虑大樱桃的生长需求,试验采用的栽培方法:坑径×坑深尺度分别为50 cm×40 cm、50 cm×60 cm、50 cm×80 cm、50 cm×100 cm、50 cm×120 cm,填土深度保持40 cm,即填土面与地面距离分别为0、20、40、60、80 cm,放入树苗后,按上述要求填土。树苗均采用3年生大樱桃,平均株高80 cm,植株之间的水平间距为3 m。每个样地的每个处理100个重复,约600 m2,3个样地栽种的大樱桃共计1 500株。2015—2017年,每年4月在保证深坑不被损坏的情况下,对空地进行翻整,之后4—9月,每月15 d左右对试验区进行人工锄草。 每年9月,采用切洞法对样地内鼢鼠的封洞率(封洞率=鼢鼠封洞数/开洞数)进行调查,在同一样地、同一深度栽培区随机选择50个鼢鼠土丘,不论大小,沿道洞方向,在土丘两端切洞,即开洞数为100个。统计各个水平鼢鼠对植株的致死率、其他因素致死率、植株保存率。
1.4数据统计利用Excel 2016 进行数据统计、SPSS 21.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个水平的差异,分析不同深度栽培中鼢鼠对大樱桃植株的危害作用。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深度梯度下鼢鼠封洞率从图1可看出,在试验期内,大樱桃栽培地的鼢鼠封洞率与种植年限不相关(P>0.05)。样地 Ⅰ 鼢鼠封洞率与大樱桃栽培深度呈显著相关(F=46.800,P=0.000),与种植年限不相关(F=0.168,P=0.848);样地 Ⅱ 鼢鼠封洞率与栽培深度呈显著相关(F=48.000,P=0.000),与种植年限不相关(F=0.399,P=0.682);样地 Ⅲ 鼢鼠封洞率与栽培深度呈显著相关(F=58.036,P=0.000),与种植年限不相关(F=0.267,P=0.772)。
图1 大樱桃深坑栽培试验区样地 Ⅰ (a)、样地 Ⅱ (b)和样地 Ⅲ (c)鼢鼠封洞率变化情况Fig.1 Changes of the sealing rate of zokors in the plots I(a), plot II(b) and plot III(c) of the large cherries deep pit cultivation test area
2.2致死情况分析从图2可看出,在试验范围内,鼢鼠对植株的致死率与试验地的坡向、植株的种植年限均无显著相关(P>0.05),随着栽培深度的加深,鼢鼠对植株的致死率呈现降低趋势,其他因素对植株的致死率随着栽培深度的加深,呈上升趋势。
图2 样地Ⅰ(a)、样地Ⅱ(b)和样地Ⅲ(c)不同栽培方式对鼢鼠防治效果的影响Fig.2 Effect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of plot I (a), plot II (b) and plot III (c) on the control efficiency of zokors
2.3深坑栽培大樱桃保存率动态分析从图3可看出,在试验范围内,随着大樱桃栽培深度加深,植株保存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植株存活率与栽培深度显著相关(y=-3.785 7x2+23.614x+45.532,R2=0.723 1),栽培深度为40 cm时,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深度的植株保存率。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范围内,大樱桃试验区鼢鼠封洞率与栽培深度显著相关,与坡向、种植年限无显著相关;大樱桃存活率与栽培深度显著相关,填土面与地面距离为40 cm时,存活率最高,建议在大樱桃栽培时采用。
图3 不同深度栽培大樱桃存活率Fig.3 Survival rate of large cherry cultivated at different depths
在造林的时候,不同的整地方式会直接或间接改变林下植被组成及各种生物因子的变化:人工造林初期,随着林龄的增大,鼢鼠嗜好性较强植物逐渐扩散,导致鼢鼠密度上升;后期,随着林下鼢鼠嗜好性较强植物的覆盖度降低,鼢鼠种群随之出现衰退[13]。一般情况下,造林后,耕作强度降低,林地状态相对稳定,鼢鼠种群密度较原来会有所提高[14]。该试验中,由于欧美大樱桃植株个体偏小,且在试验期内,在保证深坑完整的情况下,每年对试验区的空地进行翻整,每月进行人工除草,破坏了林地土壤的稳定性。栽培深度改变的情况下,土壤养分含量、透气性、含水量、土壤密度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15-19]。温度和湿度对甘肃鼢鼠体重有显著的影响,鼢鼠对植物的取食及生存环境有一定的选择性[20]。各种原因综合导致了部分大樱桃不明原因死亡及鼢鼠活动量的变化,可能对试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