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州地区不同类型高温热害分布特征和影响

2019-03-18周泽民周芙如

安徽农业科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随州热浪平均气温

周泽民,周芙如

(湖北省随州市气象局,湖北随州 441300)

高温热害是指持续出现超过作物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上限的高温,一般指连续3 d最高气温≥35 ℃[1]。中国气象局规定,日最高气温≥35 ℃时称为高温日,连续3 d以上的高温天气过程称之为高温热浪[2]。有人把日最高气温≥37 ℃称之为酷暑[3]。高温出现时的过高气温和光照会造成作物的热害[4],易对植物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形成造成损害[1],加剧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加重干旱的发展,导致人畜饮水困难,水质恶化,农作物严重减产;高温热浪使人体不能适应环境,工作效率低下,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加重,甚至死亡;也会使人心情烦躁,甚至会出现神志错乱的现象;容易引发火灾,使用水量、用电量急剧上升,造成水电供应紧张,从而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很大影响[5]。需要说明的是,高温并不完全是不利的。在灌溉条件较好、水资源有保障的情况下,或在高温酷暑天气出现的前期或后期有充沛降水发生,晴热高温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相反是十分有利的。因为高温发生的时期,正是喜温作物的旺盛生长期。晴热高温强照是促进农作物生长、增加农作物干物质积累、形成农作物优质高产必不可少的重要环境条件。笔者结合随州地区的气候特征,对高温热害的分布特征、类型和危害进行初步研究,以便掌握随州地区高温热害出现的规律,更好地服务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1 资料与方法

为了了解和掌握随州地区高温的发生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防御和利用,统计整理了1957—2017年随州、广水两地国家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的5—9月的≥35 ℃、≥37 ℃、平均气温资料和相应的空气相对湿度,以及7—8月的降雨量和雨日等资料,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高温日的地域分布特征随州地区高温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从表1可看出,随州高温日历年平均比广水多1.3 d,时间分布也不尽同步。20世纪90年代以前,随州各年代的平均高温日都比广水多,其中50年代两地相差达6.1 d;90年代后,广水高温日比随州偏多,其中2001—2010年偏多2.6 d。

表1 1957—2017年随州地区各年代逐月平均高温日的分布

随州地区各月出现高温日有一定的差异,虽然随州7月、广水8月分别是两地出现高温日最多的月份,随州平均每年出现7.7 d,广水为6.8 d,但广水7、8月的历年平均高温日基本一致,而随州7、8月的高温日平均相差1.3 d。

各个年代高温日时空分布也相差明显。随州月最多高温日出现在1957—1960年的7月,平均每年11.8 d;广水月最多高温日出现在1957—1960年的8月,平均每年10.0 d。随州5月份的高温日以1981—1990年最多,广水的5、6月份高温日均在2001—2010年最多,广水的7月以2011—2017年为最多。随州、广水两地6月份均以2001—2010年最多,8月均以1957—1960年为最多,9月均以1991—2000年为最多。说明影响广水的高温日主要以21世纪以来的贡献为主,也相对集中。

进入21世纪后,随州地区高温日出现时间有提前的趋势,2001—2010年代6月份平均高温日分别为3.0 d(随州)和2.7 d(广水),2011—2017年平均每年分别2.9和1.7 d,都比大部分年代明显偏多。随州在2005、2006年6月都出现了7 d高温日,其中,2005年6月上旬出现了3 d,这在此前是少见的;而9月份有减少的趋势。

从图1可以看出,随州的年高温日1957—1978年大部分时间维持正距平,其后,在20世纪80年代明显减少,虽然在21世纪高温日有所增加,但其总趋势是减少的;而广水高温日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增加趋势。

图1 1957—2017年随州(a)和广水(b)年高温日距平曲线及变化趋势Fig.1 Anomaly curve and trend of high temperature days in Suizhou(a)and Guangshui(b)from 1957 to 2017

2.2随州地区高温日的时间分布特征经统计,随州4月及以前,10月及以后没有出现高温日。5—9月为高温发生期,7—8月为高温集中发生期。随州高温日主要集中在7—8月,高温日占全年的83.0%,其中7月份占全年的45.6%;最少的月份出现在5月。广水7—8月的高温日占全年的85.5%,其中7、8月频率分别为43.2%和42.3%(表2)。

表21957—2017年随州地区各月高温日出现频率

Table2FrequencyofhightemperaturedayseverymonthintheSuizhouareafrom1957to2017

月份Month随州Suizhou频数Frequency number∥d频率Frequency%广水Guangshui频数Frequency number∥d频率Frequency%5161.7141.6610410.7748.0744345.639843.2836337.439042.39454.6454.9合计Total971100921100

从高温日的各旬分布看(表3),5月上旬日最高气温≥35 ℃的高温日开始出现,最早为5月3日(1988年,36.0 ℃),9月中旬是随州高温日最晚出现的时期,历年最晚为9月20 日(2005年,35.6 ℃)。7月下旬出现最多,达22.1%,8月上旬次之,为18.6%。这与随州历年高温出现的“七下八上”规律和人们的感觉相一致。

随州高温日出现最多的年份是1959年,全年达46 d,其中7—8月高温日达45 d,8月高温日更是达27 d,全月只有4 d不是高温日。2013和2012年是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的高温日最多和次多年份,年高温日分别为37和35 d,2013年7—8月高温日达33 d,其中7月下旬—8月中旬高温日达25 d,2012年7月下旬也连续出现了10 d高温日。年高温日最少出现在1987年,全年只有1 d,而且出现在5月。

表31957—2017年随州地区高温日各旬分布频率

Table3Distributionfrequencyofhightemperaturedaysforeach10daysinSuizhouareafrom1957to2017

时间Time 频数Frequency numberd频率Frequency %5月May上旬30.3中旬30.3下旬101.06月June上旬262.7中旬424.3下旬363.77月July上旬929.5中旬13113.5下旬22022.78月August上旬18118.6中旬929.5下旬909.39月September上旬353.6中旬101.0

2.3不同类型高温日的分布特征在出现日最高气温≥35 ℃的高温时,空气相对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人体感官和农作物带来不同的影响。高温天气可分为干热型高温和闷热型高温,文献指出,干热型高温一般出现在我国的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夏季[2]。事实上,独特的地理位置,此种类型的高温也会出现在随州的夏季。

由于每天最高气温出现的时段基本上在14:00及以后,该研究将高温日14:00的空气相对湿度作为评价干热型高温和闷热型高温的指标。由于2 d以内的高温日对农作物和人们的身体影响较小,规定:当连续出现3 d及以上日最高气温≥35 ℃的高温天气过程,其中至少有一天14:00空气相对湿度>60%时看作一次闷热型高温天气;空气相对湿度至少有一天≤40%视为干热型高温天气。

2.3.1闷热型高温。闷热型高温由于气温高、空气湿度大、蒸发小,人体的热量和汗水不容易排放,且出现这种天气时人感觉像在桑拿浴室里蒸桑拿一样,所以又称“桑拿天”,对人们的身体影响是明显的,对农作物影响不明显,但会加剧干旱的发展。在随州闷热型高温出现的频率比干热型高温高(表4)。

2.3.2干热型高温。干热型高温由于气温高、空气相对湿度小、蒸发强,对农作物影响和危害明显,而对人类的影响较弱。在随州其出现频率较小,只有13.8%(表4)。

表41957—2017年随州地区高温类型分布频率

Table4DistributionfrequencyofhightemperaturetypesinSuizhouareafrom1957to2017

高温类型High temperature type频数Frequency numberd频率Frequency%闷热型Sultry type 3631.0干热型Dry heat type1613.8其他Other6455.2

干热风是干热型高温的一种,对农作物生长影响很大。它加强了植物蒸腾,使叶片含水量减少,根系的吸水能力降低,破坏了叶片的光合作用[6]。周泽民[7]通过对1957—1994年随州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随州市平均每年6—8月出现干热风天气过程1.8次。

2.3.3酷暑。酷暑是日最高气温≥37 ℃的高温天气。统计发现,1957—2017年随州共出现酷暑日210 d,占高温日的21.6%。酷暑日绝大部分出现在7、8月,占91.9%(表5)。

表51957—2017年随州地区酷暑日的月分布频率

Table5MonthlydistributionfrequencyofhotsummerdaysinSuizhoufrom1957to2017

月份Month 频数Frequency number∥d频率Frequency∥%6104.879947.189444.8973.3

随州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1.1 ℃(1959年8月21日),21世纪极端最高气温为40.3 ℃(2013年8月17日)。酷暑日最多的月份是1959年8月,共有13 d;酷暑持续时间最长的出现在2013年的8月7—18日,长达12 d的日最高气温都在≥38 ℃以上。酷暑日最早出现在1979年6月8日(37.0 ℃),最晚出现在1999年9月9日(39.5 ℃)。

2.3.4高温热浪。在61年中,随州连续3 d日最高气温≥35 ℃的高温热浪天气过程共出现了116次,平均每年1.9次,1961—1970年出现最多,平均每年2.5次。持续时间多在3~5 d,占71.6%;持续时间达9 d及以上的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及以前和2011年以后(表6)。1959年7月17日—8月12日是持续时间最长的,共连续出现27 d;21世纪出现最长的是2013年8月6—18日,时间长达13 d。高温热浪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同一年中会先后多次发生。1961年全年共出现了7次;1959、2013年的7—8月先后出现2次连续≥12 d的高温热浪天气,2次之间只间隔了2~3 d,说明当年大气环流异常是发生高温热浪的重要原因。随州、广水两地5月都没有出现过高温热浪过程,9和6月出现很少。

表61957—2017年随州地区高温热浪持续时间的年代分布

Table6DecadedistributionofhightemperatureheatwavedurationinSuizhoufrom1957to2017次

时段Period3~5 d6~8 d≥9 d1957—1960年 5131961—1970年18431971—1980年12411981—1990年10211991—2000年1442001—2010年14212011—2017年1043合计Total832112频率Frequency∥%71.618.110.3

2.4高温日与降水量、雨日的关系干旱少雨与高温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都是副热带高压影响所致。干旱容易诱发高温,高温加大了蒸发量,加剧干旱影响的范围、持续的时间,加重危害的程度[8-9]。而雨日和降雨量是反映干旱少雨的主要指标[10]。1959年随州7月—9月中旬总降雨量只有41.5 mm,80余天滴雨未下,是61年来未有的大旱年[11]。2013年7月下旬降雨量只有15.2 mm,雨日只有3 d,8月份降雨量只有83.2 mm,雨日仅9 d;2个月高温日达34 d,其中,7月下旬—8月上旬高温日达17 d,8月中旬≥37.0 ℃的酷暑天气连续出现了12 d。高温、少雨,使得干旱迅速发展,危害严重。据农业、民政部门统计,截至8月31日,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3.113万hm2,占在田农作物总面积的18.6%。其中,中稻受旱1.845万hm2,旱作物受旱1.268万hm2。干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 57 020万元;6.24万人存在饮水困难,1.21万头大牲畜存在饮水困难;河流断流130条,占总数(466条)的28%;接近死水位以及死水位以下的水库340座,占水库总数(699座)的48.6%;堰塘干涸5万口,占总数(16.78万口)的30%。

为了了解高温日与雨日之间的关系,选取高温日集中发生期的7—8月的月降雨量和雨日资料,研究探讨与月高温日的关系。图2是7—8月份随州雨日与高温日关系的点聚图。7—8月随州雨日历年平均为23.1 d,高温日历年平均为13.3 d。用这2个平均值将点聚图划分为不同雨日与高温日组合的4个区域。由图2可见,雨日多于平均值时,高温日相对少,雨日少,高温日较多,这2种组合相对集中。

图2 7—8月份随州地区雨日与高温日关系的点聚图Fig.2 Scatter diagra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iny days and high temperature days in Suizhou area from July to August

降雨与高温日也呈反相关关系。一般来说,月降雨量少,高温日数相对就多;月降雨量多,高温日数相对就少。在7—8月份出现高温日≥25 d的年份,同期月降雨量都不到100 mm,最少的只有1.2 mm(1959年)。

2.5高温日对平均气温的贡献由于时间跨度长,影响条件多,受到限制大,年高温日与年平均气温相关性不高。该研究利用历年出现高温日最多的7、8月的高温日数与同期月平均气温进行比较分析。由图3可知,随州7、8月的平均气温与同期高温日数关系密切,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05和0.795,说明高温日数对月平均气温影响明显。方程式表明,平均每增加1 d高温日数,7、8月平均气温分别可增加0.16和0.17 ℃。

图3 7月(a)和8月(b)随州地区高温日与月平均气温的关系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temperature days and monthly mean temperature in Suizhou area in July(a)and August(b)

3 结论

(1)随州地区高温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各地各月出现高温日有明显的差异;各个年代的高温日相差明显,广水高温日相对集中。随州高温日呈减少,广水高温日呈增加的趋势。高温日出现时间呈现“七下八上”的特征,5—9月为高温发生期,7—8月为高温集中发生期。

(2)干热型和闷热型高温对农业和人类的影响是不同的。闷热型高温呈现的频率明显高于干热型。高温热浪会在同一年中先后多次发生,大气环流异常是发生高温热浪的重要原因。

(3)随州降雨量和雨日对高温日有较大的影响,降雨量与高温日呈反相关关系。7、8月的平均气温与同期高温日数关系密切,说明高温日数对月平均气温影响明显。

(4)高温热害的危害是明显的。高温条件下的天气炎热、降水稀少对农业生产、人们生活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如通过农业灌溉等手段,化害为利。

猜你喜欢

随州热浪平均气温
湖北随州:助外出务工人员寻岗就业
清凉一下
乌兰县近38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从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看莱州市30a气温变化
线上线下须联动 提升网站影响力
——浅谈随州网的创新之路
1981—2010年拐子湖地区气温变化特征及趋势分析
近50年来全球背景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热情与热浪试比高 2017年8月三大电影排行榜及预告榜
联合办学,随州花鼓艺术中职班花落技师学院
“音乐诗人”李健福州掀热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