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型现代化视角下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困境及对策
2019-03-17孙振东
田 娟 孙振东
(西南大学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重庆 400715)
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顺利召开,吹响了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的冲锋号,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战略规划,开启了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少数民族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现代化的进程影响着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总步伐,也关系着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实现。从照现代化变革方式的分类来看,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教育现代化,后发型现代化的相关理论为提高对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认识和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方法论指导。因而,本文拟从后发型现代化理论视角来探讨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建设与发展道路,以期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困境,揭示其内在的冲突根源,有效地探讨应对策略。
一、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实质:后发型教育现代化
关于现代化的分类,美国社会学家列维(M.J.Levy)首先依据起始时间的先后将现代化国家分为“内源发展者”和“后来者”。内源型现代化是指由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所导致的社会变革,其过程是自发的、自下而上的;后发型现代化是指由于外部冲击而引起社会内部思想和政治变革进而推动经济变革过程,多为外诱的、自上而下的。在教育领域,“后发型教育现代化”指的是发动时间偏迟且主要依靠采借外域先进模式为特征的教育现代化。其核心特征有:一是革命性,即政府强制启动教育现代化,引发新旧体系激烈冲突;二是示范性,即引入先进地区经验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跳跃式”发展;三是“自上而下”,即政府主导教育改革,从上而下提升民众觉悟[1]。我国少数民族教育不同于英美等国“原发内源型”教育现代化,而是后发型教育现代化,具有典型后发型教育现代化的特点:教育现代化发动时间较晚,由国家政策发动,主要通过引进、移植发达地区先进教育经验和成果,自上而下地改造本土的传统教育。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任务是通过革新民族传统教育,使民族传统教育与世界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与所处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相适应,最终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的民族教育现代化模式。
二、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过程面临的困境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虽处于起步阶段,但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成绩,基本实现“两基”目标,正陆续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民族教育整体水平和各项发展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逐渐缩小。然而,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过分关注数据指标
国家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初衷是保障民族教育的经费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数量、学校管理等能够“达标”,但实际工作中却易走入极端:坚持用绝对的量化指标评价教育,将“标准化建设”演变成“数据为本、指标为王”的评价取向,导致少数民族教育的低度现代化发展。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只重视硬件、数量、指标的增长,如盲目追求办学规模、占地面积、成果数量、成绩分数、升学率等数字目标,而忽略作为教育内核的教育质量、教育内涵的提升,仍存在教育观念落后、教育目标单一、教育内容僵化、教育方式落后的情况,难以培养学生的现代素质;二是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加剧,如分数教育、迎检教育的形式主义现象普遍,学校牺牲了教学质量,消耗大量的劳力物力应付各类检查。通过与四川省甘孜州某中学校长访谈了解到,过去一年该校接受了扶贫攻坚、共创共建、安全、食品、卫生、防疫、城建、消防等各类检查30多次,台账材料叠加达几米高,校长感叹“教学几乎沦落成学校的副业”。此类以“数据化”来表征现代化的做法,不仅不能推进民族教育现代化,反而使其走向了“反现代化”的方向。
(二)较大程度教育浪费
民族地区教育浪费体现在教育投资收益率较低。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推进民族地区的教育现代化事业,其主要措施有:不断增加民族地区公共教育人均教育经费,不遗余力地发展当地教育设施,提高教师待遇,增加生均经费等。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民族教育各类专项资金由“十五”期间近1亿元、“十一五”期间12亿元,提高到了“十二五”期间的20多亿元,教育投入力度可见一斑[2]。然而,实际教育效果却令人堪忧:一是学校设施利用低效,特别是实验设备、信息设备、音体美教学器材使用率不高,闲置现象普遍;二是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填鸭式、灌输式教学常见,为弥补效率不足则增加学习时长,利用晚上、周末时间补课现象普遍,学生负担繁重但成绩偏低;三是教育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效能发挥不足,教育内容与当地生产生活脱节,教育普遍以升学为目的,学生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为主要出路,升学无望则外出打工,留下来服务当地社会发展的少,人才外流严重。有数据显示,我国少数民族为主的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收益率为6.344%,比东部地区9.987%的教育收益率低超3个百分点。[3]
(三)民族文化传承危机
民族文化传承危机一直是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重点关注的问题,危机主要表现为:一是民族地区传统教育的危机。随着普通教育的兴起,有利于传承民族文化的寺庙教育、家庭教育、村寨教育逐渐式微,民族文化失去传承的有效载体;二是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传承危机,其一是师资匮乏危机,双语教育师资、民族文化传承师资不足,民族非遗传承人逐渐断代;其二是民族文化课程建设危机,与民族文化相关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建设不够,民族文化在其他课程中渗透较少;其三是教学被主流文化攻占危机,不少民族地区学校基本照搬照套发达地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在模仿中抛弃了民族文化传统。随着民族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逐渐湮灭。
三、后发型现代化视角下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困境产生的根源
上述困境只是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问题的一些表象,要解决问题,必须深挖困境产生的深层原因。从后发型现代化理论视角来看,民族教育现代化困境的产生具有特定的根源。
(一)双重目标导致两难窘境
所谓的“双重目标”,就是少数民族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后发者,其所要追求的目标不仅是发达地区教育早已经实现的阶段性目标,还要适应发达地区教育目前正在实现的发展目标,导致后发者教育所面临的压力是双重的。并且,源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两个目标,具有渐进关系而非共时关系,常常是相悖的、矛盾的,因而当它们同时作用于民族教育时,造成了民族教育发展的两难窘境。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既要完成从轻视知识到重视知识的过渡任务,通过关注学业、重视知识来解决历史遗留的“两基”问题,又要适应和满足当前教育的时代性要求,顺应教育“走向生活”趋势,追逐教育的经验转向、实践转向目标;既要通过标准化的学校建设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又要迎接教育多样化、个性化的挑战;民族地区教育刚挣脱宗教束缚而导向世俗和理性,又要急速地转向非理性;民族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刚完成标准化建设,就在“技术滥觞”的警惕下开始反思现代技术过度应用问题……民族教育现代化正深陷以上各式困境中难以自拔。简言之,少数民族教育在现代性端倪初显的过程中,就不得不面临发达地区所谓的“现代性过盛”危机,被迫要迎合教育的“后现代方向”,仿佛一个刚学会行走的孩子,却被束缚住了双脚。实际上,“目标”本应是教育现代化的导向和激励,但后发型教育现代化所特有的“双重目标”,反而将民族教育现代化陷入两难窘境、面临前后夹击,在双重目标的钟摆拉锯中,民族教育现代化的道路走得愈发艰难。
(二)教育跃迁导致教育与经济的错位
早发型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中,教育与经济之间呈现出良好互动状态,教育的现代化过程是紧随于经济现代化,是随着教育中现代性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而由内生发的。其教育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的步伐基本是同步的,教育发展逐步地适应经济现代化的要求,同时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也促进经济的发展。后发型教育现代化过程则不同,其过程是外部人为启动的,特别是国家政策的推动,利用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力和管理,制定教育的赶超战略,促使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进程局部领先于当地经济现代化。后发型教育现代化中,教育的跃迁发展导致教育与经济发展步伐的错位,增加了教育与经济的内在张力和冲突。结果是民族地区经济对于受教育民众生活质量提升无力,当地社会无法提供足够适宜的就业岗位,进而导致人才外流、教育浪费。事实上,教育与经济关系不是简单线性关系,不是理想的“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经济增长”的单线关系。虽然教育具有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教育也具有社会历史制约性,其发展需要经济发展水平的支撑,如果脱离当地社会经济条件而单方面增长,则不能实现其正向的社会功能,反而阻碍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三)示范效应导致民族文化传统断裂
后发型教育现代化具有“后发优势”,可以借鉴早发教育现代化积累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后发者在教育现代化发展速度会大大加快,被称为“示范效应”。如甘孜州藏区中小学普遍采用“网校模式”,将成都市中小学优秀教师的实录课堂作为教学示范,藏区学校教师通过学习模仿,以录播式或植入式呈现教学,有效地提升了民族地区师资的教学水平。然而,示范过程中的技术成就和经验不可避免地裹挟着外来的现代文化,也被后发者无意识地模仿和照搬。现代文化在发挥启蒙作用的同时,也在批判负载在传统文化上的蒙昧、落后,易导致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并且,示范效应造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地位的不平等,现代文化凭借强势科技的优越性和先进性,进而演变成强势文化,挤占传统文化的空间,导致教育中民族文化传统自身演进逻辑的中断,引发民族文化传统的断裂。因而,在先发者示范效应的强烈冲击下,随着现代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滋生与蔓延,民族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土壤逐渐被侵蚀,空间被挤压,民族传统文化被边缘化,导致仍有意义的民族传统文化的丧失。
四、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对策探索
要解决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困境,必须因地制宜地确立民族教育现代化目标,坚持教劳结合以实现教育与经济适切发展,通过文化共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融通。
(一)因地制宜确立民族教育现代化目标
当前我国缺乏一个明晰、具体的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目标,为摆脱民族教育现代化双重目标的困境,有必要在国家教育现代化总方向指引下,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尤其是结合民族教育的自身特点,确立我国民族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具体层次和结构体系。这一目标既要体现现代性,也要符合阶段性,要从民族教育发展的逻辑上进行目标的自我设计,因地制宜地确立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特殊目标。首先要坚持促进民族教育现代化趋同于主流教育现代化的方向,即不断追求教育的民主性、终身性、生产性、个性化、科学性、开放性等普适性特征,[4]这也是民族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为此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政府的整合机制,以此来整体推进民族教育现代化。其次要基于少数民族文化基础上,顺应自身的发展规律,符合民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阶段性、差异性、本源性,观照民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少数民族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认清民族教育现代化的任务。
(二)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实现民族教育与经济的适切发展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教育”加“生产劳动”,其本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具体表现为教育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同时教育又通过培养人的活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因而,应把它视为协调教育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的总原则。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无论外界因素如政策、资金、援助等如何有利于教育现代化的发展,但如果没有当地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依旧难以获得民族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内部动力。对此,列宁指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和教学,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5]因而,只有贯彻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才可能使少数民族教育与当地生产、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促进教育与经济适切发展、相互驱动、良性循环,才能达到民族教育现代化的高度。具体而言,民族地区教育与劳动结合要注意:一是客观认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及趋势,选择合适的结合内容和形式,如重视教育与手工劳动、体力劳动、低中级技术水平劳动相结合;二是实施“教—产”和“产—教”的双向结合;三是教育重视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技术结构进步和劳动力的流动和对民族地区劳动力素质的新要求;四是重视发挥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化的价值。
(三)文化共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融通
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是后发型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问题。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危机产生的实质在于,未能正确处理文化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把传统文化归为过时、后进文化,不加区分地一概抛弃。在民族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坚持文化共生理念,坚持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互补与交融[6]。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中,传统与现代文化既有实现共生的需要,也存在实现共生的可能。其一,教育现代化模式的多样化特征,对文化共生提出了要求。教育现代化不是一种终极状态,而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对教育现代性目标的无限追求过程,它不只有先发者的唯一固定模式,而是多样化的,具有地方性、民族性。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多样化趋势,决定其必须从多元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必须在传统与现代文化共生基础上构建民族特色教育现代化模式。其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交融渗透,提供了文化共生的可能性。传统和现代不是非此即彼的,不总是相矛盾的,传统教育中蕴含丰富的现代性因素,如寺庙教育中的自然科学教育就富含现代化的理性因素,同时,现代教育也保留了许多优良的教育传统,如“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观念就源于古代孔子的教育思想。因而,传统与现代文化交汇点和结合点,为教育现代化中两者共生提供了条件。其三,教育传统的生发性,为教育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生提供了必然性。正如黑格尔所言: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7]。传统不是一个凝固体,而是随着时代不断生长的有机体,为此希尔斯将其称为“延传变体链”。在教育中,继承传统不是背叛传统,也不是回归传统,而是优化传统、生发传统,当传统与现代文化共生时,旧的传统文化已经发生了时代转化,勃发了新的生命力,实现传统到现代的和谐融通。
五、结语
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问题不仅仅是追赶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的问题,也是教育传统的承续与革新问题,近代中国曾在吸纳新学的同时摒弃了传统,走向全盘西化的误区,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要吸取教训,不蹈覆辙,在教育传统的“延传变体链”上进行重构,从而促进教育现代化。并且,少数民族教育现代化问题不仅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文化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及和谐文化共同作用和相互牵制。教育现代化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虽然最初不可避免要经历一些反复、无序,但其核心在于少数民族文化主体应正视自身文化,不断进行本土化的加工、认同和选择,最终过程会驱向稳定、有序,形成一个自身有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